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5-30王科友

东方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王科友

【摘要】所谓“创新”,就是指与众不同的观点与想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获得一种新的观点、构思与思维方法等。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创新精神占主导地位,创新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1、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视不够

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创新精神与意识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息息相关。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部分教师还不能接受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小学数学就是学生会数数、会计算等简单的技能操作,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会做本章的练习题即达到了本课或本章节的教学目标,而不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能力的发展与习惯的培养。部分教师还保持着以考试为中心、为目的的观念意识,认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够应付考试即可,学生创造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课堂无关。

2、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或是创设适当的场景引发学生的质疑,或是变换教学形式,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手段有限,导致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的在教学设计中有所涉及,但因为教学方法的有限或是限制,导致不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教师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吸收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还是课堂提问,都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坚持做到心中有学生。坚持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的教学,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而服务,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在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需拓展自己的教学空间,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展其能,而不是教师自己的独奏。作为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与理念,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传统与常规的教学设计与流程,不断变化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新的观念与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教学的过程中,淡化自己的表演意识,以新的理念来启迪学生,同时借助教材,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小学数学“奇妙的剪纸”中,教学要求为学习设计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根据此教学内容,手工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兴趣为着力点,同时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优势,进行更多的设计与创作,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以任务为导向激起学生创新的内驱力。

2、创设创新的情境与氛围

在一堂新课开始之处,导入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充分的利用问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以促进学生积极探求。如在教授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报多位数,迅速判断出该数会不会被2整除,由此 激发学生对此内容的求知欲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设置不同的疑难环境,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如从实物、场景设置、情境体验、谜语、故事等入手,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例如在学习《数字与信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接触的生活内容创设情境。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教师需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愿意表达、乐于表达并敢于表达,学生的思维才会在不断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学生敢于质疑书本,敢于质疑教师,在所学、所讲中思考质疑,是否还有其他的解答方式,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延续与保护,学生才能够积极思考。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给予学生表达出充分的信任与尊重,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自由安全宽松的环境中其智慧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对好奇心进行保护,对求知欲进行激发。如数学课中《观察物体》可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来作为教学用具,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倾听者与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主动发问,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

3、巧妙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时机

在课堂中教师需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独立发现与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更多的是问题的解答,疑难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或是不同角度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教授《年、月、日》内容时,可以层层深入,运用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如一年多少月?哪些月份是30天?哪些月份31天?.....以上答案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等。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教材与问题情境,如一题多解的应用题,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使用“再开动小脑筋,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老师觉得应该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大家在想一想。”等话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引导探索与质疑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在总结前或是总结后分别给学生以不同的问题,以此创设良好的问题契机,从侧面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中,特别是低学段的学生,容易造成老师以前就是这样讲的,或是老师曾经这样说过等惯性思维,使学生不敢质疑,教师在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让学生敢为,敢于发散自己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设想别人不曾运用的方式或是书本中不曾提到的解决方法。如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就是通过对问题的质疑,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质疑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会从旁引导学生,并鼓励学生的逆向、求异思维,运用类比、联想等方式进行创新。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单纯的记忆与模仿是行不通的,最终还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质疑中去发现与创新。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