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发展及内涵演变

2015-05-30王林奎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7期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陶器

王林奎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一支古文化遗存,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浓缩了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深刻内涵,折射了中华民族勇于创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魄。

人类早期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创造莫过于陶器的发明和应用,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标志。陶是粘土与水、火复合后形成的新材料,陶器的形成,不仅改观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更改变着原始先民在制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从无到有,再到用的实践探索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走向强大的精神财富。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印证了古老先民的勤劳和智慧,绚丽多姿的彩陶为我们了解史前人类的精神家园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研究探索其发展过程和色彩内涵就愈显重要了。

陶器作为人类远古进化里程碑,产生于新时期时代中后期。陶器的出现,是建立在农耕社会人类定居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制作彩陶居于首要的位置。早期原始先民虽然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把制陶工艺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美焕绝伦艺术精品,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陶器的发展经历了素陶、彩陶两大阶段。彩陶是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对纹饰素陶的继承和发展。老官台文化是我国彩陶最早发源地之一,主要分布在渭河泾水流域。位于陕、甘交界处的陇山东西两侧都分布着大量老官台文化遗址。老官台文化逐渐发展为仰韶文化以后,出现了东西两大分支。一支向东推进,文化中心逐渐向关中平原和陕、豫、晋三省邻接地区发展,豫中原文化交流频繁,发展相对较快:另一支向西、向甘肃中部高原发展,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但自身特征却愈显突出,其主要的一支发展为马家窑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

马家窑文化是在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在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些重要特征,主要体现一下几点:

器形种类的继承与发展

马家窑文化彩陶在器型上继承了仰韶文化的基本器形,原有七种左右,后来变化到十七种之多。陶器造型本着人的审美价值和人的使用功能基础创造出来,从而折射出各阶段的特征,其造型是在不断的集成和发展过程,趋向美观、实用、多种类的方向而发展。

彩陶纹饰的继承与发展

马家窑文化彩陶在继承邵阳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纹饰如鱼纹、鸟纹、鲵鱼纹、弧线纹、三角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发展到马家窑文化初期甘、青、宁地区彩陶主要纹饰多达数十种,进入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饰曾有人列出五十七种之多,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主要纹饰也就十余种。概括起来,这些纹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为象形类、一种为几何类,几何形纹饰则以点、圆、弧及直线、折线等为主。

从资料里,我们发现在马家窑文化发展过程中彩陶纹饰带有向几何图案发展的倾向,仰韶文化标志性的象形图案在马家窑文化中比例逐渐变少,这也是马家窑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马家窑彩陶文化弱化图腾崇拜意识与加强人本思想的艺术表现

首先,在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中后期彩陶的鱼、鸟及其他动物的纹饰逐渐减少,反映出图腾崇拜力度逐渐弱化,而蛙纹、人型纹反复使用贯穿始终成为一种新的题材表现,我们把出现这一现象原因归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曦兆。氏族战争加速了氏族部落首领制的形成,对自身关注、对自我力量的赞美,基于人类战胜自然、在生产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确立。对人自我价值的肯定这是前所未有的。马家窑文化后期,几何纹的大量出现体现着人在对自身审美尊重的同时已逐步摆脱了母题性原始宗教意味纹饰的束缚。在这种人性主题思想的驱动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逐渐摆脱实用功效,向更高层面的带有精神性的明器、礼器方向发展,成就了中华民族立于不败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

马家窑文化在彩色的使用上有它的特殊性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色彩使用主要集成了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的用色习惯,以黑色为基本色彩,在黑色的支配下,白色和红色的大量使用虽带有间断性和融和性,出于从属地位但其巧妙的分割处理产生了的效果让人感动。马厂后期褐红色陶衣的出现,无疑为马家窑文化彩陶色彩的运用增添特殊风格。

制作工艺、彩绘技术已达到高峰

马家窑文化彩陶在继承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基础上,运用手制、轮制组合制陶工艺后,在陶器器形上向大型的壶、罐和瓮方向发展,大多采用分段拼合,陶坯的各主要部分先用泥圈叠筑,再进行拼合,最后用陶轮修复。而这种叠筑分段拼合制陶法是为制作大型鼓腹陶器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为大面积彩绘提供了条件。着在其他文化类型是少有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制作的过程中常借助陶轮来绘制花纹,如彩盆内的同心圆、大型壶颈部、肩腹部的平行纹都是依靠陶轮的旋转而绘成的。马家窑文化有精熟的彩绘技术,各种线描都掌握的熟练自如,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用中锋绘出的飞动而凝练的弧线与锯齿巧妙结合都表明马家窑彩绘技术已经达到高峰。

结合以上特征可以理解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自身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概括起来,马家窑文化早期继承了仰韶文化的单纯、明快的艺术风格。中期的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步入了较为纯熟的艺术风格,由简单朴素逐渐过渡到绚丽、繁复、充满张力,极具表现的高峰时期。晚期马厂类的中后期风格又回归到单纯简朴的形式中,这种从简到繁再到简的过程,成为了马家窑文化彩陶发展的重要特征,构成了其主要的艺术风格。

上述特征我们从时间上对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发展进行了剖析,下面就马家窑文化的色彩内涵及变化加以阐述。

色彩及由色彩构成的符号的情感内涵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对色彩就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并赋予它特定的含义。例如:古人埋葬尸体时在人面部、身上、墓穴周围及其一些随葬品涂撒上朱红色的颜料。这种对生命的礼赞可谓是人类对色彩及情感的最初认识。新石器以后彩陶的产生,明显的意识到色彩对人类情感表现的重要性,在不满足单色绘画符号的基础上增加了符合式的组合。仰韶文化后期,鱼、鸟等动物象生性母题的出现,丰富了色彩纹饰的表现内容。同时也展示着人类渴望回归理想家园构建于现实生活中,在符合原始宗教意味的图腾徽章崇拜和自身审美需求表达的心理愿望中逐步实现。色彩的出现与形式的转变正说明远古先民在表现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中已产生了积极作用,这种不拘泥于单纯的素面陶制作和简单的图案表达,用色彩来展示了不仅仅是图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灵的传递。构成了彩陶文化的进步升华。

素面纹饰陶的审美还停留在视觉层面上,而彩陶一讲触及到人的精神领域

如果早期素面纹饰的纹饰还停留在人类模仿层面上,缺少思想内涵。那么彩陶出现以后,纹饰就有了特定的涵义,揭开人类认识自然万物的发展过程。对色彩的理解和使用增强了彩陶的表现力和丰富的内容。仰韶文化后期,鱼、鸟、蛙、人形纹带有明显神秘感;而马家窑文化所表现的人面纹、鳝鱼纹、鸟形纹、神人纹、蛙肢纹、人鱼纹及其他植物和天体等多种纹饰虽有崇拜的印迹,但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想空间,体现了远古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反映人类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层面的探索和追求。

寄情于物——彩陶内涵的升华

彩陶出现并不意味着素面陶的衰落。我们把这一陶器发展阶段称之为素面陶和彩陶并存发展的时代。新石器晚期,其它地区的彩陶已经走向了衰弱,但马家窑文化彩陶仍在发挥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彰显着人类对自我审美的体验,对生于死及自身力量的关注,已超越于彩陶纹饰的本身,彩陶的使用成为人类文化、审美、意识观念上的一次大飞跃。

综上所述,我们充分认识到马家窑文化彩陶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标志着彩陶制作发展的新历程,同时也间接地反映出远古人类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审美观念及思想情感诸类等。它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更努力地去追寻。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

猜你喜欢

马家窑彩陶陶器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