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给那些勇于拼搏的人提个醒儿
2015-05-30张广仁孙真真
张广仁 孙真真
摘要:人生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有的人屈服于命运默默无闻地活着,有的人勇于拼搏让生命活出精彩。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后者是值得推崇的。然而,那些勇于拼搏的人却往往会掉进“忙碌奔波型”的陷阱,无止境地耽误自己的快乐。本文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醒那些勇于拼搏的人不要掉入“忙碌奔波型”的陷阱,从而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勇于拼搏的人;幸福;伊斯特林悖论
我们都知道人生的终点都是死亡。然而,不同的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面对相同的终点,我们应该怎么活着的?是选择屈服于命运默默无闻地活着还是勇于拼搏让生命活出精彩呢?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后者是值得推崇的,而前者其实是一种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都应该有所追求,不过这里所说的追求的不在于是否实现了各种目标,而在于人们愿不愿意有所追求,有所担当以及把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激情、有意义、灿烂辉煌、丰富多彩。可能有些人对“追求不在于是否实现了各种目标”这句话不理解或是不赞同,其实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
我们的文化一直在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只会奖励那些获得成功的行为而不会关心你努力的过程。深受该理念的影响,很多人做事的着眼点只在最终的结果上,如果没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则会充满挫败感,这些人往往一辈子忙忙碌碌,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宁愿忍受当下的痛苦。在他们看来,只要实现了目标,有了钱和地位以后就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了。可结果往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当他们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以后才发现,幸福并没有按想象的那样如期而至。这个时候他们会感到自己一直坚定的信念——拥有物质和地位就等于获得了永久幸福——破灭了,从而陷入一种“我该怎么办”的迷茫境地。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将这些人称为“忙碌奔波型”的人。
忙碌奔波型的人往往都会取得大量财富与显赫地位,但他们显然是不幸福的,因为这些人一辈子都在忙于解决各种困难,在他们的眼中没有过程,只有结果,而偏偏结果又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那么如何做才能收获幸福人生呢?沙哈尔教授在他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中提出,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1]。生活中往往会有两种走极端的人,第一种走极端的人不追求生命意义,而只单纯地追求快乐的生活,这通常意味着相对浅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另一忙走极端的人就是那些碌奔波型的人,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在他们看来目标只是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带来幸福),而不是把它看作是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中的快乐感受)。就像前面提到的,这些人通常都是大量财富的拥有者,但是多项研究表明,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并不大。幸福经济学主张,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过多的金钱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除非这些钱能用于丰富我们的体验或增进与他人的联系。
Richard Easterlin 在1974 年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即人均收入的增长并不会体现为快乐的增加。一项关于1994—2005年中国情况研究结论显示,这期间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2.5倍多,但人们幸福感水平却并没有增加,认为自己感到满足的人所占比例反而降低了大约20%。跨国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快乐之间的关系是曲线型的,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前,收入才能提升幸福水平,但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对幸福而言就不重要了[2]。Diener 和Kahneman 依据世界幸福数据库(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和最近的盖洛普世界调查的数据发现,收入增长与生活满意度增长的相关为0.25,而收入增长与幸福增长的相关却是-0.13[3]。
前面我们谈到了只关注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弊端,但我们并不是要排斥设立目标。我们建议,在设定任何目标的时候不要局限于它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名利,重要的是这些目标是自发的,纯粹出于自我内心的向往和追求。那些忙碌奔波型的人不缺少目标,但他们往往只顾着追求目标而忘记了享受追求的过程。无论目标再怎么远大,长期坚持同一件事都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过程中没有快乐,我们便难以持久地坚持目标。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痛苦是可以忍受的,但他们一定是不幸福的。到这里,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我们是排斥追求名利的,其实不然。追求名利本身并没有错,它也是可以具有意义的。积极心理学不以外在的物质目标作为意义,而是把追求过程中心里满足作为意义。有些人赚钱并不是真的要用到每一分钱,有时他们会把金钱看作是努力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财富代表了个人成长的结果而不只是单纯的数字。
幸福并不代表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有的时候短暂地放弃快乐为的是未来的大目标,但这只是暂时的。比如,作为高三的学生,虽然他不喜欢每天待在教室里面对大量的习题,但为了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只要他们记得幸福才是目标中的目标,他就不会掉进“忙碌奔波型”的陷阱(无止境地耽误自己的快乐),为了高考去奋斗那几年就是值得的。还有一种情况,由于生活所迫,很多人确实在做着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那么如何通过现有的工作来获得幸福呢?其实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于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我们平时所做的绝大多数工作都有它自身的意义,若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就要明白我们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有些人无论工作或生活有多好,他们还是感觉不到幸福,他们不断地欺骗自己,认为外在因素可以最终改变内在体验。而事实却是,如果他们内在认知不改变,外在因素再怎么变也不起作用。爱默生说得对:“对于不同的头脑,同一个世界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
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我们要做那些既能带来快乐又具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再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目标的结局上了,我们更应该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这样我们既能够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又在朝着自己的伟大目标方向前进,而且最终的收获往往会更大。
【参考文献】
[1][美]泰勒·本-沙哈尔著,汪冰 刘骏杰译.幸福的方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葡]佩德罗·孔塞桑罗米娜·班德罗著 卢艳华译.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3(07)
[3]彭凯平,窦东徽,刘肖岑.幸福科学:问题、探索、意义及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