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神像图解汉代审美内涵
2015-05-30张聪丽
摘要:“四神” 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古代象征宇宙,表示方位的四种神灵。四神像形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两汉,并在此后的发展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图像系统,为这一时期的设计艺术的发展打上了浓厚的神话、宗教烙印。四神像纹饰作为汉代艺术中最具艺术性、审美性图样,体现了两汉审美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四神像;汉代文化;天命神学;审美
2014年6月,河南省南阳市百里奚路发现了一批西汉古墓葬。值得一提的是,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四神图彩绘漆棺备受考古专家关注。棺室分外棺和内棺,特别是外馆以黑漆为底,棺体上刷黑漆,施彩绘,四面彩绘分别代表东、西、南、北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灵图像,画面十分丰富、精美。四神图漆棺的发现,填补了河南考古空白,也是国内同类发现中最早的一例。四神图像在汉代绘在墓葬中、建筑上、生活用品中,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层的历史文化价值、思想价值。
一、源于人类自身生命信仰的文化内涵
四神图像不是现实中的实物,也不是古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其原型或者参照物。四神图像的产生是图腾、神话迷信、现实等综合的产物。
《说文解字·龙部》谓:“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吸取了其他如马、鹿、鱼等图腾的部分因素而形成的。虎则是200 万前就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在原始社会虎是原始人的天敌,所以在人类的童年节点自然对虎形成一种天然的敬畏和崇拜的心理。朱雀,在古文献中一般称为“朱鸟”。《山海经校注·南山经》谓:“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礼,鹰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把凤鸟作为一种神话化的祥瑞动物来看待。玄武的形象形成晚于其他三神,是龟和蛇合体形象。李贤注《后汉书·王梁传》:“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但是古人对龟的崇拜却由来已久。在上古神话中,玄武是水神玄冥,传说玄冥帮助鲧治水有功,神便赐予它万年寿命。
四神像本身所蕴含的生命意义使古人对四神的信仰崇拜变成了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化。两汉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发展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融合,随着统治者的推崇和社会思想的影响,逐步兴盛,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图像系统。
二、天命神学的天人感应思想影响
天命论是一种天人感应的神学政治思想。天命论以原始宗教的面目出现,经孔丘、墨翟、孟轲、董仲舒等人的不断改造,它在保持某种神秘意义的同时又充满政治伦理色彩。
两汉时期,天命观念极其盛行。西汉董仲舒发展了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西汉末,王莽则利用天命神学为自己篡汉创造思想依据。东汉以后,天命思想趋于谶纬化、迷信化,统治者多用其麻痹百姓,借此希望稳定统治,缓解社会危机。天命神学的思想传播也就造成了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在求神拜仙,连汉武帝刘彻也是其中的一员。当然,崇尚神仙与真的长生不死是两回事,汉武帝晚年也发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的感叹。虽然不可能真的成仙,但人生的本能排斥死亡,再加上汉代本朝厚葬风气的盛行,都为四神像纹样的流行提供了最好的社会基础。同时,祥瑞在古代分为五个等级,《春秋左传》杜序:“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也是汉代四神像纹样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天文历法的原始星辰崇拜记忆
在古代,先人没有先进观测天象的工具,靠的是观测恒星和太阳运行规律来授予历法、安排农时、定四方等,所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其中东西南北四方即为四神像。到了汉代,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四神“镇四方,避不祥”的守护神职能更为人们所重视,并被赋予了更高的神性。四神与春、夏、秋、冬四季,青、白、赤、黑四色相配,已被当时文献如《淮南子》、《史记》等书所系统记载,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
四、虚构与象征共存的“自由”造型特征
“四神”图形在两汉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标志着古已有之的“四神”造型日臻成熟、完善。正侧面角度造型,表现形象的最本质特征。汉代四神像造型采用正侧面角度。学习造型艺术的人士都知道,正侧面可以突出物体正侧面的特点,并强调物体的动作线条和方向,有鲜明的立体感;有利于表现描绘对象轮廓特征和对象之间的相互交流;正侧面的描绘,能很好地展现物体的运动感;而且正侧面角度能把横线条化为斜线条,使画面的动感增强,并有利于空间深度的展现。两汉事情的中国先人当然不懂得透视学的规律,但已经从生活的经验中总结出如何表现形象的方式方法,可以不受各种表现内容和条件的限制而“自由自在”的构形和创作。“四神”形象全部采用正侧面角度,简洁而明快地表现了形象。
意象造型的手法来“抒情写意”。夸张和变形可使艺术作品比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四神”像是古代先民虚构和臆想出来的理想化的形象。通过对汉代“四神”像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将自己(或群体)的主观愿望融入到作品中去,充分地运用夸张和变形这种艺术手法,从身躯的姿态上造成一种急速的运动状态,头部形象刻画深入,面部表情威严而肃穆;可以从中体味并感受到作者在“四神”造型中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思想情感,这就是希望能够驱除邪恶、祈求安宁的精神寄托。
艺术是情感要素和观念要素的结合,是人类精神文明在历史时空中不断扩散流动的创造和积累过程。汉代的造型图式是偏向情感的和想象的,充满感性思维的灵动与鲜活。通过对四神图形的考究,可以看出,两汉时代造型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发展和成就是对华夏民族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依托于汉朝封建皇权大一统的社会物质和意识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一种时代和民族的生机勃发的艺术精神和本质。它营造了一个满是自由想象的灵动世界,创作手法上的无拘无束和形象上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体现出华夏民族传统的东方型智慧,反映出一个民族积极的乐观精神、蓬勃的生命力和崇尚淳朴、和谐理性的优良气质,同时也折射出汉代高超的艺术成就和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从汉代“天人合一”观看汉代艺术[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5)
[3]王晓日.河洛地区汉代四神图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张聪丽(1982.9~),女,河南荥阳人,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