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大学新生中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的思考
2015-05-30张雅峰
张雅峰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学术思潮,其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强调积极力量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积极人格的培养挖掘和发展每个人的潜能。在大学新生中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既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有助于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高校应该及早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全体师生树立积极价值观,引导大学新生积极客观地认识自我,通过开展积极情感体验等活动,促进大学新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5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具有时代特色的90后、富二代、官二代等学生群体不断涌现在大学校园中。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亟须解决的新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在大学新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或思潮,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内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相似的倡导,具体内容包括人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度、快乐等;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品质,如爱的能力、激情、潜能等;群体或组织水平上的积极的社会制度,如利他行为、礼貌等。”[1]积极心理学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类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主张运用积极的方式挖掘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报到开始便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和相关的疏导教育。笔者通过对山西农业大学某学院2014级411名学生进行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独立模块的测试得知,在参加心理健康测试的411名学生当中,有16人(3.89%)存在各种轻微的不良心理异常反应;有17.03%的学生存在强迫症状,轻度症状的占到16.30%,中度症状的占到0.73%;有12.65%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轻度症状的占到9.98%,中度症状的占到2.67%。学生们的心理状况整体上还是相对较好的。
在传统病理性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是把关注点集中在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的“问题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对广大普通学生的关注和引导。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思潮,它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痛苦的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强调积极力量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积极人格的培养挖掘和发展每个人的潜能。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和挖掘广大普通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新生中开展的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教育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积极心理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关注所有人的潜能发挥和幸福生活,这对大学新生无疑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大一新生刚到一个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出现各种不适应。根据测试得知,12.65%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5.83%的学生有焦虑症状,4.62%的学生存在恐怖症状。如果能被教师和同学欣赏和看待,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就会很快得到培养,许多的潜能也能得以发挥或超常发挥。对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积极心理学教育有助于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首先,在大学新生中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积极人格品质,有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对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创新性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在大学新生中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有利于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安全稳定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底线,学生中的任何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都需要管理者耗费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和处理,这不仅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还有可能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大学新生正在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对其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尽快学会悦纳和接受自我,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从而减少或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积极心理学教育有助于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致力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但是对心理疾病的过分重视必然导致一些弊端。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生活中不仅会遇到疾病和悲痛,同时还会有很多的美好和卓越。对大学新生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客观上要求高校教师要以一种更加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普通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活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制、自我接纳等积极心理品质和乐观、智慧、勇气、感恩的积极人格力量。积极心理学在有效减少消极情绪的过程中,也有力地培养了人们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教育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思路。
三、在大学新生中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积极价值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水平、心理倾向、工作态度都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其特殊身份和角色功能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心、恒心、爱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意识。同时,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和其自身的发展,尤其对刚入校的新生来讲,如果能得到教师的关注、肯定和赞美,学生一般不会辜负教师的信任,进而激发一种积极向上激情。所以,高校教师还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有发展潜力的、充满希望的。这样,在全校范围内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发展氛围,进而有效推动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
(二)引导大学新生积极客观地认识自我
积极心理学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积极自我理论,“积极自我是个体在对现实的自我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态度,包括一个人全面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以及对自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3]对自我的认知是一切认知的基础,只有积极客观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认识其他事物。高校应该引导大学新生学会合理的社会比较,承认自身在家庭环境、学习经历、身体特征、心理素质等方面与他人存在的差异,全面地看待人和事,既能看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也能正视他人的优缺点。在积极地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
(三)引导大学新生进行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性内容之一。实践证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在人格的形成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后天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特别强调研究人的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4]“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5]高校教师应该引导每个学生从自身的强项智能入手,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快乐,进而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开展团体活动是进行积极情感体验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由全国十佳心理教师及多位全国著名重点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联袂奉献,31省市41名校长、教研员与心理教师实名推荐,包含75个最新团体活动课程设计的《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是目前中国第一本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团体活动课指南。正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谢莉所说,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团体辅导,可以使学生得到发展性的拓展训练。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积极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术思潮,它主张的培养和发展每一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使每一个人都体会幸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大的启示。在高校新生中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有利于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培养和发展乐观、自强、自信等心理品质,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生活压力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并茁壮成长。同时,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开展有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2] 《积极心理学》学习一——诗慧独行幸福路[EB/OL].http://blog.sina.com.cn / s / blog_86c17a440100tres.ht...
[3] 范凯.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6(7).
[4] 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5] 王占魁.“弹性”抑或“积极”——论创新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制度创新与个人主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6] 周炎根.浅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4).
[7] 孟妍.浅析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