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邢窑器物上的文化密码

2015-05-30贾城会

当代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邢窑瓷窑窑场

贾城会

邢窑主产地河北省内丘县,以生产精美的白瓷而载入史册,并称雄北方整个陶瓷业,成为我国陶瓷史上辉煌的里程碑。邢窑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北内丘境内发现后,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终于尘埃落定。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度邢窑考古发掘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10多座较完整的古窑炉和相继出土的隋透影白瓷、隋三彩、唐三彩、带款识的陶瓷重要标本,引起古陶瓷专家和学者的极大关注。

千年邢窑历经风雨沧桑,曾有过辉煌的喜悦,也曾有过低潮的忧伤。30多年来,我参与了邢窑历次考古发掘。站在古人曾经烧制瓷器的遗址上,我触摸着每一件带文字和符号的瓷片,思绪万千,好像与古人对话。邢窑陶瓷带有文字的瓷片,即所谓的文化密码。这种文化密码专业术语上叫款识或字款。字款或刻窑具上,或刻青瓷上,或刻白瓷器物上,或刻在器物的底部,或刻在器物的腹部等。可见古人的良苦用心。为什么先人们将字款刻在瓷器上?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玄机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试着对邢窑陶瓷和相关窑具的字款进行认真梳理,去探寻这些神秘文化密码背后的相关信息。邢窑的款识多数来自古窑遗址出土,也有其他遗址和墓葬出土的。目前邢窑款识主要有“张”“刘”“王”“高”“记”“昌”“京”“都”“大”“朴”“解”“和”“徐六师记”“辛”“初”“弘”“花”“直”“韩”“大盈”

“盈”“翰林”“官”“进奉”“进”“期”“元行”“赵喜”等50多种。

说起这些款识,是工匠们用兽骨制作不同的簪状工具,在胎体未干时随手划写而成。最早出现在隋代窑具和青釉瓷器物上,起初多以“吉祥语”和窑主“姓氏”出现。到了唐代窑场逐渐增多,瓷器批量生产,由此出现了市场竞争。随之邢窑款识的内容也丰富了许多。不单单是“吉祥语”等字款,开始出现与官府机构名称、定烧者、作坊主、匠师姓氏有关的字款,代表了一种商标的含义。

邢窑器物款识多种多样,内容涵盖面广泛,结合上述款识归纳为以下几种涵义。

1.与宫廷机构有关。属于宫廷用瓷。由考古发掘资料得知:刻写“大盈”(图1)、“盈”(图2)、“翰林”(图3)、“官”(图4)、“进奉”(图5)、“进”字款的器皿与宫廷某一机构有关。“盈”字刻款的白瓷玉璧碗,一部分应为唐宫大盈库定制或派烧,由邢窑专门烧制并进贡的高档白瓷。“大盈”和“盈”款应与“大盈库”有关,是大盈库的定烧标记。“翰林”字款,一般研究者认同为“翰林院”定烧标记,也当为官府的标识。“进奉”款的瓷器也是为皇宫某一机构进贡的标记。除“官”字款外,以上其他款识在唐代其他窑口尚未发现,具有独立性。关于“官”字涵义,有专家认为此类器物属宫廷定烧制品,也有专家认为是作为官府或贵族订货或对外出口的一种标记。内丘城区窑址出土“官”字款,证明邢窑也是烧造“官”字款器物的重要窑口。未发现前,学术界一直将署有“官”字款的白瓷认为是定窑和其他窑口。

“盈”字款出土量占所有款识的65%,细白瓷所占比例较大,器形种类约20多种;“翰林”字款占15%,多为罐;“官”字款占8%,器形多圈足;“大盈”字款占7%,器形为白釉大平底碗;其他款占5%,多为姓氏、吉祥语、年号等字款。

2.与窑主、作坊主、匠师及定货主姓氏有关。窑场窑主、制瓷工匠对烧制产品质量负责,采用“物勒工名”方式,以获得信誉,参与竞争,赢得市场,具有商标性质。如“张”、“刘”、“王”(图6)、“高”、“记”(图7)、“昌”(图8)、“京”、“都”、“大“、“朴”、“解”、“和”、“徐六师记”、“盈”带“辛”(图9)、“初”、“弘”、“花”(图10)、“直”、“韩”字款等。另外各窑场的作坊标记,如“元行”(图11)、“赵喜”等。

3.与吉祥用语有关。表达一种兴旺、兴盛、昌盛、期望、希望、美好之意。如:“□贵大利”(图12)、“期”(图13)等字款。

4.与纪年或年号有关。纪年刻字十分简练,只用一字,暗示年号。如:“盈”带“中”(图14)、“中”字款等。

5.与其他用意有关。“药”(图15)、“盈”上墨书“退”、“勘同”(图16)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邢台市清风楼唐官署遗址、陕西西安唐金胜寺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相继出土了署有“大盈”字款的白釉碗底标本10余片。近期在内丘中心窑场城区遗址出土3片白釉“大盈”残碗底标本,无疑为“盈”字款是大盈库标记的解释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还解决了各地出土的“大盈”款器物归口问题。

“进奉瓷窑院”设置地点应在窑址附近。《通典》卷六“食货”载:“天下诸郡,每年常贡……诸郡贡献,皆取当土所生。”《唐六典》记载:“河北道贡……邢州瓷器”。因此,邢州贡瓷应有一个负责瓷器订烧、监督、验收、进奉的机构去完成。2010年在内丘出土一方《唐故赵府君夫人墓志》,该墓志记载:“季子公素,食粮进奉瓷窑院。”此句意思是说赵夫人的三儿子在进奉瓷窑院供职。“进奉瓷窑院”应是掌管瓷器进奉的机构。

墨书“退”字款白瓷平足碗和白瓷“勘同”印章的相继出土,对解释“进奉瓷窑院”有一定帮助。白瓷“堪同”印章是“唐人签订合同所用的印记,以在交易过程中显示公信力”;在一平底刻“盈”款碗底上墨书“退”字,应该是这个办事机构官员验收时墨书的标记。2003年内丘步行街曾发掘出土墨书“退”字款的瓷片,况且此款识均出自城区,唐中心窑场又在城内,所以不能排除与“进奉瓷窑院”的关联。因此,这个机构是专门为官府、宫廷监管制瓷的,不会距离窑址很远,应在窑址附近或邢州衙署(今邢台市)设置。唐朝以后,朝廷在贡瓷产地设置专门的官员监烧,检查贡瓷的质量,越窑、龙泉窑、耀州窑等窑口都曾设立过这个职务,虽然在各地不同的时期名字叫法不一样,如“瓷窑商务”“瓷窑税务”“瓷窑商税务使”等。负责邢窑“进奉瓷窑院”的官职如何称谓,各种文献均无记载。

纵观邢窑刻字,在不同的器底刻划,凡与官府机构有关的字款往往刻在器底中心(稍偏上)位置,字体较大。凡刻在器底偏左或偏下的字款,字体较小。还出现一种占满器底的姓氏款。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古人无论在哪一件器物上刻款,都是有讲究的。根据隋唐时期碑刻和书画作品落款位置考究,认为一般刻在器底中心或偏上的字款,应为定烧机构(简称)或定烧货主姓氏。刻在器底偏左或下方,应为制瓷工匠姓氏或年号等。

古人留下的神秘文化密码耐人寻味,从中折射出价值观念的转变,为研究和探索邢窑窑业烧造制度,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责编:刘贤)

猜你喜欢

邢窑瓷窑窑场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何为黑胎青瓷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瓷窑废墟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Assembly集结号
沙埠青瓷窑探微
邢窑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邢窑唐代大陶缸的出土与修复
河南禹州神垕镇发现一批瓷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