APP下载

在职业教育中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2015-05-30蒋汉松刘永福

美术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蒋汉松 刘永福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责任,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必须主动对接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职业,校企共同开发系统化、科学化课程,探索建立大师工作室,推行教师、大师双向进入机制,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等,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职业教育;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2013年6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2014年1月,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广西召开了教育发展大会,会议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围绕“14+10”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建设40个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为职业院校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重要的机遇。

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除汉族外,世居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仫佬族等11个主要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广西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少民族艺术和技艺却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局面。

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成为了职业院校需要面对的新挑战。职业院校必须勇于承担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从实际出发,在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建设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培养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是重大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从认知到认同的感情,并转化为个人文化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有利于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形成民族文化特色校园。

民族文化进校园,可利用的载体是多方面,一是可以组织和培育一些活动团体,如民族歌舞学会、民族器乐学会、民族工艺学会等;二是可以开展各种民族文化主题活动,如民族服饰大赛、唱山歌比赛、民族体育竞技、民族文化报告会、专家讲坛、民族庆典等;三是可以利用校园景观传播民族文化,如雕塑、壁画、景观、建筑及装饰等。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营造气氛,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培养他们热爱民族的感情,学习民族文化的知识,练就民族文化的技艺。

二、紧密对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系统化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

职业院校开设民族文化类专业,必须主动对接区域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一是考虑到区域潜在生源基础,本区域的学生经过从小的耳濡目染,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认识,继而转化为学习的动机;二是师资基础,可以从当地企业、民间工作室中聘请到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兼职教师;三是就业和发展渠道,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岗位,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成长,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职业院校要办好民族文化类专业,必须与地方民族文化企业、民间大师工作室、文化产业基地等合作,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制定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建立基于民族文化与民族技艺设计、制作、营销等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推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体现学生职业成功和职业成长的教学评价标准,形成多方参与、多元组合、即时反馈、自我修正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系统化。

利用职业院校的科研、师资力量,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改进工艺生产模式,开发新品种,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的品质,形成传统手工艺品的规模化制作、商品化生产。发挥职业院校多专业优势,培养既掌握传统技艺,又懂得现代营销理念和网络营销手段的文化传承经营人才,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

三、推动民族文化传承课程系统化建设,引领民族文化传承方式改革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由于地域、人缘等因素影响,多采用口口相传、父子相继的传承模式,民族文化进专业、进课堂,要形成符合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必须推进传承模式的改革。要组织工艺大师、文化传承人、教育专家、企业骨干等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将民族文化、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按教学及认知规律进行收集、整理,共同改革工艺流程,创新工艺技术,利用模块化、流程化等方式,运用录像视频、三维扫描、三维建模、三维打印、虚拟现实等手段,建立民族文化传承的微课、MOOC和网络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實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科学化、系统化、职业化。

此外,要加快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创新研究,在现代的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家居装饰设计、办公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景观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提升设计的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价值,在现代设计专业中注重培养运用民族元素进行设计的理念,也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四、建立大师工作室,推行现代学徒制改革

广西的民间艺人、大师技艺精湛,对民族文化有着很高的造诣,这是职业院校教师中的短板,广西有一大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的文化产业基地,职业院校应主动走出去,探索与企业、大师等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出台措施,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采取教师、大师“双向进入”机制等,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师等进驻“校中厂”工作室,担任兼职教师、专业顾问、专业带头人等,派出青年骨干教师进入民族文化企业,担任兼职设计师,并和企业大师共同指导学生学徒等,推行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改革,共同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改善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状况,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学质量。

五、结语

在职业院校中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近年来,很多中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相继开设了民族艺术、文化、工艺等专业或课程。2014年广西艺术学校恢复了戏曲表演专业招生,开设壮剧、桂剧、彩调剧、京剧4个剧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建筑装饰、工艺美术、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并融入了民族工艺课程;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教学部,开设少数民族文化及民族民间手工艺术课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聘请李人帡、陆景平、钟毅、黄明海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开设坭兴陶制作专业;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将民族工艺纳入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拓展选修范畴,开设了陶艺、雕刻、书画、织锦、蜡染、扎染等特色课程,该校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以民族旅游品设计为特色,2013年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批准为首批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等形式,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作用,强化了学生对民族的认识、认知和认同,并变成了一种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1]常军胜,刘远杰.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5).

[2]孟凡华,陈衍.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