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底部空间开放性设计的特征和方案创造
2015-05-30荆鹏
荆鹏
【摘 要】通过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衔接交融,实现有机、有序的整体建筑环境,不仅有效配置了资源,也增添了城市的层次美感。
【关键词】建筑底部;空间设计;开放性;交融
【Abstract】Link building through the bottom of the space and urban space blend of organically and orderly overall building environment, not only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ut also adds a level of beauty of the city.
【Key words】Building bottom;Space design;Openness;Blend
在国内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质量的稳步提升的背景下,城市建筑行业也呈现产业化、集成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而城市建筑群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市民生活模式的快速转变并未及时衔接,城市建筑出现的底部空间匮乏、基础设施与城市环境割裂对立等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建筑底部空间设计。发散建筑构建的艺术思维,并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开放式的底部空间设计改造,不仅是建筑师的职业责任,也是城市系统发展的时代需要。
1. 建筑底部空间的基本属性和显著特征
(1)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是指在建筑物底部的整体或局部空间内,适当去除其日常应用的诸如墙体、窗户等围护结构,从而重新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再次开发利用的空间。而在现实生活之中,这种底部空间通常表现为独立支柱层的空间,其并不作为具体的建筑空间使用,而是被纳入城市广场、交通、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作为一种点缀来来凸显其价值。底部空间是一种兼具室内室外的过渡空间。这种半私密、半开敞的空间特点正体现了贝聿铭先生所提出的基于文化概念层面的“叠层意趣”。而在实际的设计构建中,笔者认为其所具备的还是基于空间概念的地理性的几个特性。首先就是地域性。建筑的底部空间开放性设计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气候条件。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由于受到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多湿润降水就使得其建筑底部架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从而进行多样繁复的构建;而在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交替影响,寒冷少雨的气候特征就使得这一空间的设计构建方法会明显增加建筑的外墙面积,不利于保温节能,所以它的应用会受到很大限制。南方的典型建筑就是“粉墙乌瓦”,北方则是“平顶高屋”。
(2)而底部的开放空间一方面可以用来遮阳避雨,直接给人们提供适于交往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建筑底部空间作为城市区域的节点,介入城市空间的层次布局,也使得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得到改善,进而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具体内容。其次则是过渡性。建筑底部的空间作为一种半室内半室外的过渡空间,就使得其虽然具有顶部的覆盖,但又没有严格的围护结构。所以当人们徜徉处于其中,既能产生一种安全舒适感,又可以感受到放松释放的全新感触。而引入更多的室外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诸如绿化带、假山体、池沼群等等,既可以营造自然的情趣,又调节了区域小环境。
(3)其三就是开放性。建筑的底部空间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它的开放程度直接决定其所具有的建筑艺术的质感和吸引力。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城市的建筑群中增加公共的开放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也恰逢其时、顺应潮流。尤其是在当前后现代主义在建筑领域的渗透,许多著名大都会的城市底部空间都在这一节点上大展身手,譬如伦敦东区居民区就是一些列具有现代主义痕迹的建筑的聚集地。
2. 当下国内建筑底部空间设计的瓶颈格局和既存问题
(1)首先,开放商将底部空间商业化运作。某些开发商由于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就私自改变架空层空间的原有功能,将其作为社区商铺进行对外租赁。开发商忽略社区的商业服务开发,导致商业街模块的缺失而造成社区商业格局的混乱和底部空间的被剥夺。
(2)其次,底部空间缺乏相应的细化设计。大多数开发商都秉承着“多快好省”的开发理念,对于底部空间的开发设计也是“象征性”地敷衍:随意栽植了一些价格低廉的花草灌木,再堆砌一些粗糙简易的木石座椅、桌凳,购置少量劣质健身器械从而摇身成为“示范小区”等等,诸如以上这些行为方式不仅严重违法了施工建筑条例,也影响了底部空间的构建。再者,底部空间设计的私密性系数低。底部空间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必自然需要具备一定的私密性,从而人性化地保护业主的自身合法权益。而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商用建筑都没有注重底部空间的隐私性,大部分的设计都仅仅通过回廊式的封闭构造手法将其包裹得严严实实,结果导致底部空间的采光效果奇差,给人以很强烈的压抑感。
3. 建筑底部空间开放性设计的可行性方案
3.1 室内中庭与城市街道的更新布局。
城市建筑群的中庭之于城市环境,就如同古人所说的“闲庭信步,悠然自乐”一般,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交融,才能营造“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而基于中庭本身将人与阳光、树木和水等自然因素的衔接作用,通过层次叠加的设计方式进一步使得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同时也把建筑内城市空间呈现得更富有变化,从而最终实现底部空间的设计理念和人居环境的实际需求达成融合。譬如上海市在浦东新区进行石库门改造时,就充分采用了“适当保留、适度改造、适合本地、适应环境”的人性化开发改造方式,使得旧有的底部空间系统得到了良好的延续,同时也切实合理地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建筑,使得整个人居环境古朴纯净,而又散发着鲜活的现代气息。
3.2 室外广场的城市空间的延续拓展。
(1)室外广场空间作为建筑与城市的中介桥梁,将其放置于主建筑入口处,并与其他室外空间衔接,也是城市建筑布局中的惯用手法。我国古典园林经常采用“借景”、“框嵌”等通过将若干建筑、景点有机结合的构筑方式来增加建筑群的空间深广和环境韵趣,我们也可以效法前人,在现代建筑的底部空间范围内进行异曲同工的开放式设计。
(2)例如浙江杭州滨江区将部分居民小区的公共活动广场通过附近中心公园的林荫小路相连,而中心公园必然处于若干建筑群的交汇地带,这样一来,彼此之间的空间隔绝被打破,呈现的则是一种“八面玲珑、曲径通别处”的别样感受。
3.3 立体化交通系统的改造。
(1)城市的交通系统是其生命肌体的脉络,一些具有地标性的建筑群基于经济效益的获取,都会选择在人流量大、商品流转度高的交通要冲地带,这样必然带来建筑空间的横向压缩和纵向拉伸,剩下的给予具有“点缀门面”的底部建筑的开发利用空间就必然捉襟见肘,加之交通线路的交错拥堵,底部建筑更是没有出头之日。
(2)那么在实际的建筑工程运作中,对于交通系统的立体化改造就势在必行。在当下的国内城市建筑发展格局下,交通系统适宜采用立体式的运营模式,该模式具有多层化的基本线路组织方式以及集约化的维护。通过适量增加建筑与城市的衔接接口,进行人车分流、立体疏通,其实就是继续挖掘现有的空间资源,纵向地向地上空间和低下空间。从而在有限的纵深拓展中进行无限的底部空间设计。
(3)譬如香港地区维多利亚港畔的跑马地兆丰大厦,其主建筑的大厅斜向上式地与凡佐敦购物廊相连,其下则是巴士总站和地铁入口,这样形成的就是典型的立体交叉式的多功能网络交通系统。由此营造出来的底部空间非但没有狭窄压抑的感觉,而且体现的是匠心独运的妙用下的现代建筑的质感与美感。
4. 结语
城市化浪潮的不断席卷,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外表的物质丰富,同时也深刻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模式。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底部空间的设计则是灵魂的一份子,切实、经济地进行开放式的建筑底部空间设计构建,营造集感官性和实用性与一体的优秀人居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系统的物质肌体和精神内核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朱新礼.蒙太奇的点缀--城市建筑的底部空间[J].建筑回眸,2008.
[2] 罗其威.建筑底部空间的艺术打磨[J].建筑家,2010.
[3] 魏芝雯.城市建筑底部空间的二次开发[J].建筑与城市,2011.
[文章编号]1619-2737(2015)06-2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