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瓷艺术的经典之处
2015-05-30钱进军
钱进军
具有特殊意识形态的陶瓷绘画艺术,蕴含着我国传统的审美学和社会哲学。它往往与人品修养、审美哲学、政治和宗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其艺术思维与技艺无不再现在经典的陶瓷绘画艺术之中。就陶瓷花鸟绘画艺术而言,它就是集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认识、消化的过程,并将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借用花与鸟这两个不同的物种调动起来,借景抒情,以物言志,由此产生的思维瞬间而形成经典的形态艺术。
一、艺术经典之认识
任何艺术都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体现对世界及自身二者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以及珠山八友四大名家合画的方形“花鸟花瓶”等,无不彰显各类艺术的流动奔放,无不印证着风格的经典带给世人经久不衰的心动,穿越了时空定格成永恒。因此说只有经典的艺术才能永恒的表达,所谓经典艺术就是独有的,具有特殊而强大的艺术影响力,以及从未有人创作过的具有感召力的艺术作品,它的呈现会记忆在人们的脑海中无法消除,并冲破时空传承给后人,其作者更受人敬仰。
艺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地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因为人类的某些经历是难以用言词来表述的,为了表述这些深藏在内心的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人们就使用一种称之为艺术的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
二、经典风格自我支撑
经典的陶瓷绘画作品是由风格支撑的。经典之所以经典,源于画家掌控了表现物象的超强能力,出色地将万物归顺于画家学养的统领,从而构成新的秩序,别开生面。为什么说陶瓷绘画艺术是民族绘画的灵魂所在,是传承中国画艺术的至高峰,她承载着民族文化及哲学思想的精要,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表现形式,陶瓷绘画是以油墨原料在陶瓷载体上进行绘画的行为,在黑白之间制造着无限而美妙的玄机。气韵生动构成玄机,是陶瓷绘画的主脉,它超越自然万象的表象排列与组合,经过陶艺家的思维变幻,交织构成天、地、人合一的“新天地”。笔情墨韵将画家的个体情怀与自然万物高深地统一在同一画面,画家运用巧妙的构思对造化加工提炼,将主客二体交融后的最高境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成为历代陶艺画家坚守的创作准则。
为使花鸟画不落俗套,具有气韵贯通之美,要求画家必备全局的掌控能力,方能使作品气脉相连一气呵成。 以近代景德镇陶瓷名家王琦为例,他的黄慎画风的花鸟图《粉彩花鸟六方瓶》,其笔墨酣畅淋漓,展现出这些陶瓷艺人对社会现实肯定或否定时感情的释放,并反映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陶瓷花鸟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当代陶艺家参与悟道的载体,把对大自然的生机和灵趣的感悟,变成人造的心灵真实,所以,陶瓷花鸟画所表现的是陶艺家最空灵的精神世界,是心灵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贴近自然,是最心灵化的艺术。 花、鸟等物象的位置经营,需彼此依存、疏密有序、首尾相顾、出其不意、别出心裁。没有理法的标新立异,只会哗众取宠。画家遍游名山大川,目识心记万千奇峰,只有流云成熟于胸才能创作出经典传世之作。
作为陶瓷绘画艺术家,笔墨锤炼至关重要。特殊的艺术风格是传递画家情感的“工具”,它们以不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因此笔情墨韵,生动的气韵不是刻意营造的,是笔法、油墨法交融巧妙互动的自然生发,用笔含情,笔锋随心流动而心随物游、物对神通。墨色、墨质、墨气是意境创造的关键,只有笔墨二者完美配合,绘画作品才能浑然天成。作为陶瓷艺术家,其风格的最终确立,必经长年磨练而形成。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探索、无数次的解构和重构自我,才能建立严谨虔诚的创作态度。也只有正视自然、正视古人、正视自我才能使自己与风格结缘,才能出奇制胜地在风格的演绎中一览无遗。有这么一句话:“风格决定经典,经典方能传世。”
三、经典之构图
构图实际上就是对形式美在画面中具体结构的呈现方式的研究。构图就是要研究以表象形式结构在画面上形成美的形式表现,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更深层次的感受,而产生的主观的构思。所谓经典构图,更注重主从、虚实、疏密等对比关系,构图结构严谨,布局细密讲究,条理清晰,杂而不乱,能够给人轻松明快的感觉。构图在传统绘画中又叫“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布局等。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指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明代李日华也提到:“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对此论述的更为详细:“作画先定位置。何为位置?阴阳、相背、纵横、起伏、开合、回抱、勾托、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因此,经典的构图与否,直接影响着画面结构的合理性、主题展现、意境创造、趣味构成等因素。因此经典的构图其表现形式与结构,是历代艺术家通过实践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适合于人们共有的视觉审美经验,符合人们所接受的形式美法则。
四、经典之计白当黑
计白当黑是陶瓷绘画艺术的另一大特点,所谓计白当黑是很好的运用了画面空白,应用空白来表达画者的心声,好比“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的原理。基于中国哲学阴阳辩证的原理,白是黑的对立,是黑的凭借形式,因此离开了白,黑就无法依存。在画面中,空白时形象的组合部分,也是形象的延续和衍生。中国画构图的空间感,是凭借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流动来表达的,是中国画特有的空间境界表现法。空白来自于取舍,而“计白当黑”则更重于布置,所以“计白当黑”就是布白,也是对物象的精心概括。黄宾虹先生曾对布白的运用就说过:“一烛之光,通室皆灵。”空白的作用,确实像暗室中的烛光,可以起到点醒画面的妙用。如“花鸟大王”程意亭的《前程似锦》中,画面当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松柏远处的天空都是利用留白来表现的,给人无限的想象。这样处理使寂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感,使画面简练而不简单。画面感觉变化丰富,生动有趣。
五、经典之以小见大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艺术家们在表现手法上往往采取以小见大、以大观小的方式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甚至直接参与到客观事物中去,全面地加深认识。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绘画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绘画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绘画的焦点,它既是艺术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画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宋代理学的发展,使绘画的视觉从“以大观小”转向“以小观大”,所以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宋代花鸟画多是以折枝为主。折枝构图运用灵活,结构组合变化丰富,内涵深远且法度严谨,画面简练含蓄,宁静优美,意境深远,给观画者很强的可观可感性。它实际上就是采用“以小观大”的原理。折枝构图往往以花卉一枝,以一枝联想全株,再配以禽鸟、草虫花蝶,精心捕捉近景中所蕴含的美。细致生动地表现物象,画幅虽小,但精微别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平中求稳,稳中求势。
六、经典之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有这么一句成语:“如诗如画”,不难理解这句成语的涵义。诗与画是姊妹艺术,即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既是指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所引发的审美感受,也是指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从根源与本质上讲,诗情画意具有人文性质、社会性质。如果你在创作陶瓷花鸟艺术作品时,力求结合诗意的想象,做到诗中有画,即指诗中写景形象生动,如同图画,读其诗则如同置身图画中。画中有诗,即指画中有诗一般的艺术情感、魅力、意境。绘画中的文学艺术,是经典的“画龙点睛”之笔,“诗”陶冶思想感情,“画”情景交融再现,这种境界既是陶瓷绘画的灵魂,又是诗画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因此诗与画的完美结合,是画者的重要课题。
优秀的陶瓷绘画作品是创作中各项经典的组合,是根据作者对自然现实的认识了解,它往往关乎人事,例如画花鸟,它不是为了在陶瓷载体上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再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最终成为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