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农业之宝 守绿色之梦

2015-05-30胡兆群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农技职业院校农民

胡兆群

编者按:2014年11月23日,“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活动”在素有“鱼米之乡”和“东方湿地之都”的盐城市举行。省教科院的同志、各市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部分领导老师等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了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盐城农业学校)作物栽培专业校友、全国“农技铁人”姜德明先生,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刘用明工作室”领衔人、“妙笔生花,麦秸作画”的安丰麦秸画传承人刘用明女士等,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对接的独到见解。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17-05

姜德明,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盐城农业学校)作物栽培专业1978届毕业生,全国“农技铁人”,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三农模范人物”、“感动江苏人物”、省十大杰出科普人物,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江苏省射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1997年5月中组部、中宣部、农业部、中国科协、中残联及江苏省委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场事迹报告会和座谈会;温家宝总理曾两次单独亲切接见姜德明(1997年5月13日、2004年3月11日),两次称其为“全国农技战线一面旗帜”,两次被推选为省及全国重大典型进行宣传。

主持人:姜主任,您作为我国农技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全国人大代表,高级农艺师,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被赞为“农技铁人”,中组部、中宣部、农业部等部门曾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过您的专场事迹报告会(1997年5月),您为我国农民增收、农业执法、农技推广等“三农”问题提交了很多议案(总采纳议案的十五分之一),您一直为您的“绿色梦想”持之以恒地奋斗,请您谈谈您的成功、成就事业的经历。

姜德明(以下简称姜):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与农民和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盐城农校(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前身)毕业后,回乡做过农技员、植保员,深深体会到农民缺知识、缺技术的苦衷,立志一辈子为农民服务,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贡献青春。1981年,我被录用为国家农技干部,接着被破格晋升为农艺师。1989年,从县农业局技术员岗位调到盘湾镇当副镇长。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无论能力大小,无论贡献多少,只要尽了力,那怕一生只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这辈子就没白过,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出身农民,来自农村,分管农业,懂技术,我能做的就是一心扑在田野里,为农业生产尽责出力。

正当我干得热火朝天时,命运之神开始考验我。1990年,我因患骨癌高位截肢,1994年又因患肺癌切除了一个中肺叶。病魔可以捉弄我,但我绝不能投降,我要与时间赛跑,我要帮农民兄弟增收致富,我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农民服务中去。在16次化疗的间隙里,尽管拄着双拐,我仍然走向田野搞试验,走向社会做调研,走向讲台开讲座。这些年来,我先后完成农业试验研究课题30余项,发表省级以上专业论文及调研报告80余篇、主编农业科技专著3部、荣获各级成果奖12项。现在每年接待来人、来信、来电技术咨询仍有几百人次,下乡搞技术讲座及现场辅导30余场。

我尽已所能,为农民做了一点事,党和政府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事情多了,担子重了,可我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来自基层的农技人员,我的职责就是为农民服务。我始终视农民兄弟为亲人,将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想方设法帮着农民朋友解决困难。也正是由于我爱岗如家,热爱农技推广事业,才使我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知道农民平时在想什么,我更知道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多么重要和迫切。因此,我一边做好日常工作,一边调查研究农民关心及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并整理形成“建议”和“议案”。在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10年中,先后向全国人代会领衔提交有关“三农”方面的建议、议案60余件,每年都积极审议发言,为农民增收难、农技推广难“鼓”与“呼”,为调优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言献策。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大家生活好了,应当“食以安全为先”,而现在含“毒”的农产品全国性存在。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于法律的监管。因此,我当人大代表以来,一直为“食品安全”而“鼓”与“呼”。

1999年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我首先提出关于“蔬菜实行无害化生产的建议”。2001年第一次提交《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议案,用法律防止“毒从口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01年,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2002年,温家宝副总理对议案作重要批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完成前期调研、草拟及征求各方面意见等工作。2003年,第一稿、第二稿送中央直属部门及各省征求意见,送审稿递交国务院。200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形成草案文本。200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2006年2月28日二审、4月29日三审通过,11月1日施行。

有了农田里的安全,还需要餐桌上的安全,我又着力推动食品安全立法的进程。2007年4月,在“全国食品安全卫生立法研讨会”上,经我据理力争,最终以制定《食品安全法》取代《食品卫生法》。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食品安全法》。2008年4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8月、10月进入二、三审。2009年2月,四審通过,6月1日施行。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我每次大组审议发言时都赢得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和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3月11日下午,温家宝总理来到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与江苏团代表一起共商国是,与我合影留念。这使我备受鼓舞、终生难忘!觉得总理不只是对我个人的关爱,更是对全体农技人员的关心与厚爱。

我常想: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在于能活多少岁,只要一生有寄托、有追求、有创造,能感受到生命处于不断的增值之中,就永远健康、幸福和年轻!其实,追求是一种寄托,追求也是一种享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大代表,能忠实地履行代表职务,就是人生最大的光荣;能为群众办点实事,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近几年,我虽感身体特别疲惫,但无怨无悔。每当看到农民朋友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或丰收的喜悦时,每当我生产的绿色农产品在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时,我内心就会涌出一股愉悦之情。只有这时,我才敢说,我没有愧对党和人民,我对社会还有用!

食品安全需要绿色农业,老百姓需要绿色农业生产的带头人。1997年以来,我连续18年示范推广绿色放心农产品。在政府及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先后创建了5个生产基地,直接培育、指导绿色蔬菜园100多亩、盘湾绿色稻米生产基地近200亩。从园区的规划布局、栽培管理,到运输销售,我都全程介入。现在农户生产水稻离不开农药、化肥,有没有替代办法呢?有啊,那就是采用防虫网,施用农家肥、长苕子绿肥。我在盘湾绿色稻米示范基地,不用农药,全程覆盖防虫网,种上了“蚊帐水稻”。

蔬菜、粮食作物田间生长,不用化肥、农药、激素;鸡、鸭、鹅、猪、羊,林下放养,只吃自产的玉米、草料。菜、米口感醇香,禽、畜肉质鲜嫩,很受市场欢迎。我在盐城市区的海纯、亭湖、大庆、鹿鸣路、老虎桥、万户新村及紫薇花园等8个菜场,设立了“姜德明绿色食品直销窗口”,每年销售绿色农产品逾60万公斤。

拖着这病残的身体,连续18年自己种、自己卖绿色放心农产品,很多人不理解,多次遭个别经营户的围攻谩骂、冷嘲热讽。“一个副处级干部上市场卖菜,宣传绿色食品,太丢身份!”“你荣誉、地位都有了,还想出名啊?”说什么的都有。我这样做,什么也不图,只图个心安。只图在有生之年能做件实实在在的事,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更多的农民种植绿色放心农产品,能唤醒更多的消费者增强绿色环保理念,能使大家早日吃上真正的绿色、放心、安全食品。

说句心里话,我爱绿色农业,我更渴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绿色农业中来。我们每一个生产者、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能从自身做起、都能凭良心做事,都能为民生健康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就不愁吃不到安全食品,就能一起走进绿色品味的美好生活,“绿色中国梦”就会很快成为现实。

主持人: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今天的职业院校应培养怎样的人才,特别是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品格,也就是说怎样立德做人?

姜: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多数还要回到农村去,或者到公司、企业的生产一线去,将来干的都是生产一线的技术活。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能吃苦、肯吃苦的品质,只有舍得吃苦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一点成绩,只有立足本职岗位,将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就是从一名基层农技员,从与土地打交道做起,如果我怕脏、怕累,就不会几十年如一日一辈子投身到绿色农业事业中去,更不会自己亲自到园区干浇水、浇粪、翻田、拔菜、栽菜、运菜这些农活。如果我怕吃苦、舍不得吃苦,怎么能风里来、雨里去,怎么能顶烈日、冒寒霜。

一个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是分内事,在做好分内事的同时,还得承担起社会责任。职业院校学生在立足岗位出成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农村养育了我们这些农民的孩子,我们就得为农业现代化、为建设水甜米香蓝天白云的美丽新农村而努力。

我早已是一名农技干部,如果只圖自己安逸的小日子,也可以活得很轻松。特别是像我这样两次患癌,从鬼门关走过两次的人,随时都可能倒下。如果心中没有社会责任、没有农民、不关心食品安全,我怎么会当选人大代表而提出那么多议案,我怎么会拖着病残的身体投身到绿色事业中来。从绿色立法到绿色菜园,从绿色稻米到放心肉、放心菜,每一步都有许多困难,但我时刻记得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抓住眼前的分分秒秒,加倍勤奋工作,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们多年的悉心培养。

主持人:您曾两次罹患癌症,却在农技推广一线坚守了30多年,在病床上钻研农业技术,拖着病体到田头推广新技术,先后完成蔬菜、植保等试验课题60余项,推广高效农业新技术4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10多项,为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教学过程应与生产过程对接,请您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当下的职业学校应怎样开设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姜: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必须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相适应,同时也要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相适应。开设的课程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一方面要能培养学生适应具体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职校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害怕理论学习,但是对动手操作性强的工序性学习内容也能够迅速领会。职业院校要多选择与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多选择与未来工作岗位核心能力相适应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上,要结合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进行,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通过行动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应未来的需要。

应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紧贴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当然,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完全照搬生产过程进行教学,而应该选取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精心设计后再进行教学。

就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可以建立“分层递进”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基本专业理论,到企业见习了解生产过程,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第二年分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生产性实训,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形成基本职业技能;第三年有组织的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

主持人:您在农业技术、农业企业的管理、经营上下了很多功夫,如果请您到今天的农业职业院校做教师、导师,您认为应当怎样身体力行地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姜:还真被你说到了,我目前正被母校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聘为农业类兼职教师,参与了江苏省现代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我认为作为一名农业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有开阔的视野,了解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对职业农民的新要求。过去的农民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哪怕是一种职业也是身不由己地被确定。现代职业农民将不再是一种身份,而仅仅是一种职业,将不再是身不由己地被确定,而是一种主动选择。正因为这样,现代职业农民就不能走过去“老农民”的“老路”,而必须另辟新路。再也不能以“老”方法种田,必须以新方法经营现代农业,必须以生态文明的眼光建设美丽的新农村。

第二,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教给学员现代职业农民需要的各种技术。我参与的省现代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还是一个短期培训,还不是一个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在很短的培训时间内,我们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传授给学员们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

第三,有务实的行动,以《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试行)》为行动指南指导工作。2014年3月,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试行)》,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南,深入透彻地理解“农学结合”,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主持人:如果让您现在做一次职业院校学生,您应怎样学习知识与技术?

姜: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么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越来越明白:青春年少,美丽校园,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多得的静下心来学习知识与技术的最好机会,但我们现在的职业院校学生还无法体会到这一点。“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能让我现在做一次职业院校學生,我一定会这样学习相关知识与技术:第一,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尚且需要联系实际,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更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对立志终生为农民服务的我来说,更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生产技术,农科教结合,用最先进的、最适合的、最用得着的技术,去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这也是广大农民最需要的。第二,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走上社会,仅仅只有技术还不行。我得设法让农民信服我的技术,得教会农民掌握技术,我得向各级政府寻求政策上的支持。这就需要我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做事,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关系。在学知识、学技能的同时,还得学做事、学做人。第三,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但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不少人往往对未来表现得十分茫然,经常是期待“船到桥头自然直”,而很少会未雨绸缪、主动出击。职业院校学生在关注现状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专业的发展、行业的趋势、社会的未来。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我更要关心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四化”如何相互适应、协调发展,一定会是我关注的。

主持人:《决定》要求:“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您怎样理解这一内容,又是怎样做的?

姜: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我的理解一方面是学习方式的农学结合,一方面是学习内容的农学结合。应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选取教学内容,一方面使农民能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又能使农民学有兴趣。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选择教学方式,便于农民理解,有利于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安排教学时间,避免农学矛盾,使农民学习与生产两不误。

具体地说,就是这样做:(1)在时间上,灵活安排,因时制宜,不能固守原来学校的学期制,每门课程的授课计划安排要根据农民生产时间而进行;(2)在课程设置的确定上,要因农制宜,选择农民用得着的课程;(3)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因人制宜,根据农民普遍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选择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容,便于农民学习;(4)教材建设上,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教材,要能让农民一看就懂,懂就能用,不能太抽象太深奥。

主持人:《决定》强调,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您已经成功举办了很多农业企业,是否与职业院校有合作?或参与过职教集团活动?合作过程中您是怎样做的?是否考虑过自己办一所职业学校?如果您要参与办学或办一所农业职业学校,您将怎样全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姜:我的确办了几个农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也有一些合作,特别是与我的母校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多年合作办学的经历。我们的合作是基于我与母校的感情,是基于我们有共同的事业发展基础——农业、农村、农民。一方面,我作为母校农业类专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特聘专家,参与到母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中来,参与到母校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来,为母校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我的几家企业也是母校牵头的科圣农经科集团的成员,我的几家园区也是母校农业类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基地,学生来我这里进行生产性实习,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也学习我的绿色食品生产理念。念着我的绿色梦想,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我们的事业也将随着孩子们的足迹而处处开花。

我还没有考虑办一所职业学校,我参与到母校的办学中,上面就是我的主要做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在第4问我已经给出了我的想法。

主持人:《决定》强调指出,要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您认为现在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怎样?社会在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应怎样做?

姜:近几年,国务院、教育部、人社部、农业部、财政部就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客观地讲,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强,社会影响力还不大。职业教育还不是每个家庭、每个毕业生升学的第一选择,许多人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极不情愿地选择了职业教育。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还有差距,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就业环境、薪资报酬还不十分理想。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就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就必须提升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就业环境和薪资报酬。

要在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基础上,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深度融合和信息化教学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以职教贯通、普职融通提升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以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的推行来改变就业环境,以提高一线工作者的薪资报酬来缩小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

主持人:您有没有想过农产品出口、创造世界品牌的事情,现在是否在做,应怎样拓宽今天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姜:农产品出口、创造世界品牌,我也听说了,但目前我还没有做到,我会向这方面努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行业之间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今天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学会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要学习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要提高我们的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要学习如何把我们生产的农产品“打出去”。还要学习创新农业对外合作模式,农产品加工、储运、贸易等为农业、农村、农民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张志刚)

猜你喜欢

农技职业院校农民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