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花朵”成长的更茁壮

2015-05-30刘佳

文化产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少儿社会教育第二课堂

刘佳

摘 要:少儿是祖国的花朵,是博物馆教育面向的一个重要教育群体。如何多层次、全方位地做好少儿教育工作,推动和促进少儿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社会课题。博物馆拥有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资源,是社会非正规教育的主体和平台,是学校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和辅助。博物馆应该积极运用科普资源优势,主动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使博物馆成为少儿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第二课堂。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少儿;第二课堂;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迄今为止博物馆行业首个权威性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要法规。《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迅速在博物馆界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博物馆系统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热潮。

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组织,其设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进行科普教育和知识传播。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更加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的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可见,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条例》明确了博物馆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教育基础设施,首次从国家法的层面,确立了博物馆的法律地位、性质、任务和规范。对博物馆从设立、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契机,规定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体系,指明了今后博物馆要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诚然,一提到“教育”,特别是家长都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可以列举出诸如:奥数班、外语班、美术班、舞蹈班、雕塑班、武术班、才艺班等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及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但很少能听到家长周末带孩子专程去博物馆看展览的,而博物馆也缺乏对低龄少儿(3-10岁)群体的关注。作为未来时代的主人,我们完全有责任和义务用我们的双手去为广大少儿推出适销对路的展览。下面,笔者尝试从博物馆为何远离少儿入手,围绕少儿参与互动从未知享受全新体验,博物馆如何为少儿服务?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着力探索并彰显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在低龄少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希冀与大家共享。

一、博物馆为何远离少儿?

一是孩子们不去博物馆与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家长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子女今后的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家长也都知道博物馆里荟萃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让孩子们看看也是很有益处,但问题是家长们付诸实际行动的比较少,故在博物馆里见到孩子们的身影并不多,有些博物馆甚至到了寥寥无几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家长们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直接性、多样性、广泛性、社会性等职能教育特点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二是当前适合少儿参观的博物馆还比较少。(3-10岁)少儿最适应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妙趣横生最能启迪孩子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兴趣。而目前适合低龄少儿游览的博物馆和展览还较少。有些博物馆大多数面对是成年人社会群体,如果多办些少儿教育和展览,以此引起少儿对博物馆教育的浓厚兴趣,则情况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笔者从事文博工作以来,有机会屡次在博物馆观察公众群体,发现在最低年龄段中小学生并不多,且大多学校来馆参观的多集中在每年春秋两季,而幼儿园有组织地到博物馆来参观的更为罕见。也就是说,幼儿园对博物馆在认识和了解上有限,博物館远离了幼儿园这一特殊群体,应引起各级广泛关注。

三是博物馆社会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有些博物馆虽说属非营利单位,实则情况不尽相同。有的不收门票,但变相收费;有的展览形式和表现手段陈旧,没有创新和改进;有的年久失修,服务设施不完善;有的解说跟不上,服务质量差,等等。各种情况并存,以致造成了少儿和家长疏远博物馆。

二、少儿参与互动从未知享受全新体验

参与和操作对孩子们更具有吸引力。少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人、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少儿学习欲望也正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互动、参与达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学习本领的目的。博物馆正是一个理想的由兴趣出发、通过实物探索和学习大千世界的特殊场所。怎样使展览吸引人呢?首要的就是展览力求新颖别致,运用现代先进设备,独出心裁的展示手段。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愿望,也是成年人的要求。要让少儿观其物、知其物、甚至还能触其物。例如:美国旧金山的蒙特瑞海湾水族博物馆是一间海洋生物博物馆(Monterey Bay Aquarium),拥有成千上万种海洋生物。该馆有10个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展览,供孩子们尽情沉浸在海洋的世界里。小观众可以等待一只蝙蝠鹞鱼在自己双手的接触下游过;可以触摸到诸如海黄瓜等海洋生物的形状;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勇气,还可以用手去触摸一只有钳子的蟹,漫游在崎岖的岩石海岸;或者潜入鲜艳的珊瑚礁中,去观察鳗鲡、鲨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儿童通过与展览的“互动”,会得到许多答案,更获得一种奇妙的感觉和全新的体验[1]。

三、博物馆如何为少儿服务?

(一)更新服务观念,拓展服务渠道。少儿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到懵懂少年,他们的思维逐渐打开,世界观逐步形成。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接受怎样的教育,获取何种信息,对少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参观博物馆则一致认为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活动。因此,博物馆要积极地与各类教育机构,甚至是幼教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少儿投入到博物馆中。事实上,当少儿从走进博物馆的时刻起,大量的文化信息就会扑面而来。他们的小脑袋立即忙碌起来,处于了“参与”的状态。如今的博物馆都在进行各项改革,将其展览推向市场,以赢得观众,也的确需要大家多方面的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地为少儿着想,甚至让他们把博物馆的精品“搬”回家。这方面我们能干的事情有许多。例如:编写一些书籍、利用网络介绍或者举办手工课堂等教育活动。中国铁道博物馆自2005年以来,就以馆内机车车辆陈列大厅常设展览的文物、展品、沙盘、模型、教具等为依托,在展示、体验、互动、表演等区域开展了以“火车探秘”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活动根据低龄少儿的心理特点,策划了“猜火车”的活动环节,让少儿从外观特点逐步认知机车,了解铁路。此项教育活动不仅少儿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推出相应的展览,满足少儿需求。例如:举办综合性的以展示伟人名人人物事迹展,强调其童年时代、学生时代对他们今后一生的影响,以丰富形象的史料(照片、实物)突出其业绩。如:马克思在的政治、哲学、经济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不能不归功于他在大英博物馆的学习,是博物馆培养了这位举世罕见的思想巨匠。同样伽利略、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离不开博物馆对他们的哺育。

(三)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记。笔者既是一名文博工作者还是一名五岁孩子的家长,我曾带着孩子参观过被北京很多的博物馆、名胜古迹等。例如:故宫博物院、北京海洋馆、紫檀博物馆、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等。虽然自己的孩子年龄尚小,但孩子见到了以往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各种生物化石、古人类遗物、青铜器等大量文物艺术珍品;知道了蝴蝶的四个主要生长发育过程、蚂蚁的生活习性、蜘蛛的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既收获了快乐,又收获了知识,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我也深切的体会到了将少儿置身于博物馆优雅的环境中,则必然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智慧的启迪。只有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展览才更具有教育性和普遍性,才会有众多的家长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存在与我们密切息息相关。而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博物馆在利用科普资源对少儿进行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成效显著。

四、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博物馆发挥着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单纯的课本学习乏味无趣,如果能将历史课甚至有些地理课程搬到博物馆,结合丰富多彩的展陈,注重引领青少年加強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认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人文气息的熏陶,那么其效果无疑将会事半功倍。

首先,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大百科全书。它不仅藏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还有大量书本上看不到、听不到、学不到的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少儿参观博物馆,是书本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博物馆展示的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可以使广大少儿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和了解自然、历史、民俗、艺术、科技等,这样有利于陶冶身心、增长知识、提高素养、发现和享受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少儿的兴趣,开发自身潜质。

其次,博物馆教育少儿易接受。不同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机构,博物馆以其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最容易被少儿所接受。博物馆不仅有大量的珍贵图片,简洁的文字,精准的数字,珍贵的实物、史料,还有许多现代文明的高科技展示。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博物馆,如自然博物馆、动物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科学技术博物馆等适合学前儿童参观的展馆,深入浅出地展示现代科技成果,妙趣横生地揭示人类万事万物不断变化地进程及其规律。这些都是书本里、课堂上、校园里难以做到的。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改进或消除传统学习方式和教育方法的某些不足和弊端,灵活多样、适合少儿心理特点、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以更宽的视角来审视世界、了解社会,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它通过收藏、保存、研究和展示文物和标本,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凡是进入博物馆的人群,都是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无论是幼儿园的少儿还是耄耄老人,无论是一般群众还是学者文人,无论是国内群众还是外国游者,他们都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各项教育活动,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和共享人类优秀文化和精神遗产的教育目的。因此,不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幼儿组织,要从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茁壮成长入手,充分利用现有博物馆教育资源,实施组织好各类教育活动;同时各中小学校可以依据不同年龄阶段,有选择地与相应的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共育机制,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使少儿及中小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样既节省了教育成本,又把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少儿及中小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滢:《欧美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广州艺术博物馆年鉴》,2006年,第68-69页。

[2]《博物馆条例》:国务院第659号令

[3]张颖岚 苏杨:《在博物馆放飞复兴梦想》,《中国文物报》,2015年3月27日第3版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少儿社会教育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美术教育中少儿绘画情感激发的探索与实践
沈阳市少儿游泳运动员比赛中常见犯规动作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少儿声乐教学的三点建议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