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研究(下)
2015-05-30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
朱安远 郭华珍 朱婧姝
[摘 要]诺贝尔奖迄今已颁发114届(1901—2014年,其中1940—1942年未颁奖),本文在简略地介绍诺贝尔奖颁奖概况、基本国家知识和国籍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以三种主要统计口径(获诺奖时国籍、出生地国籍和逝世地国籍)系统地阐明了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情况(包括双重国籍和多重国籍者)并对相关问题做出分析和澄清,去伪存真,力求全面而精准。除诺贝尔文学奖是法国第一(14.5人),美国与英国并列第二(各11人)以外,其余5项诺奖均是美国雄踞榜首。美国是诺贝尔奖得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其诺奖得主总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
[关键词]诺贝尔奖(诺奖);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诺贝尔人文科学奖;诺贝尔奖得主;国籍;双重国籍;多重国籍;统计口径;获诺奖时国籍;出生地国籍;逝世地国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7.140
2.4 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总体分布
本文有关诺贝尔奖得主的统计分析资料是笔者根据几十年来精心搜集的翔实资料而整理得出的,文中诺奖得主数量未明确标注单位的地方均是指“人次”而不是“人数”。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总体分布见表4a及其续表4b。
注1:表中字母代号的含义:NN—获诺奖时国籍(nationality when awarded the Nobel prize),BN—出生地国籍(born nationality),DN—逝世地国籍(death nationality)。
注2:法国实验物理学家和发明家李普曼(Jonas Ferdinand Gabriel Lippmann,1845.08.16—1921.07.13,1908PH)应邀于1921年到加拿大和美国(尚未成行)讲学,入夏之后病倒,其家人从巴黎赶来接他回国,在法兰西号远洋客轮[SS France,1910年9月20日下水,1912年4月20日从其母港勒阿弗尔(Le Havre)启程首航,1912—1932年经营勒阿弗尔至纽约航线,1936年退役]从加拿大经停驶出后的第3天凌晨,他逝世于大西洋公海的航海途中。
注3:丹麦籍冰岛裔医师芬森(1903PM)出生于法罗群岛(Faroe Islands,1720年划为丹属冰岛辖地,1816年被析置为丹麦海外郡,1948年3月30日被丹麦授予高度自治,成为其海外自治领)首府托尔斯豪恩镇(Tórshavn,又译为托尔斯港),它是该群岛上最大的镇。
注4:共有30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分享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分享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国家数分别是19个、23个和22个),共有56个国家的人分享诺贝尔奖。与诺奖得主有关的国家数共计82个(即该国至少有0.5位诺奖得主,或至少有1位诺奖得主出生/逝世于该国)。
注5:1802年根据《亚眠条约》(Treaty of Amiens,1802.03.25)法国将特立尼达岛划归英国,1814年根据《巴黎条约》(Treaty of Paris,1814.05.30)多巴哥岛沦为英国殖民地,1889年两岛成为一个统一的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于1962年8月31日脱离英国而独立,系英联邦成员国,1976年8月1日废除君主立宪制而改制为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注6:巴巴多斯于16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6年11月30日宣布独立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注7:最新的研究信息表明[5]:美国籍前苏联裔经济学家列昂捷夫(Wassily Wassilyevich Leontief,1905.08.05—1999.02.05,1973ES)出生于德意志帝国慕尼黑(诺奖官网“Facts”中仍采用1906年8月5日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之说),其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圣彼得堡度过。
注8:迄今荣获诺奖的华裔共12人:杨振宁[1957PH(2-1)]、李政道[1957PH(2-2)]、丁肇中[1976PH(2-2)]、朱棣文[1997PH(3-1)]、崔琦[1998PH(3-3)]、高锟[2009PH(3-1)]、李远哲[1986CH(3-2)]、钱永健[2008CH(3-3)]、高行健(2000LI)、莫言(2012LI)、14世达赖喇嘛(1989PE)和刘晓波(2010PE),其中获奖时拥有中国籍的5人(杨振宁、李政道、莫言、14世达赖喇嘛、刘晓波),出生于中国的诺奖得主共12人[华裔诺奖得主9人(丁肇中、朱棣文和钱永健均出生于美国),美国籍1人,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者1人,日本籍1人][6],现尚无诺奖得主逝世于中国境内。
注9:马达加斯加是非洲唯一的黄种人国家。
2.5 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类分布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类分布见表5~表16。
注1:各单项诺奖首位美国籍得主按获奖时间排序,依次是:①1906PE: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Teddy" Roosevelt,Jr.,1858.10.27—1919.01.06),美国历史上首位诺贝尔奖得主;②1907PH:美国籍波兰裔实验物理学家迈克耳孙(Albert Abraham Michelson,1852.12.19—1931.05.09),美国历史上首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③1914CH*:美国物理化学家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1868.01.31—1928.04.02);④1930PM:美国籍奥地利裔免疫学家和医生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ForMemRS,1868.06.14—1943.06.26,1901年发现人类ABO血型系统,被誉为“输血医学之父或血型之父”和“免疫化学之父”),其次是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09.25—1945.12.04,1933PM,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⑤1930LI:美国小说家哈里·辛克莱·刘易斯(Harry Sinclair Lewis,1885.02.07—1951.01.10);⑥1970ES: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05.15—2009.12.13)。
注2:美国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和诺贝尔奖得主的占比均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13年年底的占比数据43.463%和38.895%均创各自的历史新高[7-9]。自1951年起,美国籍诺贝尔奖得主占比下降的年份只有11次:1957年、1963年、1973年、1974年、1982年、1984年、1991年、1999年、2008年、2010年和2014年。
注1:1950年以前德国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和诺贝尔奖得主人次一直名列世界第一。自1951年和1955年起,德国的诺贝尔奖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人次分别被美国所超越;自1959年(1958年两国刚好持平)和1967年起,德国的诺贝尔奖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人次又分别被英国所超越。至此,美国、英国和德国前三甲的格局始定型,至今未变。
注2:文献[11]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秦春华,时任北大教务部副部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他在该文中盲目地采信一个来历不明的观点“为什么一个仅仅拥有8500万人口的国家(指德国),却贡献了超过6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显然,此说是毫无根据和十分荒谬的(即使加上德裔外籍诺奖得主也远远不够60%),严重误导读者,为避免以讹传讹,笔者特在此予以澄清。
注1:本表中的双重国籍诺奖得主是笔者花费很大精力搜集整理得出的,他们都有一定的依据和来源,但不能确保其都是准确无误的,也难免会有所遗漏,望知情者予以补充和完善。双重国籍者各按0.5人计。为了便于统计和对比,对于个别人的三重或三重以上多重国籍者,本文只取与他/她最密切或最重要的前两个。
注2:文献[17]P154中将布洛赫单纯地看成是“美国籍”似乎不妥,他1934年移居美国,1939年加入美国籍,很可能仍保留瑞士籍。为此笔者现将其订正为“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
注3:高锟随家族成员于1948年迁居台湾,次年全家移民香港,1953年赴英留学[18](入籍英国时间不详),1974年到纽约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IT&T)工作后不久入籍美国,1987—1996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获奖时是美国和英国双重国籍并保留有中国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疑似拥有三重国籍。
注4:据笔者推测,盖姆于1994—2001年之间入籍荷兰,2001—2007年之间入籍英国。
注5:卢瑟福于1907年起移居英国,后入籍英国(具体时间不详)。1898—1907年他任教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疑似入籍过加拿大,即他可能拥有三重国籍。
注6:诺贝尔奖官网曾报道过莱维特拥有英国、美国和以色列三重国籍。
注7:南非病毒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医生蒂勒(Max Theiler,1899.01.30—1972.08.11,1951PM)从未入籍过美国,但他出生时可能从父亲那里承袭了瑞士籍,因为其父是一位出生于瑞士且具有瑞士血统的英国旅居南非的勋爵和著名兽医。
注8:1904年洛韦作为德国药理学家梅尔(Hans Horst Meyer,1853.03.17—1939.10.06)教授的助手来到维也纳大学,后入籍奥地利(具体时间不详),1940年移居美国,1946年入籍美国后拥有三重国籍。
注9:文献[19-20]中说免疫学家耶纳[Niels Kaj Me'langes Jerne,FRS,1911.12.23—1994.10.07,1984PM(3-1)]“拥有英国和丹麦双重国籍”(另说:拥有丹麦和瑞士双重国籍)都是不可靠的,实际上他只拥有丹麦籍。
注10:布雷内可能还拥有美国国籍,即他拥有南非、英国和美国三重国籍。
注11:绍斯塔克可能还拥有英国国籍,即他拥有加拿大、美国和英国三重国籍。
注12:美国女小说家赛珍珠(1892—1973,1938LI)42岁以前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据说1900年前后她曾入籍过中国,1914年她获得的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毕业证书上就赫然标注着“CHINKIANG,CHINA”(即中国镇江)字样[21-22],这是她已入籍中国的一个有力证据,据此她获诺奖时可能拥有中美双重国籍。
注13:关于计量经济学家格兰杰[Sir Clive William John Granger,KBE,1934.09.04—2009.05.27,2003ES(2-2)]的双重国籍问题:1994年他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S)院士(并非外籍荣誉院士FHM),2002年获美国经济学会(AEA)杰出资深会员奖,故笔者在文献[23]中将他误判为“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后来笔者阅读到2004年《UCSD经济学实践》(UCSD Economics in Action)上的文献[24]明确指出格兰杰“不是美国公民”,该杂志由格兰杰任教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经济学系主办,可信度很高。况且格兰杰未被文献[25]列入归化的美国公民名单,故笔者将格兰杰订正为“英国计量经济学家”。
注14:威廉·刘易斯出生于圣卢西亚(1814—1979年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移居美国,笔者认为他1963—1965年之间入籍美国,此事的判断依据是:1962年他以金斯敦(牙买加首都)西印度群岛大学经济学教授的身份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1965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美加经济学家才有资格担任)。2009年版《辞海》将威廉·刘易斯标注为“美国经济学家”,200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其标注为“英国经济学家”,它们都是片面的。1979年10月16日他获诺奖时不太可能已拥有英国、美国和圣卢西亚三重国籍,因为1979年2月22日圣卢西亚刚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
注15:1938年为逃避纳粹迫害,奥曼随全家迁居美国纽约,1956年移民到以色列,1974年他以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教授的身份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NAS)院士(获此称号并不代表已取得美国籍,拥有美国永久居留权的绿卡公民亦可获得此称号),1993年以以色列籍的身份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外籍荣誉会员[26],由此可见奥曼入籍美国应发生在1993—2005年之间。
注1:此列人口数据引自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隶属于秘书处)人口司2013年6月完成的人口评估报告《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修订版)》,下同。
注2:未进入各排行榜TOP10的国家不参与此排序,特此申明。下同。
注3:广义的诺贝尔科学奖还包括经济学奖,若将其纳入,美国的占比则提升至46.538%。
注4:文献[27]第6自然段中最后3句话“日本政府2000年曾明确提出诺奖战略。力争‘在50年内产生3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自该计划出台至今的13年里,日本涌现了6位获奖者,而在该计划提出之前的几十年里,日本总共只有5位获奖者。如今,日本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11项次,在数量上仅比美国少。”中存在4处差错:①日本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于2001年3月30日经日本政府内阁批准实施而不是2000年[28];②2000—2013年日本共涌现出10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而不是6位;③截至2013年10月底,日本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共有15位而不是11位;④如上表所示,截至2014年年底(若以2013年年底的数据为准,日本还要退后1位,以15人次列瑞典之后,位居第七),日本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总人次位居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之后,与瑞士并列第五而不是第二(即仅比美国少),原文一点都不靠谱。文献[29]说2000—2012年间“日本获诺贝尔奖人数仅次于美国”比较准确,根据笔者的统计,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这13年里的美国籍得主共52人(包括0.5×10位双重国籍者)名列第一,日本10人(无双重国籍者)和英国10人(包括0.5×6位双重国籍者)并列第二。
注1:迄今美国籍得主共有6个年度囊括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1934年(物理学奖未颁发)、1946年(还获得和平奖)、1968年、1976年(囊括所有5项诺奖,当年和平奖延后1年颁发)、1983年(还获得经济学奖)和2006年(还获得经济学奖)。自1929年起,美国籍诺奖得主仅缺席3年:1935年(文学奖未颁发)、1948年(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1914年移居英国,1927年加入英国籍,皈依英国国教并放弃美国籍。和平奖未颁发)和1957年(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美国工作并取得诺奖成果)。在诺奖得主中,像艾略特这样出生于美国(自动取得美国籍),后加入外国籍并放弃美国籍者,只有2人,另一人就是丹麦籍美国裔核物理学家莫特尔森[1975PH(3-2)],1971年他加入丹麦籍(丹麦不承认双重国籍)。
注2:迄今德国籍得主共有4个年度囊括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1905年、1918年(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延后1年颁发且生理学或医学奖未颁发)、1925年(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延后1年颁发且生理学或医学奖未颁发)和1931年(物理学奖未颁发)。
3 结束语
文献[30]给出了诺贝尔奖超级大户——美国籍诺奖得主名单,经笔者仔细校核,它是比较准确的,但也不是无懈可击。现将本文与该文献(本节中简称后者)的异同点总结说明如下:①文学奖与和平奖无差异,两者完全相同。②后者遗漏了美国籍奥地利裔免疫学家和医生兰德斯坦纳(1930PM),他于1929年入籍美国,理应被列入美国籍诺奖得主名单。2009年版《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他分别标注为“奥地利病理学家、免疫学家”和“美籍奥地利裔免疫学家”。③除兰德斯坦纳以外,两者的差异只体现在双重国籍诺奖得主方面,现详述如下(见表9和表10):(i)物理学奖:与美国有关的双重国籍者共8人,其中阿布里科索夫、高锟、博伊尔和布赖恩·施密特4人两者一致,后者遗漏斯托尔默、克勒默和莱格特3人,还单纯地将布洛赫列入美国籍(未指出其双重国籍身份),他们中除克勒默和布赖恩·施密特(出生于美国,后入籍澳大利亚)以外,其余6人均被列入归化的美国公民名单[25]。(ii)化学奖:与美国有关的双重国籍者共7人,其中奥尔特曼、泽维尔、卡普拉斯、莱维特和瓦谢尔5人两者一致,后者单纯地将瓦尔特·科恩和莱马克里斯南列入美国籍(未指出他们的双重国籍身份),除2013年获奖的卡普拉斯、莱维特和瓦谢尔以外,其余4人均被列入归化的美国公民名单。(iii)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美国有关的双重国籍者共10人,其中莱维—蒙塔尔奇尼、埃德蒙·费希尔、布莱克本、斯坦曼和聚德霍夫5人两者一致,后者遗漏阿尔伯特·克劳德,还单纯地将卢里亚、休伯尔和绍斯塔克列入美国籍(未指出他们的双重国籍身份),除绍斯塔克(2009年获奖)、斯坦曼(2011年获奖)、聚德霍夫(2013年获奖)和奥基夫(2014年获奖,出生于美国,后入籍英国),其余6人均被列入归化的美国公民名单。(iv)经济学奖:与美国有关的双重国籍者共6人,其中卡尼曼和奥曼2人两者一致,后者遗漏威廉·刘易斯和科斯,还单纯地将维克瑞和斯科尔斯列入美国籍(未指出他们的双重国籍身份),除威廉·刘易斯(1979年获奖)、科斯(1991年获奖)、斯科尔斯(1997年获奖)和奥曼(2005年获奖)以外,仅维克瑞(1996年获奖)和卡尼曼(2002年获奖)2人被列入归化的美国公民名单。
文献[31]是基于历届诺奖得主出生时间所做的统计和研究,文献[32-33]是基于历届诺奖得主各种年龄(年限)分布所做的统计和归类,文献[34]是基于历届诺奖得主逝世时间所做的统计和分析,本文则是基于历届诺奖得主国籍分布所做的统计和探讨,它们互为补充,是笔者诺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文献[35]的统计与分析则比较全面,可参阅。
因“出生地国籍”法和“逝世地国籍”法具有唯一性,其准确性很高。尽管笔者已尽全力来保证和提高“获诺奖时国籍”法的准确性,但毕竟个人所掌握的资料信息有限,且某些诺奖得主拥有的国籍状况很复杂,难免会略有偏差,请读者朋友们在引用时多加留意并验核。
参考文献:
[1]朱安远,郭华珍.居里家族与法兰西科学院[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2,19(45):106-109.
[2]朱安远.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及其代表作《蝇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3,20(33):172-175,183.
[3]朱安远,朱婧姝.享年次高的诺贝尔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罗纳德·科斯[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34):159-167,178.
[4]朱安远.有错即改(栏目)[N].南方周末,2014-06-12(总第1582期第A2版).
[5]Wassily Leontief[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Wassily_Leontief,2014-10-24.
[6]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次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李政道[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2):89-94.
[7]朱安远.美国概况及美国首都变迁史(上)[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10):117-125,127.
[8]朱安远.美国概况及美国首都变迁史(中)[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14):127-135,144.
[9]朱安远.美国概况及美国首都变迁史(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13):122-126.
[10]王豪杰.美国诺贝尔科学奖现象的社会环境成因及启示[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秦春华.天才是个“小概率”事件[N].上海科技报,2013-12-27(第6版).
[12]薛风平.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跨国移居流向的时空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8-11.
[13]法新社斯德哥尔摩10月10日电.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揭晓[N].参考消息,2000-10-11.
[14]钱琦.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获西班牙国籍[J].外国文学动态,1994(1):37.
[15]李仲生.美国国际人才竞争策略与诺贝尔奖[A].萧鸣政,杨河清,李震.基于全球视角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论文集(中文部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4-120.
[16]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0月8日电.把对人的刺激因素引入经济学方程式——维克里和米尔利斯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N].参考消息,1996-10-10.
[17]朱安远.凝聚态物理学大师海因里希·罗雷尔博士[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18):150-157.
[18]Charles K.Kao-Biographical[EB/OL].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2009/kao-bio.html,2014-10-24.
[19]文敏.耶纳、克勒和米尔斯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J].生物学通报,1985,20(4):28.
[20]史久华.免疫学界三杰——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J].自然杂志,1985,8(7):505-506,494.
[21]朱安远.更正[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10):54.
[22]魏兰.赛珍珠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土地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3]朱安远,朱婧姝.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中) [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5):129-140.
[24]Mark Machina.The Nobel Adventures of Clive Granger and Robert Engle[J].UCSD Economics in Action,2004(Spring/Summer):1,6.
[25]Naturalized US Citizen[EB/OL].http://www.nndb.com/event/582/000051429/,2014-10-24.
[26]Foreign Honorary Members[EB/OL].http://www.aeaweb.org/honors_awards/foreign_hon_members.php,2014-10-24.
[27]史哲.只盯最后一个馒头成就不了诺贝尔奖[N].南方周末,2013-11-07(总第1551期第E29版).
[28]李春霞.日本“诺贝尔奖计划”提出的动因的哲学思考[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9]日本获诺贝尔奖人数仅次于美国[EB/OL].[2012-10-09].http://tech.qq.com/a/20121009/000136.htm,2014-10-24.
[30]United States Nobel Prize Winners[EB/OL].http://www.jinfo.org/US_Nobel_Prizes.html,2014-10-24.
[31]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出生时间的统计分析与研究[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34):158-166.
[32]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各种年龄(年限)的分布研究(上)[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5,22(2):130-138.
[33]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各种年龄(年限)的分布研究(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1):146-154.
[34]朱安远.诺贝尔奖得主最为悲伤的一年——2013年[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26):153-158.
[35]许光明.摘冠之谜——诺贝尔奖100年统计与分析[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