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构建研究

2015-05-30李立睿邓仲华

图书与情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智慧服务互联网+互联网

李立睿 邓仲华

摘 要:将“互联网+”与图书馆相结合,是促进融合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核心理念及其典型特征,阐述了“互联网+”对于当前图书馆的全新转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重点分析融合图书馆的主要内涵和显著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融合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用户信息的安全管理、数据资源的互联融合、多类型图书馆的协同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融合图书馆;互联;智慧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24

An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Library Based on "Internet

Abstract It is the necessary way of combining "Internet +" with libr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ng library. This study first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conception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 and it expounds that "Internet +" acts as the crucial impetus to dri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brary.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integrating library, and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solved.

Key words Internet +; library; integrating library; interconnection; smart service

1 引言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快速演变,不仅体现于技术层面,更是引发了经济社会认知模式和思维理念的大转变。2011年,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首次提到了互联网思维,并强调传统产业的发展问题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以此寻求其解决方案[1]。在此背景之下,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率先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并认为在未来,所有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都将被互联网所改变。这一理念是对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理解与深化,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2-3]。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了互联网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4]。随后,在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相关工作部署[5],并在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并重点提出了“互联网+”的主要发展方向与行动领域[6]。不难发现,国家的大力度、全方位支持,以及业界的大胆探索,极大促进了互联网协同各个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

图书馆作为支持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快速发展的重要服务提供者,面对“互联网+”这一重要思维模式和服务理念的冲击,如何将“互联网+”快速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重新认知用户需求,积极转变服务理念,重组业务流程,改变管理模式,是值得引起图书馆界重点关注和深入探讨的。

2 “互联网+”驱动图书馆转型

2.1 “互联网+”的核心理念与典型特征

目前,对于“互联网+”的内涵界定和应用实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曹国伟认为,“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以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的演变[7]。此外,汪玉凯教授提出,互联网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技术革新,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支撑,加速造就了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软件,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及其便捷的获取方式,无所不在的创新。因此,“互联网+=互联网2.0+创新2.0”,其本质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8]。就理解而言,在信息经济环境下,“互联网+”是面向知识社会创新的形态演进,其核心是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对接融合并作用于传统业态,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重组业务流程、重构商业模式等促进传统产业形态的升级,并形成以创新转型为主要模式的新业态。

通过对大量的文献分析和实践调研,笔者发现,“互联网+”通过依托互联网,以泛在联合和深度融合的方式,采用开放、互动、合作的形式,作用于不同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的优化和创新。因此,“互联网+”具有两个典型特征:①泛在联合。又称泛在互联,是“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充分体现。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结合新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大数据的模式完成各行业之间数据的最大化交换,形成传统行业线上和线下相联合协同的新常态,如互联网与交通、金融、零售业等行业的联合,极大优化了生产结构,提升了供需平衡;②深度融合。又称融合转型,是“产业升级+模式转型”的具体体现。在泛在互联的基础上,传统产业通过行业大数据的不断融合,生产资源的全面整合,服务平台的跨界融合,以此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数据为驱动,以用户为导向,创新服务产品,改进生产方式,促进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进而升级行业的管理体系、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

由此可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理念和转型模式,对于图书馆的技术、管理和服务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9]。图书馆只有敏锐感知互联网思维,深刻认识“互联网+”的优势,快速适应新的信息环境,重视关键信息技术的引进,才能在社会变革环境中提升自身服务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升级和顺利转型。

2.2 “互联网+”给当前图书馆带来的转变

借助“互联网+”的全新思维与理念,图书馆将成为提升信息资源配置能力,加快信息服务效率,增强科研创新驱动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互联网+”也不断促使着图书馆更加注重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开放融合,以及面向用户体验的智能化服务。

(1)在技术层面上,图书馆应从传统的信息系统技术向新型互联网技术进行转变。传统管理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针对用户资源信息、馆藏资源信息以及馆员服务信息,以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有效的采集、存储、组织和管理。这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重要工具,但是随着泛在化信息环境的冲击以及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加速,传统分散式、异构化的信息系统远远不能满足多样化用户的信息或知识需求,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化设备等)的发展,使得图书馆为多样化用户推送情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移动)知识服务成为了可能。不难发现,掌上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和复合图书馆等的广泛普及充分证明了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

(2)在管理层面上,图书馆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应逐渐转向基于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10]。由于互联网具有平等、开放、快捷、高效、互动、去中心化等显著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图书馆作为服务主体,自身具有面向互联网思维的显著特征,如用户思维、开放思维、服务思维等。而且,这种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的创新管理模式,能够促使图书馆深度化嵌入用户情景,公平化获取动态资源以及精准化营销创新服务,从而为图书馆管理变革和服务创新提供重要基础。

(3)在服务层面上,图书馆应逐渐向以跨界融合为基础的服务生态系统转变。跨界融合主要是指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平台与用户的空间、活动以及情景进行深度的交融,强调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共存、多向支持、互动共赢的协同服务模式。将传统以被动式服务方式向主动式、推送式、预测式方向转变。这种跨界融合涵盖了服务方式融合、服务平台融合、服务内容融合、服务关系融合、服务价值融合等,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生态系统。此外,这种服务生态系统更加注重以用户服务需求分析、服务资源组织、服务方式设计、服务内容可视以及服务结果反馈的整个服务生命周期过程的统一与融合。

3 “互联网+”:融合图书馆的“基因”

3.1 融合图书馆的内涵

融合图书馆是依托“互联网+”及其相关新型信息技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为图书馆提供大数据资源管理以及为用户提供情景化知识服务的新形态。通过对图书馆服务所涉及到的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智慧互联,以此实现服务内容更加个性化、服务层次更加多样化、服务方式更加便捷化。因此,融合图书馆主要在以资源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数据互联、以群体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人人互联的基础上,以新型信息技术为支撑,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如实体图书馆、云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进行智慧互联和深度融合,通过数据驱动和用户驱动的方式,实时、动态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用户的专业化、深度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并且嵌入用户需求的产生、分析、解决和效果反馈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实现基于需求预测的智慧化知识服务(见图1)。

(1)数据互联与人人互联。一方面,数据互联的前提是资源的融合,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和多边界的交叉数据资源融合是整个图书馆大数据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利用大数据的计算编程模型、接口泛化、应用框架和资源管理等多个层面对数据资源进行融合,在用户信息资源化的基础上,借助专家领域模型,对数字化馆藏资源、网络化信息资源、机构知识库资源等采用自动化学习机制,进行相关资源溯源和关系互联。与此同时,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进行数据资源的实时采集、组织、整合、分析、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以图书馆为中心,对整个图书馆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群体进行全面感知和互联,包括用户与用户的互联、服务人员与用户的互联、服务人员之间的互联等,从而实现跨时空的立体化互联[11]。通过以“用户个体实时感知→用户群体动态感知→强化用户关系品质→形成多层次用户池→服务人员感知→服务人员群体智慧感知→用户和服务人员互联”的路径,深入发现、感知和追踪用户偏好、行为、心理等情景知识,为全面、系统、准确感知需求提供参考。另外,在数据互联和人人互联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与物互联,包括服务主体与数据互联,服务客体与数据互联,人机互联等。据此,图书馆真正实现以互联为契机,促进其全面共享,促进协同创新和融合创新。

(2)关键技术支撑。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融合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与保障。首先,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传感器网络、智能感知技术、移动终端技术,针对所有的个体化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的小数据进行高效地、不间断地采集、组织、分析和融合,精确感知双方的需求模式、行为习惯、社会关系、反馈过程等一系列的数据集成描述[12]。另外,对图书馆内外数据资源的产生和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其次,移动互联网具有高度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和位置感知性的特点,这些显著性优势为用户需求的获取提供了方便,又为服务内容的推送和服务效果的反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方法;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过高度互联和融合的大数据作为融合图书馆的重要战略资源,通过借助云计算的海量存储和计算模式,对其进行高效分析,动态挖掘,结合用户即时情景,实现需求的精确把控以及服务的高度个性化推送。当然,在“互联网+”背景下,融合图书馆的技术支撑远远不止于此,如通信技术、普适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种综合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亦是融合图书馆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前提。

(3)以数据驱动和用户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多类型图书馆全面融合。融合图书馆是在现有类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如实体图书馆、云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的基础之上演变的结果,其强调将“互联网+”作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转型的战略突破口。一方面,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的技术,将各种碎片化的数据串联成互联化的信息,对各类图书馆进行深度的数据整合和广泛的数据互联,以此实现馆馆互联、库库互联;另一方面,由于用户兴趣偏好、物理环境、网络环境等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聚焦时间,应用深度和体验效果各异,在此背景下,将各种类型图书馆进行跨地域、跨领域、跨部门的互联,以用户驱动的方式,进行人馆互联、人库互联和人人互联,从而提升图书馆的需求预测能力和服务应对能力。

因此,“互联网+”作为融合图书馆的关键“基因”,是图书馆实现智慧互联和科学发展的最强有力保障,决定了融合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存在形态,而互联和融合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将深入渗透到融合图书馆的各个业务环节和服务流程中,促进当前图书馆在新型信息时代的快速转变。

3.2 融合图书馆的特征

3.2.1 互联化

交互的网络化、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服务的移动化只是融合图书馆的外在表征,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全方面、多层次和跨平台的立体化互联。这也是充分展现了“互联网+”核心要素在图书馆服务理念、模式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应用。因此,融合图书馆的互联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物理环境的互联化,其主要涵盖了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所涉及到的物理空间互联,这种互联是跨越部门、跨越国界以及跨越行业的,是三网融合的重要体现;②数据资源的互联化,其主要是图书馆管理系统、数字化资源系统、用户管理系统、馆藏资源系统等所涉及到的图书馆业务流程和服务的系统互联和数据互联,另外,面向用户的感知数据,也是融合图书馆互联的重要对象;③图书馆内外人与人的互联化,一方面,服务人员与用户的互联,形成需求获取和服务推送的有效关系途径;另一方面,服务人员之间的互联,保证了数据共享和能力协同,提升了服务的全面化和一体化。因此,互联化成为融合图书馆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构建融合图书馆内外共享协同的主要标志,充分体现了融合图书馆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

3.2.2 智慧化

融合图书馆作为移动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多种类型图书馆的一种全新发展形态,以智慧化设备和技术为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协同创新的服务原则,构建了面向用户自组织的自主化知识空间,形成了立足于行业的数据驱动创新服务环境。因此,融合图书馆的智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智慧化需求感知。通过物联网、RFID、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全体用户、数据资源、服务人员进行全面的自动感知,将个体用户情景与群体相关情景进行融合,并结合用户在图书馆内外的环境信息,智慧化预测用户的潜在需求变化、实时需求表征以及动态需求发展; ②智慧化服务推送。融合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以密集型知识服务为主,并充分发挥客观知识的拥有者、整合者和启发者的核心作用[13],帮助用户在知识应用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提升智慧。因此,这种服务是基于数据驱动和用户驱动相结合的深度知识挖掘,是一种有品质、高价值、重发展的高层次智慧服务。

4 “互联网+”环境下构建融合图书馆的关键问题

在“互联网+”环境下,融合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笔者在对当前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融合图书馆的构建及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以期为融合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1)用户信息的安全管理。一方面,用户与服务人员的互联、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联,必然涉及到融合图书馆用户基本信息、情景信息、服务信息的获取、分析、应用和共享,这就需要融合图书馆加强以面向用户信息资源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监护和管理;另一方面,在用户信息资源与其它数据资源的互联融合过程中,用户信息资源要素广泛渗透于融合图书馆的业务活动中,如何在既保证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图书馆数据业务的管理和建设,是融合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问题。此外,开展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是对用户有针对性的深入了解,但是用户个人信息获取和感知愈充分,就愈容易导致用户敏感化的隐私信息安全难以得到保障[14],对于以互联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图书馆而言,对这一平衡的把控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2)数据资源的互联融合。数据资源是融合图书馆实现智慧化知识服务的保障,而这类服务的提供是建立在海量、复杂、多样的数据资源基础之上的。一方面,融合图书馆作为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服务提供者,其涵盖的数据资源不仅涉及各种不同层次的非结构化用户信息,还包括各种信息资源库(如电子资源数据库、音频资源数据库、图像资源数据库、专家知识库等),对于这些资源的全面整合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另一方面,传感器设备、可穿戴感应设备、移动网络设备等在全天候的进行用户相关情景信息的获取和收集,对于如此庞杂数据的管理、互联和融合也是融合图书馆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多类型图书馆的协同。融合图书馆是多种类型图书馆的高效化互联和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和整合,并逐步形成一个跨部门、跨地域、跨国界的大型图书馆联盟。一方面,由于每种类型的图书馆都拥有自身独特特点以及形态各异的基础平台和服务层次,促使其进行便捷化的信息共享协同不仅需要一定技术的支撑,更要求管理观念、文化氛围的协同;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业务流程的限制、管理思维的固化,大多数图书馆仍然只重视实体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忽视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协调发展,如移动图书馆、云图书馆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之间的共享协同和优势互补。

5 结语

“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用户的服务体验感与需求满足感,同时又从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引领着图书馆的发展与转型。当前,云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快速普及极大推动了融合图书馆的发展,但是随着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借助“互联网+”构建融合图书馆必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一方面,融合图书馆充分将资源、技术、服务、馆员和用户进行深度的融合和高效的互联,形成了统一化的智慧协同体;另一方面,将多种类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系统联合,将单个、零散的图书馆进行了串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的综合化服务能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融合图书馆生态服务联盟体。

参考文献:

[1] 冀勇庆. 李彦宏是提出“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人[EB/OL].[2014-04-10]. http://www.iceo.com.cn/com2013/2014/ 0410/286723.shtml.

[2] 腾讯科技. 于揚: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2012-11-14]. http://tech.qq.com/a/20121114/ 000080.htm.

[3] 凤凰财经.“预言者”于扬[EB/OL].[2015-07-01].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701/13811904_0.shtml.

[4] 新华网.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EB/OL].[2014-11-19].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 19/c_

113319278.htm.

[5] 新华社.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2015-03-16].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 htm.

[6]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1]. http://www.

gov.cn/zhengce/ 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7] 新浪科技. 曹国伟:“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经济形态[EB/OL].[2015-03-21].http://tech.sina.com.cn/i/2015-03- 21/163710019803.shtml.

[8] Innovation 2.0. 汪玉凯:“互联网+”是“互联网2.0+创新2.0”的新经济创新模式[EB/OL].[2015-04-11]. http://www.mgov.cn/complexity/info150411.htm.

[9] 张兴旺, 李晨晖. 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 图书与情报, 2015(4):63-70.

[10] 冯国权. 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探讨[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2):25-30,16.

[11] 王世伟.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6):22-28.

[12] 陈巨,马晓亭. 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推送服务与服务质量保证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38(10):95-99.

[13] 乌恩. 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 情报资料工作, 2012(5):102-104.

[14] 李爱国, 曹翔, 汪社教. 图书馆用户信息资源化过程中用户隐私信息包含问题与对策[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3):26-30.

猜你喜欢

智慧服务互联网+互联网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基于服务角度的智慧景区建设思考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智慧信息服务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