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干扰改革的“中梗阻”
2015-05-30陈泽伟
陈泽伟
改革,一定会遭遇“中梗阻”的,否则就不叫“改革”。自古至今,改革从来非易事。原因不复杂,改革是针对既定目标对复杂利益格局进行深度调整,被调整者,特别是利益被做减法者,反弹情绪、掣肘动作,甚至阻挠设障,都在意料之中。
新时期开启的改革大业,“中梗阻”一直就有,想必也将继续存在。只不过每个时期的“中梗阻”不一样,要对症下药,就很有必要把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中梗阻”摸清搞透。当前的改革“中梗阻”大概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强势的特殊利益集团干扰或误读改革顶层设计。
自上而下的改革,其首要在于凝聚共识、确定方向。在当前的改革中,利益集团对于改革顶层设计的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搞“非组织政治活动”、团团伙伙、小圈子,往往政商勾连、上下其手,政治势力与经济实力一起发力,既有“上层建筑”的谋划能力,也有“经济基础”的保障实力,其干扰改革方向和改革重点的力量不可小觑。
第二种,部门本位主义的“选择性执行”。
一些部门和地方在落实中央有关改革的决策部署时,囿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
比如,一些部门和地方在制定改革实施细则时,有的不积极作为,转发文件了事,使基层找不到改革的抓手和方法;有的塞私货、搭便车,把对本部门有利益有好处的东西巧妙添进去,借机为部门甚至小集团牟利;有的大玩折衷主义,遇到对本部门有削权减利的改革方案,在制定细则或执行中做“调和”处理,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有的上推下卸,脱离实际和群众需求,生搬硬套,改革没释放红利,反而让老百姓添堵,等等。
第三种,一些基层干部的“雁过拔毛”行为和畏难、抵触情绪。
“最后一公里”的“中梗阻”往往出现在这里,“苍蝇”也多产自这里。
比如,在一些地方,中央下拨农村危改款,有的农民获批一万元到手只有五千元,有些村民连房都住不上,还有干部索要“好处费”。 如此“雁过拔毛”的事,恐怕不在少数。“苍蝇”大行其道,再好的改革措施也会大打折扣。
在推进改革上,当前,仍有少数县乡以下基层干部无心部署和落实改革,或是担心风险大,会激化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或是担心得罪人,搞得不好惹火烧身;或是担心没好处,反而削了自己的权、动了自己的奶酪。在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之后,“为官不易”的喟叹,在县乡以下基层干部群体中很有市场。
第四种,分众化小团体汇成“民意集团”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朋友圈隆盛,“人以类聚”更加凸显,也更加便利随意。由分众化、碎片化小团体汇合成的“民意集团”,对改革的梗阻影响常表现为“失落情绪”的无厘头宣泄,而这种“失落情绪”主要源自对改革期望值的不满足。比如国企下岗职工、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二代农民工,他们最盼望解决再就业、彻底打破“户籍歧视”、农民工市民化等,如果迟迟得不到解决或者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就会对改革“心灰意冷”,容易产生“被抛弃感”,改革焦虑情绪就会上升,“任性”爆发,甚至不加思考地对良好改革举措都打问号。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之所以“围观”者众、“助威”者多,大都出自这种情绪性宣泄。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因改革期待满足感不高造成的“群体性盲动”,会被其他一些有意阻挠改革的利益集团以“民意”之名加以利用,混淆社会舆论,影响改革推进。
(殷欣奎荐自《瞭望新闻周刊》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