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才女”龚书绵:我爱家乡胜过这世间的所有

2015-05-30徐振忠张柏芳

福建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泉州故乡

徐振忠 张柏芳

世纪20年代,泉州东西塔脚下的一座古大厝内,一个小女孩坐在书房里,背对着墙上一幅《西湖十八景》画作,跟着父亲背唐诗、读《古文观止》,跟着伯父念《千家诗》《千字文》《幼学琼林》。

女孩长大后赴台,教书育人,随夫习画,赋诗作文,成为散文家、诗人与画家——她就是龚书绵。

2013年,龚书绵受邀从台湾回家乡泉州参加世界闽南文化节。回望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龚书绵说:“我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作家,一直以来我所做的事情,全凭兴趣,无得失心而水到渠成。”

家乡的山山水水我还没有看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龚书绵几乎每年都回泉州。泉州是她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她的根所深埋的地方,近乡情怯,每每看到熟悉的西街古巷和东西塔,她都会落泪:“今生今世,甚至来生来世,泉州,泉州,永远是我的故乡。”

“爱故乡,爱祖国,爱读书,是我生活的全部。而我爱家乡胜过这世间的所有。”离开家乡的每一天,龚书绵的心中都不断重复着这句话。

初中毕业后,龚书绵到当时位于福建长汀的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学习,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而当时天真烂漫的她并没有料到,这一选择,令她卷入时代大潮,背井离乡近半个世纪。

原本,她所学的专业方向是去南洋教华侨小学生。可是到了1946年,抗战胜利结束,高师毕业的龚书绵却被分配到了台湾教书。同一年,她考上时为台湾四大学府之一的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便到当时的台北师范学校(今台北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心理学。

1949年后,隔着浅浅的海峡,龚书绵却回不了泉州了。

一隔就是近半个世纪。

终于,1991年,龚书绵踏上回家路。当泉州城映入眼帘时,听到旁人一句:“看到东西塔了。”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时隔多年,好不容易回到了故乡,可又不能扔下台湾的一大家子不管,她不可能长久地留在泉州。

每逢春节、元宵节等节庆日子,泉州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从小就在龚书绵的脑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即使离乡半个世纪后才重回故土,她依然念念不忘:童年学会的闽南语歌谣信手拈来,小学时老师教的歌曲,她到现在都会唱。

离开故乡60多年,社会在变,城市在变,生活在变,但故乡的风土人情,依旧未变。

龚书绵说,每次回到泉州姑妈家,她依然被家中长辈称为“囡子”,让她倍感亲切。小时候母亲常带她去玩的开元寺,早已修葺一新,但古老的东西塔依然耸立,儿时与母亲在塔下的青石板上乘凉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恍如隔世。如今回乡,她总要去开元寺走走,因为她觉得在寺中的翠竹花木中静静坐着,时间就仿佛静止了一般,甚至从未流逝。

还有重新整修过的中山路。

当年的中山路上,每个店铺都会在屋檐下伸出帆布的遮阳罩,花花绿绿的。虽然如今旧景已经不再,不过龚书绵还是喜欢常常去那里,看看那些留下的旧牌匾。

入夜时分,府文庙里,坐在戏台子旁,听着曲调与旧时一般无二的悠扬婉转的南音,她真想就留在此处,直到永远。

近几年,龚书绵还乡的次数多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她已经回泉州数十次。虽已耄耋之年,但她仍旧搁下家务琐事,致力于闽台文化交流的促进工作。

龚书绵有着一颗不老的心。曾经有记者采访她时询问她的年龄,她笑言:“你别问我的岁数吧,我感觉自己只有二三十岁,我并不老,家乡的山山水水我还没有看够,我还希望有机会再为家乡的人唱歌、吟诗呢。”

淡泊诚信处世,勤奋真诚待人,龚书绵的一生都秉承着这样的信条。她的作品里,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乡愁的情思与泪水,总有一种温柔却笃定的力量贯穿在她的话语间,关乎梦想、关乎乡情、关乎家国……

泉州大家族的后代

上世纪20年代初,龚书绵出生在泉州东西塔下的一个书香门第,曾祖是清同治时期的翰林。

她自小跟随父亲龚诗梓以及伯父龚诗荪、龚诗箴念书识字。“小时候背诗、念书,不一定全懂,但记在心里的东西都是积累,到一定年龄后,全通了。”由于古文基础打得扎实,龚书绵只用了3年时间,就跳级读完小学。

“我一直做乖宝宝,读书时,也会起早,一边背书,一边为父母煮稀饭。母亲教我念《朱子家训》,还教我做女红。”龚书绵如此回忆她的童年生活。

龚家是大家族,故宅原在西街中段旁的旧馆驿巷,称为“旧馆驿龚”。后来他们一部分家人分家出来,居住在通政巷,称为“通政巷龚”。

龚家近代以来出了许多名人。人称“龚部爷”的晚清举人龚显鹤,曾任民国初期泉州商会会长兼教育会长。另一位清末举人龚显禧,1899年受聘为菲律宾第一所菲华学校“大清中西学堂”的教习(校长),为期六年。

他们的后代,有不少人考入国内的名牌大学,如北京师大、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厦门大学、台湾师大等,有的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知名的教授,也有的碰到“文革”,不能继续深造,便自学成才。

龚书绵的胞弟龚书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并成为知名的历史学家。他们姐弟就是从“通政巷龚”走出来的。

另外,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也是龚家的后代。

跳级读完小学,龚书绵考上省立晋中(今泉州五中),在学校里,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文体活动方面更是巾帼不让须眉,表现突出。因此,在同辈当中,龚书绵有上世纪30年代“泉州三大美女”的名号。

对此,龚书绵说:“‘泉州三大美女是老同学开玩笑的说法,正确的叫法是‘晋中三杰,称号来自我的初中老师吴文良。”

有一天,龚书绵向吴文良请教一个问题:“‘汉代三杰是不是萧何、张良与韩信?”吴文良打趣地说:“没错,就像你们‘晋中三杰。”吴文良指的是当时包括龚书绵在内,三个品学兼优、课余积极参与文体活动的晋中女生。

从初中到大学的十年时间里,龚书绵只做了一件事情——求知。而在后来的人生中,她也从未懈怠,心无旁骛地学习,是她一辈子所坚持的信仰。

除了学习文化课知识,她还对艺术情有独钟。龚书绵在中学时期就曾参演过话剧,课余还爱唱歌,大学期间,音乐系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她的身影。对音乐和诗词的喜爱,影响了她今后的创作。

一字姻缘,携手一生

年过九十依然眉清目明的龚书绵,在台湾和大陆,都是公认的才女。

她是作家、诗人,尤擅写散文,著有《芳草山庄》《乡情万缕》《龚书绵诗文集》等;她还是画家,曾参与国内外画展数十回,获台湾美展佳作奖、日本水墨画会多项优等奖;熟悉她的人还知道,她业余喜爱唱歌,不是那种一般的唱,是在许多歌唱比赛中获过奖的唱。

龚书绵说,除了当老师是自己有意识的选择之外,其他的身份,都是无心插柳之举。她从未想成为一名作家,如果说真的有梦想,那就是成为一个教师。“教学相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觉得教师是个很好的职业。”

那个年代跟现在不同,没有那么多的信息,也没有那么多关于梦想的说法,龚书绵觉得,一心一意地做好当下的事,就是梦想的全部内容。

千里姻缘一线牵,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当年古大厝书房里的那幅《西湖十八景》,让龚书绵一直对江南心生向往:“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去杭州走一走。”她与杭州的缘分源自与此。而后来与她携手白头的人,竟是从杭州走出来的画家高逸鸿。

在台湾文化界,龚书绵与高逸鸿的“一字之缘”是众人皆知的佳话。

那一年,高逸鸿在台北举办个人书画展,龚书绵前往参观。她敏锐地发现其中一幅画的题诗漏掉了一个字,便立刻向他指出,高逸鸿也很高兴地接受了她的意见。一来二去,两人从一字之师结成一字姻缘。

“我先生后来告诉我,女孩子能够看出那首诗里漏了一个字,一定是读过书,且喜欢诗词的。”

于是,与从西湖十八景中走出来的画家携手一生,成为龚书绵人生最大的无心插柳之举。

在某年教师节前夕,有感于一位在马来西亚教书的同学对教师行业的悲观,她写下了文章《海天寄简》。

在文中,龚书绵希望这位同学能够回祖国看看,重新认识教师的任务及其在当下的意义。提笔时,想起当年一起读书的同学如今却天各一方,龚书绵边写边哭。

见此情景,她的画家丈夫有了想法。高逸鸿说:“能感动自己的文字就能感动别人。”于是,他拿着龚书绵的文章向当地报纸的副刊投稿,没想到后来稿子就在教师节前后发表了。

丈夫的有心之举,让已为人妻为人母的龚书绵无意中走上了文学与绘画的道路。高逸鸿一直鼓励她画画和写作,他说,只有笔,没有人会和你抢,这句话对龚书绵触动很大。

《龚书绵诗文选》中,除了她的部分散文、新旧诗外,还收录了她的一些画作。高逸鸿是一位文学修养极高的书画大师,蒋经国曾聘他为画师,称龚书绵为师母。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龚书绵的实力自然不弱。

“到现在,我都不觉得自己是个作家,我老觉得自己写得还不够好;人家说我是画家,我也觉得自己是业余的,只不过家中有一个画家,‘顺带学了画画。”龚书绵对自己作家和画家的身份十分谦虚,说她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着做着,就练成了“家”。

虽年事已高,但龚书绵一头金色卷发,精神矍铄,如果不是她自己说起,很难相信她已91岁高龄。

谈到故乡时挥洒热泪,与老友闲聊时开怀大笑,龚书绵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直到现在,她的生活也闲不下来,写作画画之余,她又报了一个英语歌唱班,打算拾起曾经的爱好,也为生活增添一丝乐趣。保持一颗童心,是她永葆年轻和创作活力的秘诀。

“我明明是泉州人,现在的身份却是台胞,这两个字是我永远的心结。”从1946年离开大陆赴台教书,至今与故乡分隔半个多世纪,虽然现在已经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故乡的一草一木始终牵动着她的心,也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大地春光好,故园寸草心。孤帆扬远影,鸟雀念深林。”一首《海景》,吟出了这位闽台才女悠悠的乡愁。

近年来两岸交流增多,龚书绵回乡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她曾说:“95岁的时候,我还会回来的!”

猜你喜欢

泉州故乡
泉州
故乡的牵挂
泉州之旅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走在故乡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泉州九仙山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月之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