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状的隐性力量

2015-05-30程奇

书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素描共生隐性

程奇

内容提要:形状这一视觉元素看似简单,却是席勒绘画语言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对维也纳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素描艺术多维度地分析,揭示出形状意识对作品精神的呈现以及对画面内在能量触发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素描;形状;隐性;围合;共生

埃贡·席勒是维也纳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虽然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天赋与勤奋使他理所当然的载入欧洲艺术史册。他的艺术作品,特别是素描,为他赢得了众多赞誉。我们很容易被画家作品中的线条、形状深深吸引。我们除了知道席勒“叛逆”和他的身世为席勒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之外,我们更想知道画家是如何自如地表达出他心中所想,特别是面对模特写生时,如何精确表达人物的精神特质。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厘清画家不同阶段作品的形式、风格,了解其素描独特样式形成的原因。而席勒作品中精神力量的传递,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我们知道,图形的介入将平面变成了虚拟的空间,将物质的现实变成了想象力构成的虚构情景。纸面上的笔迹破坏了纸面的空虚,使平面活了起来,从一无所有中展现出潜在的维度。线条切割纸面的空间,也释放出了平面上隐含的或生成性的能量。因此,作品的精神层面我们通过画面的构成、空间的分割、透视以及构成形状的点与线来领悟画面隐性力量的原本。

一、早期素描中的探索

纵观埃贡·席勒较为集中的创作阶段,从1906年至1908年,这一阶段尚属于探索阶段,甚至有很明显的克里姆特作品风格的影子。虽然这一阶段的作品并未显示出他最终充满动感的线条所呈现出的那种生命的张力和震撼效果。但我们也可从这一阶段的素描作品,窥见大师整体控制画面内在精神的能力。埃贡·席勒开始的作品并不特别,像所有学院派画家初始学习阶段的习作,如1907年所作《蓄胡子的男人半身像》及《穿高领衣的女人》,都是注重空间虚实、结构准确这样普遍遵循的目标进行的绘画。而1907年他所描绘的《站立的男人体》则是这一时期具有转型特点的素描作品。作品描绘的男人头像部分是传统明暗表现的写实方式,而头部以下裸体部分则是具有较大风格差异——线性造型体现男人体的结构,在被外轮廓封闭的结构中隐含着不易被人察觉的形状归纳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出埃贡·席勒不仅谙悉人体解剖知识,同时还在作品绘制的过程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成为后来席勒艺术登峰造极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形状观察推动作品精神的呈现

在埃贡·席勒1908年以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隐性形状闪现在画家意识中并反映在作品里。这种形状意识是一种超乎寻常的能力,它能带领画家进入绝妙的忘我境地,将对象的精神状态转化成具体的线条、形状——优化、组合、并置在画面上。

1.探索形状的构建

1911年的素描作品《站在几何形前的裸女》(图1)是这一阶段席勒探索形状构建画面的代表作品。画面构成感很强,裸女的肩膀被简化得很尖锐,瘦骨嶙岣的形象因为形状地概括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圆圈勾勒的方式表现肚脐与乳头,再度表明席勒果敢地用形状去强化对象的意识。画面中几何形相互覆盖叠加,包括裸女丝袜与大腿的穿插关系,被席勒分解而构建成新的形状,他强调事物叠加后产生的负形,而有意识去简化叠加带来的冗杂性,从而突出表现的主体。

另一幅具有同样特征的作品是1911年的《两个睡觉的女孩》,画面中两个熟睡女孩的脸部是作品的重心。而平衡这个重心的是画面中衣褶构成的形状,面部全侧的女孩衣服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肩膀到躯干部分,概括成竖着的矩形,而裙摆部分则以扇形方式存在。这样的构成关系似乎向人们演示了席勒诠释对象的过程与方法——既有深入描绘精彩细节的洞察力,又体现出埃贡·席勒控制画面构成的整体意识。这样对形状建构图式的探索,加速了席勒独特艺术语言的创建。

2.共生结构重组形状

埃贡·席勒能够将人物精神表达出来,在于他善于把人物瞬间的特征提炼出来,用尽可能概括的线条去表现画面精神的核心部分。人物的特征包括生理特点和社会身份两个方面,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手、眉目、鼻和嘴,而社会身份特征主要通过服饰来体现。席勒往往善于利用“共生”关系概括成新形状的方式来解决人物精神传达的司题,显示他匠心独具。

我们可以从1914年的《自画像》(图2)中找到一只存在“共生”结构的手,中指与无名指的紧合强化了这一独特手型所带来的精神紧张感;在1915年的作品《夫妻跳舞》里,女士面部表情惊异,这种形象特征除了眼睛瞳孔通过抽象成点状的方式夸张处理体现出以外,眉弓、降眉间肌、鼻骨、鼻翼软骨、口轮匝肌几个部分的生理结构概括成一道弧线将诧异的情绪完整突显出来;另外,用“共生”方式处理服饰比较明显的作品是席勒1918年的作品《戴面纱和帽子的女人》,头发与帽檐暗部的结构存在“共生”处理的手法,既很好地突出外部空间的装饰与细节,同时,配合面纱强化了女主人翁的神秘感。

这些“共生”关系反映席勒的形状意识——作品中的形象虽由各个部分组成,但它并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大干部分之和,整体先干部分并且决定部分的性质。

三、形状与精神的重合

应该说1914年以后,埃贡·席勒对于形状意识在素描作品中的综合运用达到了娴熟且稳定的状态。我们可以从作品签名的演变来判断席勒对于画面形式注重程度的变化。1911年之前,作品签名以横向排列为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911年间,签名则会有些上下排列的样式存在于画面。而在1913年席勒所作《检查长和他的儿子奥拖》素描作品中,出现了全包围结构的方形签名,它类似于中国的印章。1914年以后,在席勒的大部分素描作品中,签名几乎都以印章样式存在。这一系列的变化,已经说明席勒素描风格的演变过程与形式的探索、事物抽象成形状的规律性紧密相关联。

四、围合与空缺

我们从素描作品中直观地感受到席勒没有丝毫简单、机械地抄写对象,而是对描绘的对象有很强的控制力。并且从线条呈现的速度上判断,席勒描绘对象的过程是较为缓慢地的。我们可以想象出席勒边画变参照,边画边思考——围合与空缺在哪里需要,以及如何妥当布局……。

观看席勒1918年的素描作品《玛丽斯迪娜肖像》,我们可以观看到画面中的小女孩被外轮廓线紧紧地围合起来,在围合的形状中,我们并没有感到束缚、压抑,反而有一种轻松、自由之感。因为形象的围合给观者带来安定感,这里组成围合形状的线条有强弱、长短、虚实、松紧等多样变化;带来轻松感觉的另一方面在于围合形状内部结构的处理,在小女孩装饰物上有蕾丝花边的领子,花边没有画完整,有实有虚,同样,下颌骨的边缘线也没画完整,只画了右侧,这也给我们留有丰富的联想——柔软的空间体现少女肤色的健康、透明……

在衣饰的形状中需要的是另一些处理,如衣纹里图案组织的繁简及摆放位置的设计。花纹放置在什么位置——这个花纹,不仅是花纹本身,而是代表了它的明暗或形体的重要程度,或者更多可以代表的特性。裙摆里的褶皱,它不会重复,并且有很多变化,如线条的曲直、疏密、长短、方圆、疾与涩等等。

席勒素描作品的精彩部分往往是在服从画面整体的前提下描绘的。当席勒画到需要关照其他部分,或有更重要内容、形态需要表现时,席勒就会将正在描绘的部分搁置、空缺——牺牲局部的精彩而赢得全局,给尚未刻画的部分留有表现空间。1918年的素描作品《坐着的女人》(图3)就是席勒此类作品的典型。画面中手的处理,形状里考虑穿插,如大拇指转到另外四个手指,不忘指甲的透视变化。但到了画面右下角手腕到肘关节部分没有刻画完整。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现象呢?这样空着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平常认为的空就是虚无,这里的空——画面右边衣服内部的结构线断掉了,包括袖子、手腕、肘关节。这个空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繁杂且精致的物象——画面左边的手及脸部比较起来,就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繁杂精致的物象对“空”也是有作用力的。这个空真的是空吗?答案很显然,它给我们观者以无限想象的可能。这里面有很多内容,空(空的形状、面积大小、负形、为衬托精彩部分而空缺)与繁形成重要的对决关系。

局部形状围合的完整性,消解了次要部分空缺所造成的单一性。同时,由于视觉的认识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事物的缺席或隐匿的部分,也会成为知觉对象的一个积极的或肯定的成分。我们发现席勒很好地调和了围合与空缺这样一对矛盾,使自己的画面异常感人。

五、质感与形状的统一

埃贡·席勒的作品里有些空间的转折或穿插,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关键结构,他会省略次要的细枝末节,强调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或画面精神传递性强的视像。1918年的作品《坐着的女人》(图3)中,黑眼珠的“拙”与“涩”的运笔给观者带来生动、水灵的感受:眉弓的“松”、细节上的处理如何与形体的规律性契合,线条靠强弱、轻重去体现空间:抓主要轮廓、主要的势,从前转到后,线条的方向依托形状意识带动空间的形成,同时,这些因素也完成了质感的转换。

服饰可以表现身份性格、皮肤可以表现年龄、色调可以表现肤色。这些都在埃贡·席勒画风稳定期间的作品里都做到了。让形状兼具质感表现功能的是线条诸如强弱、曲直、长短、疏密等因地制宜地弹性变化。

1917年的作品《穿毛皮大衣的裸女》里,衣领及袖口的短促、柔软、紧凑的线条将毛皮大衣的质感恰当地表达出来,十分生动;在1918年《画家的母亲》中,席勒用炭笔不同强弱、宽窄的侧峰将母亲脸部、手的结构层次表现得丰富、沧桑,而衣服的柔软质感也处理得非常成功:可以说,席勒风格稳定时期的作品里,人物的五官和手的表现质感与形状高度统一,不仅形象精准,并且质感恰当,这些都是席勒素描作品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

结语

埃贡·席勒的素描作品向我们表明形状确实是画面内部存在的强大的隐性力量,然而,这个形状不再是有着客观有效性的无动于衷的组合,而是意识的一个事件,它感知到形、环境和主体生存方式之间张力关系的意义系统。

再观埃贡·席勒的素描作品,除了各种人物异乎寻常的表情和姿势带来的视觉刺激,画面干脆流畅的线条折射出艺术大师非凡的形状控制能力,这一切更让我们有源源不断地启发与思考。

猜你喜欢

素描共生隐性
初夏素描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武汉素描
共生
素描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凡·高的早期素描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