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战国四君”列传命名探究
2015-05-30蔡漫毓
蔡漫毓
摘 要:司马迁在著《史记》时,其对于其一百三十篇篇章中的题目命名有着深远的思考。笔者通过分析司马迁对于“战国四君”列传的篇章题目分析,发现其因为先秦时期关于“公子”用法的宗法礼制约束以及自身对于孟尝、平原、信陵、春申四人的情感表达,从而将其分别加以命名。
关键词:《史记》;命名;“公子”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孟尝、平原、信陵、春申四人总是被并称为战国“四君”。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司马迁言:“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①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司马迁将这四人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招贤纳士,辅国参政,是德才兼备之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一直是对孟尝、平原、信陵、春申四人相提并论。但是在司马迁著《史记》的篇章题目中却将他们四人却分开来。司马迁为他们四人作传分别是《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以及《春申君列传》。其中信陵君魏无忌的传记不是《信陵君列传》反而是《魏公子列传》,这不由的令人产生疑惑。难道他们四人其实是不应该以同样的手法来进行命名吗?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首先,“公子”一词在先秦时期有着特殊的含义的。在《礼仪·丧服》中就曾说道:“诸侯之子称公子。”但是,在正统的宗法礼制中,并不是所有的诸侯之子都可称之为“公子”的。在一个诸侯的众多儿子中,其嫡长子将会继承父亲的爵位,又特称之为太子或世子。同时在《左传·宣公十七年》中就言:“凡太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也”。这就是说诸侯的儿子中,太子的同母弟弟在其兄长继位成为“公”之后,他则成为了“公弟”或“公叔”了,不在是“公子”。而太子的异母庶弟则不同,他们不能随着嫡兄的继位而升格为“公弟”,只能永远的叫做“公子”。在《礼记集说》中曾引严陵方氏说:“世子为适,则知公子为庶。庶子孽也,适子本也。故公子曰臣孽,谓之孽者,以其自本旁出,若木之有孽故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庶子的地位是不被上古礼法所接受的,因为“ 同姓(生)为兄弟”(《国语· 晋语》),所以他和太子不同姓(生),就不能随着太子的即王位而升格为公弟,只能永远地叫作“公子”。由此可以看出“公子”这一称谓在古代立法制度中是可以明确表达出国君异母庶弟的庶出身份的,具有强烈的宗法意义的内涵。
《史记》中关于四人身份的表述有所不同。《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一百三十篇中唯一一篇以“公子”的称谓来命名篇章题目的,司马迁在这一篇的开头就表明了魏无忌的身份:“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②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庶子,是安釐王的异母弟弟,因此按照礼法只能称其为“公子”。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司马迁在开篇就交代了魏无忌被赐封为信陵君,但是整篇传记仍然以“公子”作为魏无忌的指代。
而关于《平原君列传》中对于平原君身份的描述,则是:“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③从《史记》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平原君辅佐的赵惠文王是其兄长,并且已经继位成“公”,那么按照严格的古代礼法来说,赵胜只能称之为“公弟”,而不能称之为“公子”。因此司马迁在《平原君列传》中只用平原君这个封号进行指代,并且在篇章题目中也只是以封号作为题目。
孟尝君,据《史记》记载:“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④从中可知孟尝君是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庶弟靖郭君田婴之子,田婴一直为相齐,却并未做过诸侯。这样,孟尝君袭薛公之位,当为齐国宗室大臣,是贵族,却没有称谓为“诸侯之子” 的“公子” 的理由。因此司马迁将其封号孟尝君作为篇目题目,著成《孟尝君列传》。
至于春申君则是与各个诸侯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他是完全凭借自己的才能令考烈王封君赐地的。《春申君列传》言:“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⑤从《春申君列传》中可以得知黄歇是依靠个人的才能得到君王的赏识,以辩才制止了秦联合韩、魏攻打楚国的联盟,并且舍身使的楚国太子脱难。等到楚太子即为为考烈王之后,才感念于此封其为春申君。可以说春申君只是战国时代凭借个人能力奋斗到上流社会的“士”,像苏秦、张仪一样,是一夜富贵的辩士,而非真正的“公子”。
综上可知,由于孟尝、平原、信陵、春申四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所以按照严格的古法礼制只有信陵君魏无忌可以称之为“公子”,而其他三人则不具有这样的身份。其中平原君赵胜的哥哥已经继位,所以他能称之为“公弟”,而孟尝君只能是“公孙”,春申君则连“公孙”都不是。也正以为如此司马迁才将四人的在《史记》中的篇章题目定为《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以及《春申君列传》。
司马迁在进行《史记》篇章命名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礼法上的原则,即称呼是不是符合礼制。因为作为一篇列传的名称必须是符合当时的宗法礼制的。仔细分析研究《史记》中的篇章题目的命名规范,对于进一步理解司马迁,探究《史记》的内涵具有积极意义。
注释: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899页
②同注释1第2889页
③同注释1第2875页
④同注释1第2859页
⑤同注释1第2899页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2]王淳.战国四封君怎么又成了“四公子”[J].史学月刊,2009(2).
[3]郑慧生.“公子”考[J].史学月刊,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