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2015-05-30张慧莹
张慧莹
摘 要:意大利古典声乐曲在音乐艺术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声乐演唱者和欣赏者。所以,对它的研究探讨不是以上千字小文所能够讲清的,人们只有在演唱和欣赏的实践中才有可能对其理解得更深入、更客观。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发展
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它的歌剧发展史可以称为意大利的音乐史,在欧洲的音乐史中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19 世纪的意大利是歌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从上半叶以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为代表的“美声学派新时期”的歌剧风格到19 世纪下半叶以威尔第和普契尼为代表的歌剧发展,歌剧的创作和演唱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歌剧也体现出了极高的人文内涵和精神追求。
一、罗西尼乔阿基·罗西尼
他就是这个过渡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曲家。《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到《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两部喜歌剧都体现了作曲家天生的喜剧效果。其中《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取材于法国作曲家博马舍的同名讽刺喜剧,这部作品极富舞台效果,音乐与人物联系紧密,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及情节的变化可以说是与原作同样成功的一部作品,其精彩效果完全可以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相媲美。在他创作的歌剧中,咏叹调不加随意的华彩,而是自己所写的华彩部分,并将咏叹调的全部定旋律进行包括装饰音和花腔都明确记下,这就克服了演唱者即兴加入华彩而炫技的弊端,而且罗西尼在他的歌剧中创造了一种以不断的反复来达到渐强的目的,因此也被称为“罗西尼式渐强”,这样的创作手法运用在歌剧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他的创作中,呈现着进步与保守两种倾向。他创作最优秀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以大胆的切合实际的内容,使喜歌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尽管在创作思想上经历了两种深刻的危机,但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向英雄题材转移,丰富了正歌剧的创作。他的正歌剧《威廉·退尔》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二、威尔第
威尔第是19 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19 世纪特别是30—60 年代以来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压迫的民族独立战争在意大利文化艺术领域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活动同政治运动是分不开的。例如《纳布科》,这部作品所散发出来的强烈的爱国倾向激起了意大利观众觉醒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复兴的热情,它拯救了威尔第,也拯救了歌剧。威尔第依托着意大利美声歌剧的传统,其作品丰富的思想感情使他成为意大利歌剧巨匠,威尔第并没有违背大众的欣赏趣味,他的歌剧真正体现了雅俗共赏,使人们真正感觉到了情感戏剧的魅力,人们从他优美的音乐中既感受到意大利歌剧富有娱乐性的一面,又体验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激情。
威尔第主张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把富有歌唱性的朗诵和优美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旋律、和声及管弦乐的表达服从于戏剧的构思。他的创作超过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对后来的歌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蒙特威尔第之后的一些意大利作曲家的创作中,戏剧内容逐渐退居到第二位。在歌剧音乐中,技巧性的歌唱作用越来越强。
三、普契尼
在20世纪的意大利作曲家中,最卓越的作曲家要算是贾科莫·普契尼,普契尼的真实主义首先表现在他对歌剧题材的选择上。从平常的、毫无虚饰的生活中,他能找到深深打动人心的戏剧素材,如他的三大名歌剧:《艺术家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他以流畅生动的旋律、巧妙的和声和丰富的配器,塑造了一系列动人的形象。普契尼的音乐语言之丰富,让人耳目一新。他在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中是十分突出的代表。虽然他的创作未能像威尔第那样将现实主义发展到高峰,但是,他在音乐感染力、感情真挚、旋律鲜明等方面,都显示出卓越的才华。普契尼的创作题材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从普通群众的生活中发掘情节感人的事件,同时着眼广阔,他的作品既有《托斯卡》那样政治色彩鲜明和强烈戏剧性的作品,又有《波西米亚人》那样反映普通人生活和爱情的作品,而爱情是普契尼歌剧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普契尼的音乐语言之丰富,让人耳目一新。他在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中是十分突出的代表。虽然他的创作未能像威尔第那样将现实主义发展到高峰,但是,他在音乐感染力、感情真挚、旋律鲜明等方面,都显示出卓越的
才华。
四、结语
意大利歌剧对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当它传到外国宫廷贵族中后,王公贵族纷纷邀请意大利作曲家以及剧团去演出,意大利歌剧大有称霸欧洲之势。当时欧洲各国作曲家中也有人力图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以与意大利歌剧相抗衡。但是,这种努力是非常艰苦和曲折的,只有法国借鉴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了具有本国特点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艺术的风格和典型的特点是将法国宫廷的传统艺术——芭蕾舞融合到歌剧之中,法国歌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没有明显的区分,宣叙调比意大利歌剧更具有歌唱性,咏叹调亦具有更多的朗诵性。各国音乐家的创作中无论有怎样的变化,都可以找到一些相同的特点,从中看出意大利歌剧的胚胎以及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