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2015-05-30刘景忠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互动形式条件

刘景忠

摘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互动存在问题有:频繁提问、讨论不足、演示过多、视频失度、纠错方向不明。有效互动应做到:一定是因为学生而动、一定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师生平等、一定要激发学生思维、一定是分享共享。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互动;形式;问题;条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28-03

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動等往往被列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为什么要把这些作为观测点?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堂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有互动。这种观点隐含着一个看法: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但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而需要学生参与。概括地说,互动是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服务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互动就成为教师的“教学所需”,而非学生的“学习所需”。这样的互动就与学习主体——学生有了不小的隔膜,值得质疑与探究。

一、课堂教学“互动”环节的

主要形式及存在问题

(一)频繁提问

目前,提问已经成为职业学校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听课时,我们总是看到教师在频繁提问。通过提问,看起来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学生参与了,但是,这样的提问不能简单称之为互动。笔者在《对教师提问的“提问”》一文中对这种单向的提问进行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认为,当一个学生被提问时其他学生不能成了“没事人”。

(二)分组讨论

为了彰显课堂上的互动,许多教师喜欢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笔者在观察了不少“分组讨论”后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分组了,但未讨论;二是学生有参与讨论的,也有未参与讨论的,教师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三是讨论的问题本身没有难度,换言之,没有什么可供讨论的;四是讨论结束后,每个组只有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成了旁观者;五是组与组之间没有交流,更没有争论。这样的“分组讨论”显然只是走走形式,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三)上台演示

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看法、讲述故事、演示课件等互动方式也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招数。但据笔者观察,这种方式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上台的学生独来独往,缺少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争鸣”;二是运用过度,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三是教师事先有安排,个别学生有预演,与多数学生毫无关系。

笔者曾发现,一堂政治课上,教师让每一个学生讲一个爱国的故事,一堂课大约安排五六个学生。这个班学生有50人,需要用八九节课的时间才能将这个项目完成。显然,教师在这八九节课上可以优哉游哉地休息了。这样的“上台演示”属于“变了味”的互动,应该予以制止。

(四)播放视频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适时、适度、适当地播放一些视频、音频,当然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有些教师没有做到适时、适度、适当。第一是不适时,即视频音频播放不是时候。学生没弄清楚教师的意图,视频音频就开始播放了。第二是不适度,有的教师配合教学的需要,播放一些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两节课时间都用来看电影了。三是不适当,即播放的视频音频纯属迎合学生的趣味,与教学内容关联度不大。

(五)相互纠错

在一节普通话的训练课上,教师为了巩固学生正确的发音,挑选了一些片段,让学生朗读,然后给其他同学布置任务:找出错误。大约半节课的时间就是以这种方式度过的。这种做法改变了那种单向的提问方式,把学生发动起来了,的确有新意、有创意。但是,这样的相互纠错纯粹是技术性的训练,不符合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失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即使学生都获得了高等级也没有什么意义。

二、做到有效互动的应对之策

教的本质是为了学,教的一切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教的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学的能力是否有提高、提高多少。这些教学真谛虽是老生常谈,但需常谈常新,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丢掉这些真谛。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绝不是一个形式,而要反映教学本质。一堂课下来,只要学生真正在讨论、在读书、在思考,就是互动,就是一堂好课;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交融、精神上的沟通,也是“互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互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运用得当,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有效的互动应当做到:

(一)一定是因为学生而动

上面所说的五种互动形式本身没有问题,关键要弄清楚互动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还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果只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无论什么样的互动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如果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互动就是非常次要的问题了。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次提问、一个表情等,都可以称之为有效的互动。

(二)一定是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些道理尽人皆知。不少教师在安排、设计互动环节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互动环节,要么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要么成为教师制约学生的一种手段,或者成为全班学生说话聊天的“有利时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的眼神,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尤其是那些平时较为孤僻的、内心敏感性格内向的以及学习有些障碍的学生。要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慢慢阳光起来、勇敢起来、自信起来。

(三)一定要师生平等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毋庸置疑。互动的前提就是师生平等。课堂上这样的平等并不多见。多数情况是,教师仍然以知识的代言人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处在被动、从属的地位。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原本也没有打算听取学生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教师所预设的答案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实际上,在课堂上学生是有很多即兴的、彰显个性的发言或表现的,但如果教师没有带着一颗理解、尊重的心对待学生的这些表现,那么,可能产生的思想火花和教育生成就会稍纵即逝。课堂教学也就变成了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跟着教师的课件走的结果。这看起来是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是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度过了45分钟。教学任务有可能是完成了,但学习任务没有完成。

(四)一定要激发学生思维

互动不应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应是触动学生思维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1]不少职业学校的课堂现状正是如此。教师提问的问题或者让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答案就在教材上。这样的互动毫无价值和意义。课堂教学总是在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徘徊,学生原本就不多的积极思维也消磨殆尽。余文森教授把这种情况称之为“隐性阻碍”,因为教师讲的都是学生懂的东西,或者说都是学生看书都能看懂的东西,这样肯定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2]

(五)一定是分享共享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注意互动环节的分享和共享,致使互动环节成了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其他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横向的交流与沟通,没有思想的碰撞与互补,没有相互的纠偏与启发,花费同样的时间,效率却非常低下。

课堂教学离不开分享和共享。无论教师如何设计,最后要达到的课堂教学效果都应该归结到分享、共享上。其中包括师生之间的分享与共享、生生之间的分享、共享。没有分享与共享的课堂教学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有效教学。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串联”上,“串联”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学生同其他学生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学生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活动,无非就在于探讨这种活动是否成为“串联”的活动。但是,经常发现的课堂教学实际是,“切断”的情况比“串联”的情况更加普遍。[3]佐藤学所分析的是日本的基础教育情况,就筆者听课的体会而言,他的判断完全适用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是我们的教师不懂得“串联”、不会“串联”,而是众多的外在因素导致教师放弃了“串联”而选用了“切断”。什么因素导致教师放弃了“串联”也是一个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志刚)

猜你喜欢

互动形式条件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