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家姐姐也可以表扬

2015-05-30王芳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5年7期
关键词:邻家练琴琴声

王芳

女儿小学伊始,我们家楼上搬来了一位拉小提琴的姐姐。她比女儿大3岁,5岁开始学琴,小学三年级考上了全国知名的音乐学院附小。为了孩子能得到好的音乐教育,家人从遥远的外省搬来,和我们做了邻居。

女儿和邻家姐姐感情十分融洽。姐姐不光有音乐天分,练琴练得也认真。不上课的时候,一般每天早晨七点琴声响起,晚上十点结束。我问她,每天练琴这么长时间,不觉得枯燥吗?她笑眯眯地说:“阿姨,我超喜欢!”

女儿每天是在姐姐的琴声中醒来,在琴声中入眠的。尤其是初夏的夜晚,窗户洞开,微风拂面,悠扬的琴声环绕,女儿陶醉在姐姐的琴声中。尤其是当姐姐在比赛中拿了一些大奖回来,她在女儿心中的地位愈发高大,也责无旁贷地成了女儿的榜样。

可是,上初中后的某一段时间,女儿对姐姐似乎有些微妙的情绪了。特别是当女儿自己练琴练得不耐烦时,有时我只要一提,你看姐姐是怎样练琴的,女儿马上会像个小炮仗一样的爆炸,有一次边哭边喊:你眼里只有姐姐好,我什么都比不上她!原来,她开始讨厌将她和别人比较了,尤其是和优秀的邻家姐姐!

对我而言,比较是很正常的。我成长的那个年代,家里有兄弟姐妹。我自己一直在和哥哥姐姐的比较中长大。那时,当父母以大孩子的优点与我相比较时,我几乎都是全盘接受。记得那时我物理不好,而哥哥的理工科很好。当物理老师的爸爸每次将我与哥哥比较物理时,我并没有生气,相反对哥哥充满敬佩之情。所以,我对女儿的反应很不以为然。这也越发激起了她的不满,不仅对我怒目而视,甚至,似乎对姐姐也有了些疏远。

也许是因为我那时比较的对象是我的哥哥,亲情将比较带来的负面情绪掩盖了?还是因为女儿本身的个性,到了青春期,有逆反心理了?或者,因为女儿曾在美国就读了一年小学,受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影响,认为我就是我,和别人没啥好比的?所以,当我把她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比较时,她心理上似乎很难接受。

而我的本意,其实是通过榜样的力量起到激励作用。可是从女儿的反应看,显然是起了负作用。看来,得和女儿谈谈如何认识自己了。

自我认知的形成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12-18岁)开始,孩子面临诸多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和自我认识的一致),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位置。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这将为一个人的成长增添色彩。如果一个孩子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可能性,他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女儿这一代人对自我的认知和我们这一代真是天壤之别。从小到大,我似乎一直都有兄长或邻居作为榜样,不记得引发过什么负面情绪。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有时居然不能忍受对别人的表扬。而这种现象,不光在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表现显著,全球似乎都一样。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将出生于上世纪70、80和90年代的三代美国年轻人统称为“我一代”,因为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尊为主题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也充斥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学术界,各种社会媒体也都在高度强调自尊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在自尊意识大幅提高的基础上,“我一代”确实显得更加自信和乐观。但是,过于夸大自尊的重要性也带来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具有高度自尊的人在遭到批评时,会变得不友好和不合作。也就是说,自尊意识的提高同时造成了孩子无法承受批评,甚至会造成儿童的自恋。

我国的“60后”“70后”父母,其青年时期多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中度过的,对子女教育相对更加开明,客观上也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空间。但是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独特地位,容易形成强烈的“自我中心”感。太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意味着太多的自我关注,可能会导致自私和社会适应不良。

基于以上的判断,我和女儿进行了耐心的沟通。我告诉她,一个人长大最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比较,类似于通过照镜子,看明白自己的特点,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我的耐心解释下,女儿似乎意识到了,说姐姐好,并不是意味着自己表现不好,父母不认可她,她的负面情绪也逐渐消失了。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也明白了,女儿其实也认可榜样的力量,只是气不过我拿姐姐的优势和自己的弱势比较(姐姐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显得不公平。

在与女儿坦诚交流后,女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也知道了生活在世,比较是客观存在不能回避的。而我也提醒自己,要更多的使用纵向比较。让女儿看到自己的进步,增进自信心。有时也采用横向比较,是为了使她知道天外有天,防止自大。通过比较,我们也帮助女儿逐步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认知。

所以,当我们再度表扬邻家姐姐的时候,女儿更多感受到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了。如今,邻家姐姐已经在海外上大学了,她们虽然远隔天涯,仍有着若比邻的亲密。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博士,主要从事家庭教育和儿童发展的研究。)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猜你喜欢

邻家练琴琴声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练琴记
听邻家吹笙
练琴
我与邻家孩子的较量
邻家有“女”初长成
琴声记得他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