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5-05-30蒋文亚
蒋文亚
摘要: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需科学规划,为精品课程建设指明方向;建立机制,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建设队伍,为精品课程建设积聚内涵;有效开发,为精品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校;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34-03
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整体推进教学改革、教育创新、教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抓手。
2008年12月13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部将组织评选1000门精品课程。多年来,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积极探索、扎实开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形成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精品课程资源。同时也不难发现,当前职业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突显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还不能完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如何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促进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规划,为精品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为使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需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及专业特点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明确推进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确立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课程建设的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和推进方略。可分德育课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三类课程建设;德育课程围绕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目标;文化课程依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专业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分校级、市级、省级三个层次建设,以对教育质量影响较大的课程为先导,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批量合格课程与小批量精品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地分级、分批建设,建成一批校级、市级、省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机制推动,为精品课程建设确立保障
建立切实有效的机制是精品课程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课程建设的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建立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确定课程建设的管理部门,负责统筹推进,如立项审查、检查督促、组织评估、推广应用等。实施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到人。形成规划先导、项目管理、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课程建设系统。设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精品课程建设各项投入,确保建设资金的足量和专款专用。如实训基地、师资培训、资源开发,课程网站的建设、维护和更新,课程负责人及其课程组主要成员的奖励等均需资金保障。对参加课程建设、尤其是在课程建设中取得成果的教师在评职、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学校应结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对课程建设工作持消极懈怠态度的教师采取相应的约束机制。确保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绩效化。
在精品課程建设过程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的制度。如课程建设需着眼于培养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可探索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课程设置需要与行业企业广泛联系和紧密合作,为科学设置课程,可尝试“三会”、“二查”制度。“三会”是指理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和用人单位座谈会,“二查”是指每年进行用人单位毕业生需求状况普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目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三、打造队伍,为精品课程建设积聚内涵
课程建设需要一个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同时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培养、锻炼、提升教师团队的过程。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如“专业教师三年发展规划”,整体规划和设计教师教育工作目标、路径和措施。制定一个方案,如“专业教师素质提升实施方案”,为青年教师提供快速成长的平台,量身定做成长方案,促进其对照要求完成预期目标,加快成长步伐。推进“三大工程”,即青蓝工程、领雁工程、名师工程。开展“三个结合”行动,即采取校本培训与外送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相结合,自主学习和进厂锻炼相结合的形式,缩短教师队伍成长周期,通过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迅速造就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技能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有效开发,为精品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一)扎根于企业土壤开发精品课程
校企合作可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针对性地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规(如合作办学)将逐步建立,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实习学生收入抵税)将逐步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如政府购买服务)将逐步实施……同时,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也将被要求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正在逐步提高,参与面正在逐步拓宽,参与度正在逐步加深。这些新变化为精品课程建设扎根于企业的土壤提供了机遇,能确保精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首先,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贴近生产、贴近科技、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其次,课程资源能够涵盖各类典型新技术应用、生产案例等,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质养成。最后,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精品课程有利于推进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开展工学结合,形成“四个一体”(校企一体、工学一体、学用一体、理实一体),可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企业合作开发精品课程还有利于在师生中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不断提高技能型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放眼于高职领域开发精品课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多个阶段,中职教育不再是“终止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如何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工作。课程体系衔接不是两个体系简单地叠加,也不是简单地把重复名称的课程删除,把相似名称的课程合并,把不同名称的课程留下,应考虑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关系,需要通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形成对接紧密、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还应加强与高职校合作。与高职校联合开发和建设精品课程,能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课程建设中,课程目标的设定要注意中职和高职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课程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中职和高职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注意中职和高职的独立性和兼容性。[1]
(三)立足于学生的素养开发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有效开发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精品课程开发要促进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做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应精心选择学生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生活常识为基础、以职业知识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通过工作任务引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2]
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最终取决于师生的信息化素养。精品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有授课、实操录像、软件操作演示、交互式动画等,需要教師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素养。精品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加人性化,有微视频、交互式动画、虚拟仿真软件等,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课程网站制作等,需要教师具备较专业的信息化素养。
学生只有根据课程要求完成在线练习、在线仿真实验、在线测验等,通过网络对课程进行学习和评价,与同学、教师互动,才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提高信息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桂德怀.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不衔接现象的剖析与治理[J].江苏教育研究,2014(12):5-7.
[2]付翠英.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1(8):168-169.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