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割髭岭粉条
2015-05-30杨惠玲
杨惠玲
走进井陉县割髭岭村,一个个粉条作坊里徐徐飘出的蒸腾水汽,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房顶晾晒的一排排粉条,将山村渲染得分外温暖与热闹。
割髭岭村位于井陉县南王庄乡境内,与元氏县接壤,村庄三面环山,为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井元公路穿村而过。以甘薯为原料、纯手工制作、传承了一百多年的粉条制作技艺让割髭岭声名远播,割髭岭纯甘薯手工粉条成为名闻乡里的地方特产,被列入石家庄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刚到村口,正在晾晒粉条的村民便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随意走进一家粉条作坊,水汽蒸腾中,几个人动作协调地揉面、漏粉、捞粉、整理……
割髭岭村地势较高,土壤为沙土,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甘薯生长。“我们这里水质好,浇灌甘薯地的水都是从山上打井引下来的,清凉、甘甜,烧开后没有水垢。”割髭岭粉条传承人张群禄介绍,这里生长的甘薯属于淀粉型,成熟的甘薯面质精细、含淀粉高,加工出来的纯甘薯粉条,品质很好。“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纯手工制作,粉条口感好、筋道、耐煮,人们都叫它‘煮不烂。 ”
割髭岭加工粉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从清朝同治年间流传至今。“割髭岭粉条的制作工序繁琐,技术性强。”张群禄一边忙着做粉条,一边介绍制作工序。将精选出的甘薯洗净、粉碎成浆泥,然后将浆泥用酸浆沉淀法进行两次过滤沉淀,再将沉淀好的淀粉吊包、晾晒脱水、粉碎。
“把粉碎的淀粉按一定比例用开水打糊、和面,这道工序极为讲究,粉条质量的好坏关键就在这儿。”张群禄介绍说,开水打糊搅拌好后,将淀粉倒入盆内开始和面,经过反复揉搓,做到手光、面光、盆光为好。“面和得好不好,凭的是经验和感觉。”将揉好的面放入葫芦瓢内漏到沸水锅里,漏完一瓢便捞出放进凉水锅里冷却。“这时候,粉条的制作就差不多完成了。”说着,张群禄把冷却好的粉条捞出整理,摊到杆上晾晒,“天气好的话,粉条一天就能晾好,然后打捆、装袋,就等着卖出去了。”
“原来制作粉条都是一家一户,不出活儿产量小,销路一般。现在好了,我们几家联合成立手工粉条生产合作组,制作粉条时大家一起动手,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不起来的事,粉条产量大而且品质好,销路畅通了,价钱也就卖上去了,我们的收入增多了。”张群禄一边干着活儿,一边和笔者唠着嗑。
“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割髭岭,吃上割髭岭的粉条,也让这门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继续流传下去。”年过七旬的张群禄希望粉条制作技艺在他的手上发扬光大。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