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盲文出版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2015-05-30李娜
李娜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约有1233万视力残疾人,其中盲人的人数远远超过丹麦、芬兰、挪威等国家的总人口数。面对如此庞大的视力残疾人基数,要做到满足他们阅读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本文从盲文出版的现状着手,深刻剖析当前盲文出版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
一、我国盲文出版物的现状分析
中国盲文出版社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以出版盲文书刊、有声读物为主的国家级专业出版社,全国其他省份很少有如此大规模的专业机构。为全国1233万盲人和低视力患者出版盲文图书、相关产品的重任,就基本落在中国盲文出版社的身上。从品种上看,过去十几年,平均每年出版盲文书179种,全国约6万盲人共享一种盲文书刊,相比之下每位明眼人每年平均占有10种出版物,这与普通汉文图书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无法相比的。因此,盲人群体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盲人的阅读需求无法得到保障。
1.盲文出版物数量有限,品种不齐全
现有盲文书中,医学类比较多,涉及盲文乐谱的音乐书较少,经济类、科技类等实用性和时效性非常强、紧跟时代的书籍也相对较少,并且内容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盲人读者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国虽然出版了很多少儿盲文图书和休闲娱乐图书,但盲文图书的种类依然不全。比如辞典类图书较缺乏,而且限于出书成本、售书价格的问题,出版的数量也不多。再如适合盲人学英语的汉英盲文对照名著,只有《鲁滨孙漂流记》《雾都孤儿》等少数适合青少年看的名著,其他语言的盲文书几乎没有,图书覆盖面较窄。
2.专业盲文出版单位数量少
国家级出版盲文图书的专业出版社只有一家,各省市也没有专门的盲文出版单位。盲文出版社承担出版与制作的不仅是纸质书,还包括有声读物、读屏软件、盲文点显器等相关产品。这虽然增加了盲文用品的种类,但也分散了出版社的人力资本。
3.资金来源有限
盲文出版社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很多书刊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资金来源成为一大问题。盲文出版的资金主要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财政拨款,但这仅能满足出版的基本需求。第二是企业的资助,多数情况下企业会说明赞助资金用于专项,如用于购买盲人教学电脑,那这笔资金就不能用于出版盲文书。第三种是社会捐款,一些盲文杂志就属于这种情况。第四是关注残疾人事业的爱心人士自发的个人捐助行为。
4.盲文纸质书成本高
盲文图书采用大开本(一般盲文书的大小是25×30厘米),成本比普通汉文书高几倍。加上打印工艺复杂、耗时长,打印后还需要人工抓页才能装订,这就导致售价比普通图书高。比如一本普通的杂志,汉文版只是薄薄的一本,售价只有四五元,制作成盲文版体积和厚度增加约10倍,成本也就变成20多元,编校难度大的盲文书(如文言文、盲文乐谱等)成本可能会增加到30多元。考虑到盲文出版社的公益性以及广大盲人读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出版社往往把杂志的价格定为几元,其中的差价就只能靠政府补贴、企业赞助。
5.盲人购买和借阅图书渠道少,时间长
盲文图书在各类书店和图书馆都比较少见,盲人购买和借阅盲文书大多要通过盲文出版社或盲文图书馆。对于北京市的盲人来说,借阅和购买图书尚可在家人的陪同下亲自到盲文图书馆进行,但外省的盲人就没那么容易,大多通过邮局邮寄的方式获得图书。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但完全免费的邮寄方式容易丢失图书,现在主要采用挂号信的方式邮寄。邮购图书的另一弊端是时间长,从开始邮寄到盲人签收,邮局平邮的寄递方式有时需要一两个月,而现在快捷方便的快递业务又没有对盲文书的邮寄实行优惠。
二、我国盲人出版的对策思考
1.争取多方位的资助
盲文出版具有特殊的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没有广泛的资金来源。而盲文出版物的成本又相对较高,盲文出版事业要想得到大力发展,就必须有各类资金的赞助。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是政府提高拨款额度,并有效地盘活资金。政府还可以指定有利于盲文出版的多项措施。如与快递公司达成协议,实行快递盲文书打折优惠。
除了提高政府拨款额度,获得企业的投资也是一条可靠的途径。政府拨款要受财政预算的限制,而向企业拉赞助没有数目的局限。出版社可以成立对外联系部门,专门负责与企业协商合作,争取多方位的关心和支持,获得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有效帮助。
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力量也不可忽视。盲文出版社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让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残疾人事业中;与电台加强联系,使之成为盲人事业和盲文出版工作对外宣传的窗口;还可以与知名人士合作,如以优惠的价格为作家出书,并策划图书的营销方案,做好图书的宣传工作。
2.增加盲文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
盲文图书大都来源普通汉文书籍,国家《著作权法》规定: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可以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因此,盲文编辑大都在已有汉文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盲人、低视力人群摸读和阅读的图书。盲文书的选择主要考虑字数的限制和图文信息的转换,这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主观意愿。这就要求盲文编辑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秉承为盲人服务的意识和高度责任心,不断提高盲文相关理论知识,并与普通汉文图书编辑多交流,取长补短。同时,还需要盲文编辑了解图书的所有种类,从中分别找出受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盲人朋友欢迎的新品种,再与盲人自身特点相结合,编辑适合盲人阅读的新品书目。
3.尽量满足新时代盲人的需求,在全国各地增加盲文图书出版机构
目前全国约有500多家出版社,但完全出版盲文图书的只有中国盲文出版社一家,而中国盲文出版社图书编辑、录入、校对、译制部门的员工总和也不足50人,要满足全国1233万盲人和低视力患者的阅读需求的确有一定难度。加上近年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设立的盲人中小学、大学不断增多,致使盲人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买书、借书的盲人也越来越多。基于此,一方面,中国盲文出版社要着眼于新时代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出版有助于盲人开阔眼界、认识世界、提高技能、增强自身素质的特色图书,还要与当前的数字时代相结合,面向市场的多样性,生产适合盲人使用的手机、电脑、点字显示器、图书阅读机等产品。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增加出版物的科技含量,开发先进的出版工艺,保证公益事业能够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出版社可以与全国各地的学校、企业合作,构建地方性的盲文图书出版机构,以满足盲人急需阅读书籍的要求。如一种中小学辅导教材从编辑加工到印制完成可以在一周结束,而在中国盲文出版社印制完成后,邮寄的时间需要一个月。如果在当地有盲文图书出版机构和设备,就大大缩短了出书时间和邮寄过程。
4.大力发展有声读物,降低盲文纸质书的成本
由于盲文纸质书的用纸造价昂贵,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较长,导致出书成本比普通汉文书高几倍。寻找一种耐摸耐压的新型材料代替盲文纸,如硬质塑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把图书内容录制成有声读物是降低盲文书成本的另一举措。有声读物只需要让播音员把适宜的内容录音合成,通过刻录成盘的形式拷贝给读者,读者就不再需要抱着辞典般厚重的大开本盲文书阅读,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个人电脑永久保存,避免邮寄的漫长等待和丢书的风险。
5.建立“蜘蛛网”共享有声资源,互通纸质书刊
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设备更替日新月异,这为人们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便利。发达国家尤其重视公共图书资源的国际合作,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实行资源整合,加强国际交流。如美国绝大多数图书馆都在线联网,形成密切的“蜘蛛网”,盲人读者不仅可以免费下载和拷贝各图书馆的有声读物,还可以借阅各图书馆的盲文纸质书刊。数字化时代,“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利用互联网可以使“村”越变越小,人们的交流更便捷,各国的图书可互相传阅。
[1]万道明. 我国盲文图书的出版工作[A].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年鉴1980[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滕伟民,李伟洪. 中国盲文[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3] 张映娣,张小慰. 我国盲文读物出版及使用回顾与思考[J].中国出版,2006(3).
[4] 张映娣. 日本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体系评述[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