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翻译的策略

2015-05-30戴明姝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文化差异高职英语

戴明姝

【摘要】翻译是一门高级的语言艺术,更是文化间的交流。高职英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翻译的时候要根据专业内容谨慎的处理,而且东西方由于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宗教影响,必然存在文化差异,使得翻译的时候务必要注意地区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和数字的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语境,学会合理措辞。

【关键词】高职英语 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

一、中职英语的特点

英语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虽没有汉语的历史那么悠久,但至少也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如今有十几亿的人把英语作为母语和第二语言使用,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高等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是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对中学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巩固并加以拓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高职高专英语的课程定位:“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还要注重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二、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

翻译是一门高级的语言艺术,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外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它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它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但对于原文来说应该是准确和完整的。它需要长期艰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翻译要遵循“忠实、通顺”的标准,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三项最基本的原则要遵守:第一是“应该把原来作品的意思全部转移到译文上来”,第二点是“译文须具备原来作品的风格和文体”,第三是“译文应当与原作同样地流畅自如”。(英国 泰特勒①)

三、高职英语翻译教与学的现状

目前,由于普通高校不断扩招,导致高职学生生源在入学时的英语基础远远落后于上普通高校的学生,学生底子薄,很多学生虽然想学,但是无从下手,再加上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习的动力没有,也就丧失进取的目标。高职学校的英语老师大都出身于师范高校英语专业,没有专业实践的背景,没有深入研究学生未来的岗位目标,因此长期以来,高职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很多都是运用脱离实际,教学策略是以教师提供参考译文作为终极目标,这种教学方法脱离了真正的语言环境,没有讨论、启发、交流的过程,课堂上也没有互动的气氛,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四、高职英语翻译的策略

1.了解专业课,加强职业术语和专业术语的积累。高职英语教材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英语教材,为了凸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知识储备,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各个专业术语和有关职场应用方面的话题。对专业术语的翻译要特别注意,因为它的专业性强,翻译时一定要根据专业内容谨慎的处理,否则很容易造成失误,因此只要我们想把职业英语翻译的准确与到位,就务必要对职业英语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专业课有所了解并且掌握,并且要利用时间不断加强对职业术语和专业术语的积累和学习。许多职业术语和专业术语实际上都是我们平时很常见的英语单词的组合,我们如果对于这些术语很熟悉的话就能很容易翻译出来。

例如在机电专业英语中,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专业缩略词,因为机电专业术语有很多是以缩略词的形式出现的,我们要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便于在实践中应用。如:直流电是direct current,缩写成DC;交流电是alternating current,缩写成AC;电流互感器是current transformer,缩写成CT;等等。

再比如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由于很多时候是说明某个部件和技术,需要表达一种客观性,因此经常会用被动语态来反映计算机专业的客观性。如:在解释“程序设计”这个定义的时候,是指“告诉计算机如何工作的过程”,因为要求客观,所以要用被动语态翻译成The procedure by which a computer is told how to work is called programming.因此,注重对专业课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加强对职业术语和专业术语的积累在中职英语翻译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考虑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中国人侧重于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西方人偏重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爱祖国、爱人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紧密相连,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上,而西方人则认为如果连个人利益都无法保障,又谈何集体利益,因而他们更看重个人利益;中国人总希望有个贤明的君主统治国家,能有好官、清官为民谋福利,认为民主、自由是君主的恩赐,而在西方,民主观念全然相反,认为一切权利都是人民授予;在中国,重人情、重人伦、偏中庸之道,提倡群体本位,而在西方道德观念中,更重理智和契约,重竞争,提倡个体本位。

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具体事情上,我们都会发现有许多差别。例如:

当别人表扬自己的时候,中国人会很谦虚,西方人会很欣然的谢谢;

中国人见面经常问对方吃没吃过,西方人见面则经常谈论今天天气怎么样;

饮食方面,中国人欣赏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西方人更注重食品的营养,中国人喜欢大伙儿聚在一个桌上吃,西方人则喜欢把食物分成一份一份的单独吃;等等。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具体事例中,中国的文化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占主导,中国人性格偏温和,平稳、安定;西方文化思想在于一个字“争“,西方人的性格普遍独立、外向,崇尚个人意志。

(2)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1)历史背景的差异。“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一直所倡导的思想,中国的文化里更多的是“和谐”,少了一些“争斗”,长期的封建专制使得统治阶级安于现状,做着天朝的美梦,又由于封建思想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人们也是墨守成规,不敢也不想去改变甚至去突破。而西方文化则深受“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得以传播,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自我私欲得以膨胀,加深了西方文化中的“争”,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也使得西方文化中的“争”更加突显。

2)宗教信仰的影响。中国的宗教信仰以佛教和道教为主,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讲究逆来顺受,讲究来生,这种思想正好可以被封建统治阶级来利用,可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安抚人心,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在西方的宗教信仰里,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强调来生和受苦受难,但同时也很讲究反对异教徒和反抗异族压迫。

(3)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西间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的不同,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的障碍也会产生,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好这些因素。正如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地域的文化差异。地域的文化差异就是指在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作用下而形成的文化的差异。例如:在中国,有出自五代诗人李煜著名的代表作《虞美人》中的诗句“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些诗句里的河流都是向东流的,原因就在于在中国,河水是向东南方向流淌的;然而,由于南北半球的差异,西方的河水一般是向西北方向流入大海,李白的诗《江上吟》中的诗句—“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要把“西北流”变通的译成“backwards”。知道了中西方在地域方面的差异,就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

2)宗教的文化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儒家讲的是敬,佛教讲究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经过几千年的融合,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的思想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形成了我国颇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如,“仁者爱人”、“佛法无边”、“得道升天”,等等。而在西方信仰的一般是基督教,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即圣父、圣子和圣灵,这三者是具有一个本体的独一无二的真神,基督教相信宇宙万物都是上帝所创造的。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圣经》极大影响了西方语言,“show no mercy to wicked traitors”(不要怜悯行诡诈的恶人),“Judas kiss”(死亡之吻),“give to Caesar what is Caesars,and to god what is gods”(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当我们处理这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时,简单的直译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结合西方的文化典故加以意译。同样的例子,从宗教的文化角度出发,如果把佛教用语“阿弥托佛”翻译为成基督教中的“God bless you!”则犯了典型的张冠李戴的错误。

(3)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之下,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着不同的认知。

例如,在中国,“龙”是权势、尊荣、高贵、幸运和成功的象征,是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被视为神物,我们为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古有真龙天子、龙体、龙舟一说,在中国的传说与神话中,龙具有在天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能呼风唤雨的本领,而现今我们又用“车水马龙”来形容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用“人中龙凤”来比喻人中豪杰,用“龙凤呈祥”比喻吉庆之事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先生”,象征隐居的人才,因为诸葛亮是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由此可见,龙承载了中国人对吉祥和繁荣的追求和向往。“龙”直接翻译的是dragon,然而与中国龙恰恰相反,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代表的是黑暗势力、恶魔、悍妇,深知象征战争,龙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恶魔的象征,“望子成龙”这个成语指的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如果把它译为“expecting ones child to be a dragon” 则完全丧失了语言本身要表达的思想,因而我们需要把“龙”译成“Loog”而不是“dragon”。

(4)颜色的文化差异。西方颜色文化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所造成的。例如,黑色在中国象征严肃、正义,有沉重神秘的意思;同时,它也象征邪恶,用“黑心肠”形容阴险狠毒的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黑色基本为禁忌色,如在葬礼上人们通常穿黑色衣服等。另外,在中国,红色是文化崇尚色,象征喜庆、吉祥、热闹、繁华等等,结婚的时候中国人习惯穿红色的衣服,商人希望“开门红”。西方文化中红色指的则是血腥、残暴、恐怖、危险、不吉利、亏本等,“see red”形容人生气,“red ruin”指火灾,等等。

(5)数字的文化差异。数字是一种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数字分为好几种,阿拉伯数字是最普遍的一种,是由0~9这十个字母组成。数字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思想状况,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层面,包括哲学思想、宗教理念、思维模式、风俗民情等等。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数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被赋予了各种特殊的含义。

中国传统观念里,“6”、“9”和“10”都是吉利的数字,“六六大顺”、“九霄云外”、“十全十美”这些成语都表达了人们对这些数字的热爱,用这些数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西方崇尚数字“7”,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世间万物,西方宗教常用“7”来规范道德行为或归纳宗教仪式等。有些西方民族把“4”看成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

在中国,“4”和“7”被看成是不吉祥的数字,“4”的谐音是“死”,如“14”的谐音是“要死”等,“7”在中国文化中也是被人们忌讳使用的数字,原因在于与祭奠死者的传统习俗有关,很多带“七”的成语也大都带有贬义,如: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上八下等,由此可见“7”是不受中国人欢迎的。西方国家,人们忌讳使用“13”,“13” 象征着不吉利和倒霉。楼层隐去13的编号,医院没有13号病房,交通工具没有13排,旅馆没有13号房间,等等。

中西数字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东西方所崇拜和忌讳的数字的不同,正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数字崇拜心理和文化观念导致的。

3.要考虑语境。语境指的是言语环境,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23年由英国人类学语境B.Malinowski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也可以称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是指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和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是指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Ogden&Richards《意义的意义》1923)

语境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许多英语词汇都有不止一个词性和词义,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语境的限制,就会有多种翻译的结果,甚至会把意思完全理解错误,产生歧义,令人难以把握。

例如: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句子“She cant bear children”,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表达为She cant give birth to children(她不会生孩子),也可以表达为She cant tolerate children.(她不能容忍孩子)。要想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听的人就要根据说话时的语境,找寻关联的话语,推理判断出说话的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再比如翻译“怎么啦?”这句话的时候,会有几种不同的翻译方式:如果是强调毛病,就要译成:Whats wrong with it? 假如强调关注问题,就得翻译成:Whats the matter? 如果着重强调关心对方,则译为Whats up with you?

我们再看一个事例:This is a story of Jackson.这句话可以有两种含义,“This is a story about Jackson.(这是一个关于杰克逊的故事)” 也可以解释为:“This is a story told by Jackson.(这是杰克逊所讲的故事) ”因此我们需要把语境看成是翻译的出发点,根据适当的言语环境给出合理、恰当的翻译结果。

4.要学会措辞。措辞,也可以称为“措词”,是指在翻译的时候,要经过深思熟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精心选用适当的词语、句子,有效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且要让受众容易理解并且接受的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翻译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措辞,因为我们知道翻译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理解和表达,表达的前提是要理解原来的要表达的意思,只有理解的正确、透彻,语言才能表达的恰如其分。而在翻译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即便是根据语境已经知道每个词的词义和词性,但是不管用哪个词义翻译出来之后都令人难以满意,因为单个词语或者短语的表面意思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在具体语境里的隐含意思却不好把握,所以想表达出原作的韵味,就要考虑双重含义,学会恰当的措辞。正如著名的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认为的:“东方人与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的分歧,我们东方人重综合、归纳、暗示和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本周。”(傅雷 《翻译经验点滴》 1957)

无论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要注意措辞,

例如:看下面这几句话,把这些句子翻译成英文。

(1)她心地好。

(2)他做的饭菜真好吃!

(3)穿好外套后再出去。

这三句话都带有“好”,但是它们的词性却并不相同,翻译的时候也不能简单的考虑仅仅用good或者well,而是要根据语境,运用恰当的翻译方式,注意合理的措辞,分别翻译成:

(1)She is good-natured.

(2)The food he make is very delicious!

(3)Put on your coat before you go out.

再比如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这一句:Seeing is believing.如果这一句直接翻译,是译成“看见就是相信的。”显然这句话翻译的让人听起来觉得很别扭,用词很不确切,措辞不合理,不能直接翻译,而要意译成“百闻不如一见。”这样一来,翻译的效果才能表达出语言本身要表达的含义,语言的确是很神奇,有技巧的语言确实能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为了效果好,一定要措辞合理。

五、结语

高职英语的专业性很强,翻译时一定要根据专业内容谨慎的处理,否则很容易造成失误,而且东西方由于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宗教影响,所以,必然存在文化差异,并且使得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地区、宗教、事物认识、颜色和数字的差异性,翻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语境,学会合理措辞。

参考文献:

[1]Malinowski.B.The Problems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 in Supplement to Ogden C.K.and Richard I.A.[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3:153-155.

[2]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50-52.

[3]甘阳.从符号学角度谈广告语的翻译[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

[5]梅忠波.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转换与文化信息传递[J].江西教育科研.2006.(6).

[6]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4.

[7]肖淑云.外语文化教学中要重视母语文化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7.(5).

[8]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90.

[9]Nida.E.A.On Translation[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文化差异高职英语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的效度与信度
关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