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士作报告学生打瞌睡,究竟谁该反思

2015-05-30时言平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会堂无趣组织者

时言平

九旬院士吴良镛老先生站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坐在台下听讲座的学生竟然睡成一片。此情此景被传播网络后,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吴院士年过九旬,依然“身体力行”,跟大学生讲“志存高远”,这份用心可谓良苦,诚意十足。而学生们竟然打起了瞌睡,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实在太不像话。不过,有些人尽管没有听过讲座,却从主题中判断出“讲座肯定很无趣,学生们才瞌睡”,为大学生们辩护。 大学生们到底有没有打瞌睡?网友反映,吴老讲座时,根本就没有人睡觉。“睡倒一片”,是因为后来学生代表发言太空洞无趣,且持续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途没有休息,困乏的学生趴在桌上。

真相很重要,但对于这场纷争而言,真相或许又不那么重要。对于挺大学生的人来说,无非是想发泄他们曾在课堂上经历过的无趣;而对于倒大学生的人来说,无非是想借此享受批判的快感和道德的优越性。

但无论如何,尊重是最起码的底线:学生应该尊重院士,年轻人应该尊重长者,我们应该尊重自由、尊重未来。道德的大棒或者经验式的、打击一大片的批判,并不利于我们看清这个世界。反倒是,道德狂人的大棒下,很可能会制造道德的冤魂。

那么,怎样的讲座才能让大学生不打瞌睡呢?换个角度,不再沉溺于道德批判,我们来说说交流的技巧可好?毕竟,这起事件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技术问题——即大学生为何能从课堂睡到大会堂。

对于讲演授教者而言,主题的选择很重要。这是个信息的社会、开放的时代,能不能带给学生们新知很重要。炒冷饭、灌鸡汤、照本宣科当然是无趣的,也往往是瞌睡的起源。当然,高大上的主题,在你的阅历和经验无法驾驭之前,也最好不要选择,谈些实实在在的会更受欢迎;至于谈情怀、谈理想,除非你是罗永浩,否则不要轻易尝试,现在年轻人的理想和情怀埋得很深,没有两锤子功夫,轻易凿不出来。

选好了贴近的主题,姿态又很重要。吴院士的资历,可以站在讲台上作报告。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理所当然地端坐在主席台上,单方面地倾诉和灌输,恐怕不会有太多人聆听。把姿态放下来,多些交流互动,或许能够驱散瞌睡虫。授课、讲座不是开会传达精神,何必正襟危坐,把界线划得那么清楚。

而对于组织者而言,切不可“赶鸭子上架”。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多给听讲者一些自由,课堂会场就会少一些任性,讲演和聆听的双方也就会少一些尴尬。凑人数来制造场面、制造尊重的假象,恰恰是最大的不尊重。笔者就曾有过被摊派捧场的经历,整个会场都是学生干部,仿佛不是来听讲座的,而是来开“学千大会”的,纯粹撑场面而已。后来,笔者得出一个很自我的判断:满座并不代表演讲者受欢迎,挤满过道才证明你有市场。

怎样的讲座能让大学生不瞌睡?总而言之,就是讲演者要有诚意,听讲者要乐意,组织者不蓄意。否则,空洞无趣的讲座现场,就难免沦为瞌睡虫的主场了,无论讲座是在课堂,还是在大会堂。

一一摘自“央视网评”

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新颖、思维严密的时评文。文章开篇用新闻材料引入话题,然后运用审视的笔调,辩证分析了学生听讲座打瞌睡的事实,冷静地从教授、学生、组织者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言简意赅地亮出观点——诚意、乐意、不蓄意的讲座才能让大学生不打瞌睡.全文行文一气呵成,分析中透出作者严密的思维过程,且语言干练彰显出辩证思维的光芒,是一篇优秀的时评文!

猜你喜欢

大会堂无趣组织者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生活趣味
一座大会堂的消失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
导演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决不做一个无趣的年轻人
最节电的人
我军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周逸群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