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国饮 茶色生香

2015-05-30本刊编辑部

时代名流 2015年6期
关键词:滇红佤族普洱茶

本刊编辑部

入刊理由: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卒,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中国茶文化历史悠长,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云南是中国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唐代陆羽的《茶经》开宗之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直接指出茶树的起源地为南方,而这南方后经中外专家多年考证即为云南。云南多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思茅地区镇远县境内有一株3000年树龄的“野生茶树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有栽培了八百多年的“茶王树”;这些依然健在的茶王们是云南悠久茶叶发展史的有力佐证,因而云南是当之无愧的茶乡。

云南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云南人长期受茶文化的熏陶,对茶的喜爱更是达到了极致,生活中没有一日離得开茶。云南到处都是茶馆和茶庄,不管是在乡村百姓家中那永远不灭的火炉边,还是城市街边古朴雅致的茶楼里,无不飘荡着云南特有的茶香。

高山云雾出名茶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南地处高原,但纬度较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中富含有机质,适宜茶树生长,有利于茶树的芽叶长期保持鲜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养分的积累,因而云南茶叶的内在品质特佳。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培育,云南大叶种茶已成为驰名中外的优良茶树品种,如滇红、滇绿、普洱茶、沱茶、七子饼茶等,凭借其色艳、香浓、味醇、形美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普洱茶为茶中之茶,产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是暖胃、降脂、养气、益寿延年的圣品,素有“长寿茶”的美称。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汤色红黄、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甜,饮后令人口角生香、回味无穷,且可长期存放、愈陈愈香,具有巨大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亦称“可以喝的古董”。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对普洱茶亦有描述。据史料记载,普洱茶作为皇朝贡品,最迟在清雍正四年(1726)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已岁贡。乾隆年间,普洱茶日臻鼎盛,风靡整个清廷及上流社会,而曹雪芹的祖上在清宫内务府任职,其当然也就饮过、熟悉普洱茶了。由此可见,普洱茶声名之著。

滇红又称云南红茶,出产于云南省南部的临沧、保山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外销名茶。滇红茶色泽乌润,汤色鲜红,香高味浓,滋味醇厚,富有收敛性,先苦后甜,也意味着深刻的人生寓意。滇红茶有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功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鲜,滋味浓烈,香气馥郁,是云南省传统出口商品,多年来行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久负盛誉。几十年来,滇红功夫茶凭借其优良品质,一直被国务院定为外交之茶,专供中央外事活动使用,英国女王访问昆明时,云南省领导人曾以滇红特级工夫茶馈赠,女王视为稀世宝物。而滇红碎茶也具备独特风格,茶香气高锐浓郁,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厚强烈,加乳后呈姜黄色,味浓爽,富有刺激性,品质优异,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滇绿即云南绿茶,滇绿出产于云南省临沧、保山、思茅、德宏等地州。滇绿茶选用云南大叶种鲜叶做原料,它从鲜叶采摘时就精选细嫩的一芽二叶,经过杀毒、揉捻、烘干等工艺处理。由于高温杀毒,及时揉捻,快速烘干,控制了酶的活动和多酚类的氧化,防止了芽叶发酵,保持了茶叶的绿色,形成滋味醇浓,香气持久,回味悠长,汤色黄绿的特点。喝茶之后,茶水能从人体皮肤的毛孔中驱走热量,使人感觉身心俱爽。所以在盛夏口干舌燥,汗流浃背时,饮用一杯滇绿茶,便能生津止渴,降温消暑。

云南沱茶属紧压茶,主要产于素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美誉的大理州下关市。下关市座落于终年积雪的苍山之麓,碧波荡漾的洱海之滨,昔年的茶马古道经此蜿蜒进入川藏,悠悠岁月中,见证过历代茶事的兴衰,品味过马帮旅人的乡愁,长时间积聚起的深厚制茶文化,使其成为加工精制茶叶的理想之地。沱茶形状似碗,冲泡后色、香、味俱佳,且能持久,耐人寻味,系选用优质毛茶作原料,经高温蒸压精制而成。沱茶成茶历史距今已有300年,据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37-1620)《滇略》上已有此茶之记载。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普洱茶出云南省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

七子饼茶又称“圆茶”,外形美观,酷似满月。早在唐朝时期,民间就以最古朴的方法手工制作饼茶,并用新鲜笋叶以七片饼茶包裹成一桶,故称“七子饼茶”,意为“多子多福”。七子饼茶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海县是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原产地。这里的茶树所产鲜叶,芽肥叶厚,叶色浅绿,叶质柔软,制成茶叶品质尤佳。七子饼茶因汤色红黄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和爽口而著称。

南糯白毫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这里,哀牢山余脉绵延,澜沧江碧水长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是茶树优良的生长环境,能促进茶叶内含有效物质的蓄积。因此南糯山所产茶叶质地特佳,独具风味,南糯白毫成为云南省茶叶中的珍品。南糯白毫外形条索紧结,有锋苗,身披白毫,香气馥郁清纯,滋味浓厚醇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经饮耐泡,饮后口颊留芳,生津回甘,故有:“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在一杯中”的吟唱。

独特的茶文化风韵

云南产茶历史悠久,社会人文资源极为丰厚,是茶文化深厚的沃土,这里保留了古老清新的制茶用茶方式、自然质朴的茶礼、丰富多彩的茶风俗等独特的茶文化,形成了展现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独自风韵。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现今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寓意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第一道为“苦茶”,此道茶苦凉清香,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第二道为“甜茶”,此道茶甜而不腻,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付出的回报。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此道茶甜蜜中带有麻辣味,喝后回味无穷,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提醒人们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居住在云南省沧源、西盟、澜沧的佤族,饮用的是独具一格的烧茶,这是一种与烤茶相似,而又独具一格的饮茶方法。它不仅制作方法十分特别,就连喝法也很别致。首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然后,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叶焦黄时,致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最后,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佤族对烧茶的泡茶水十分讲究,都是要从山上取来的清泉。由于甘甜的清泉与独特的制法,这种茶苦中带甜,散发出一股焦香,正是东汉华陀《食论》中写的“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觉。这种饮茶方法一直被佤族人民世世代代所流传,现在仍保留这种饮茶习惯。此外,佤族还有一种饮茶方法称“擂茶”,这也是佤族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茶叶加入姜、桂、盐放在土陶罐内共煮食用。唐樊綽《蛮书》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实际上就是记载了佤族的擂茶。佤族人们非常喜爱饮茶,所有的佤族男子都有饮茶的习惯,所以每户佤族人家火塘边都有一个煮茶用的瓦罐。佤族农民外出劳动的时候也离不开茶,有的带茶罐到地边,就地生火煮茶;有的是把茶水熬炼成茶胶,晒干成块后,待外出劳动的时候带在身边,想喝茶的时候含上一块以解茶瘾。因此,茶成为了佤族人最喜爱的日常饮料。

盐巴茶是怒江一带怒族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烫。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烤香,再将事先煨涨的开水加入罐中,至沸腾翻滚三至五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在瓦罐中涮几下,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三五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适量的开水稀释,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牲口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现在,怒族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形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围坐在火塘边,边吃谷粑边饮茶的生活情景。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打”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

除此以外,苗族的菜包茶,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布朗族的酸茶,哈尼族的煎茶,怒族的盐巴茶,景颇族的鲜竹筒茶等,都是极富少数民族的特色的茶文化,为中国丰富的茶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而绚丽的色彩。

快乐一佳茗

林语堂曾经说过,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饮茶,自古以来便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事。从茶叶到茶水,有雅致的功夫茶道,也有粗狂止渴的大碗茶。而今,国人饮茶更是早已脱离了解渴的低层次需求,在饮茶上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道,一种情趣,一种境界。

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茶自古便不是解渴的凡物,它充满着宇宙的大智慧与禅机。茶叶虽苦却回味甘美、香浓而不烈,茶性清淡、醇厚,性洁而不染尘俗,这正是国人推崇的清雅平和、简约恬淡人文情操的写照。纵观历代文人雅士,饮茶时他们所追求的也大都是一种品茗与心境特殊的融合。

宋代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谙熟茶事的高手。他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人们留下了不少隽永的咏茶诗联。苏东坡对品茗的用水很讲究,无锡惠山的二泉水“质轻”而“味甘”,能溢诸茗色香味形之美,苏东坡对其爱不释手,多次来到惠山,用二泉水烹茶品饮,写下“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一泉”的诗句。毛泽东嗜好茶叶和香烟,尤精于品茶,终身不离茶水,曾写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咏茶名句。鲁迅爱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饮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非常熟悉,总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乐趣。1964年7月,他曾到广州北国酒家饮茶,赋诗一首:“北国饮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

茶如人生,茶用它的方式诠释着生命。茶叶因为沉浮才释放了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会激发出人生那脉幽香。茶有不同的品种与滋味,而人生的每个阶段也有不同的风景与韵味。少年时期,犹如清淡碧绿的绿茶,透彻天真、纯洁美好。青年时期,如同清香浓郁的茉莉花茶,活力四射、激情浪漫。中年时期,则像一杯甘醇浓厚的红茶,成熟理性、脚踏实地。老年时期,像是一杯回味无穷的普洱茶,宽容坦诚、淡定从容。

人生如茶,惟有细细品味,才能参悟人生的真谛。品茶,啜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关于品茶,《红楼梦》里的“三杯论”云: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其实,品茶之中所有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的那种淡淡滋味,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人生亦是如此,凡是过度则会变得乏味。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选择清淡与超然、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才能找到心灵上的一方净土。

茶之岁月,壶里春秋,云卷云舒,演示着从容不迫、不惊不诧、不颠不狂,从而又泽荡心灵、超尘拔俗。茶性清凉,可伏心中燥热,可涤体内沉浊;茶味枯淡,可去名利之欲、可息奔竞之心。云南人爱茶,恐怕更爱饮茶时那份沁上心头的虚若怀谷、怡然自得之感。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对原作者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王帮旭

猜你喜欢

滇红佤族普洱茶
陈鸿波
滇红茶凝固型发酵乳的研制及工艺的优化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普洱茶怎么泡
红茶上品 凤庆滇红
普洱茶叶加工大赛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滇红茶及其提取物成分分析
普洱茶膏抗小鼠衰老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