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驳反腐败歪论

2015-05-30

党员文摘 2015年6期
关键词:刮风论调过头

哪些歪论在给

反腐败泼冷水?

“过头论”“刮风论”“影响论”“矛盾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及地方驳斥的反腐败错误论调不少,不过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以“过头论”“刮风论”为代表的论调。它们认为反腐败斗争是“一阵风”,运气好就能躲过去。后来看这阵风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又演变出了“为官不为、官不聊生论”“过头论”以及“反腐应缓停论”。

持这类论调的一些官员或者群众,他们还没有习惯反腐败新形势,认为反腐败过了头。但更多的还是一些未落马的腐败官员。这些论调多是他们在最后挣扎时,编造出来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些官员时刻担忧自己的命运,“最关心”反腐败形势。不过他们的这种关心,是总想从那么一点蛛丝马迹中臆想出一点“启示”,一边自我壮胆,一边也不排除抱有扰乱局面的想法。

第二类是以“影响发展论”为代表的论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影响消费论”。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后,“影响消费论”开始出现。后来中央纪委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职工清退会员卡,关于“反腐会制约消费增长”的论调再次活跃起来。有些还打着专家旗号,试图从理论上总结出一二三来。

“影响论”还包含另一些内容——影响经济、影响稳定、影响党的形象……这些观点其实都不是什么新论调,在中国反腐败实践中一再出现,也已经被批驳得很充分了。一些官员遇到逗硬反腐时,习惯性地把它们翻出来,另外还有挑起矛盾、制造不满的企图。

第三类论调是“越反越腐论”——要么认为“反腐无用”,声称反腐搞得再猛、贪官抓得再多,也只不过敲掉冰山一角;要么认为腐败根子除不掉,“无论如何反腐败,其结局都必定是越反越腐败”。

最后一类怪论就是“权力斗争论”,把贪腐高官落马有先后误读为“选择性反腐”,将“斗争、选择”挂在嘴边,目的恐怕在于混淆视听。

有些是方法之争,

有些则事关政治定力

把各种反腐败错误论调梳理一遍,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最初,这些论调多围绕反腐败的策略、路径做文章,越到后来就越演变成从各方面否定反腐败本身。

比如最初的反腐败“刮风论”,认为反腐败不会持续下去,并没有否认反腐败本身。用一些官员的话说,确实需要抓些贪官,但点到为止就行了,莫要骑虎难下。而后来的“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论”“为官不为、官不聊生论”就是从经济、人心等方面根本上否定反腐败的成果与意义了。

这显然是因为反腐败向纵深推进,腐败官员感受的压力越来越强,挣扎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再来看看中央以及各地都是怎么驳斥这些论调的。

对于那些情绪性论调或者怀疑态度,主要还是表明立场、观点,进行解疑释惑。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再次强调“要有静气、不刮风,持之以恒抓好纪律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番表态,无疑是再次向世人宣示:反腐败还要接着干,誓要跟腐败分子“死磕”到底。

对一些博弈的论调,既正面回应,也进行积极引导。比如在回应“影响消费论”时,一方面表态注意到这方面情况了,但也强调这些经济形态必须转型。

批驳力度最大的就是针对那些腐败官员制造的“救命稻草”,因为这事关政治定力。比如对“反腐败影响经济论”,中央纪委网站就直接说是“别有用心”;批驳“反腐败影响政府形象论”,则直斥“用心险恶”,用语很严厉了。

中央以及各地集中、高调地批驳反腐败错误论调,并不是要杜绝关于反腐败的正常讨论。

中央领导人一再强调,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这就需要集全社会的智慧将反腐败进行到底,需要从方法、方式等方面就反腐败进行充分的讨论。

当然,最有力的反驳还是不断推进的反腐败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力度破除了“刮风论”,不断落马的大老虎破除了“拐点论”,经济数据破除了“影响论”,“打老虎”级别、地域、行业等的全覆盖破除了“选择论”。一系列反腐败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些歪论的荒谬。

(摘自《廉政瞭望》201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刮风论调过头
自制乐器
休息过头
憨过头
休息过头
到底怎么对自己
刮风的夜
活泼过头,心也会受伤
刮风天,千万别打伞
草根论调
刮风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