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语言教学流派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2015-05-30杜钦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实践和推进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本文以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推进为出发点,分析了20世纪以来语言教学各个流派的特点及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开放思维,广泛借鉴和采纳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二语习得

“教育素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学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教育。简而言之,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发展。本文通过对20世纪以来外语教学各个流派的分析,剖析其教学方法的特点,探讨它们在素质教育中的可行性。

一、口语法(情景法)

“口语法”是20世纪30~60年代英国一些教育专家所倡导的教学法,后又改称为“情景法”。情景法是我国外语教育界比较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要点主要表现为:言语被认定为语言的基础,而句型则是言语能力的中心;言语背景和情景设置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发音和语法要力求精确无误;通过练习句子将言语结构教授给学生;根据句型的需要安排词汇;强调重复练习对于二语习得的重要性。

我国二语课堂教学多数采用的是口语法,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总体来说,越是发达开放的地区对口语法的依赖程度越高。不仅因为二语听说的应用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更因为发达地区有着相对优秀的教师资源。由于西方语言的拼写与发音密切相关,在二语教学中,教师的语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潜作用。只有教师发音标准,才能确保学生发音精确,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单词的记忆能力。在经济欠发达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二语课堂上,对发音和情景设置普遍不够重视。而这些地区往往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对于考试分数的追求导致学生乃至教师本人都认为对语音精准度的追求是“浪费时间”。相对于书面的练习,言语练习处于次要的地位,因而言语背景和情景设置也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种教学误区偏离的不仅仅是口语法,更是整个教学理论引导下的素质教育。

二、听说法

“听说法”顾名思义,主张“听说领先”。其授课过程如下:第一步,学生听对话,然后个人或一起重复对话内容;同时教师会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及流利程度,并及时纠正语音或语法错误。学生要记住对话内容,在此过程中不参考书本。第二步,学生把对话表演出来,根据兴趣和场景变换词汇。第三步,教师拣选句型或语法要点,进行必要的解析,但解析不占用过多的授课时间。第四步,学生参考书本,做词汇和句型的练习,并逐渐加强句型的变化难度,直到学生可以根据指导问题写出短文。第五步,在语言实验室做进一步的练习。

通过观察,听说法主要适用于口语课堂的教学。由于口语课堂所涉及的词汇多为学生已掌握的词汇,因此“听说领先”便是可行的。而在一般的读写课堂里,由于授课内容涉及较多的新生词汇和语法结构,“听说领先”的可行性则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步在语言实验室的练习,这是对二语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进行的全面巩固,看似次要,实则对素质教育的推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地中小学开始建立语言实验室。但是设备的使用率并不是很高。按照听说法的要求,每单元的练习巩固都要配合语言实验室的使用。实则学生们也许一个月,甚至一学期才使用一次。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基数大,实验室资源相对紧缺;另一方面也由于中考乃至高考对听说能力的忽略,使得教师相对忽略了听说的练习,语言实验室的使用率也因此偏低。

三、交际法

“交际法”的理论是多元化的,至今未能有对其内涵等的标准界定。教育专家们把交际法模糊地定义为“一种以交流为手段的学习方法”;在理论支撑上,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功能意念论,重视语境,强调在语境中教授语言的形式和功能;认知论,认为语言行为是受规则制约的;语言习得说,认为语言是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的;人文主义论,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但是学习者个体的文化、心理、地区等方面差异显著,学习效果也大相径庭。

由于交际法重视语言的最基本的交流功能,并且强调语言习得的自然环境,因此语境显得至关重要。在二语学习中自然语境并不易得,因此许多情况下需要教师人为地创造语境,如:教授医学专业的学生临床英语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封闭式训练;授课时间设置临床案例场景,要求学生用英语交流讨论;课下时间需要由助课人员全程监督,保证英语作为唯一交流语言等。交际法对于短时间内提高某专业领域的二语效果显著,可用来弥补应试教育的恶果,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哑巴英语”问题,主要适用于有一定二语基础的学习者,但就效果而言,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差异。

四、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主张通过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先发口令,并用动作表达口令的意思;学生理解后,跟着做动作,再把口令说出来。学生直到初步学会全部口令,才进行书面练习。

全身反应法最知名的践行者和倡导者莫过于疯狂英语的创始者李阳。20世纪90年代,疯狂英语的学习方法风靡英语学习界,其要旨就是把口令配合动作喊出来,无需担心动作的夸张,也无需顾虑语音的好坏。而疯狂英语最大的功劳如李阳所言:I like losing face,在于鼓励羞涩的二语学习者张口说话,走出“哑巴英语”的困境。

全身反应法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学方法,它的局限性在于主要适用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相对于应试教育,全身反应法是素质教育在二语教学上一种夸张的表现,主要适用于二语初学者。对待成人二语教育,学习者和教授者都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即不能忽略书面英语的重要性。忽略了这一点,同样也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这就是为什么全身反应法要配合其他教学方法使用的主要原因。

五、沉默法

沉默法是中国二语教学课堂上最少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沉默法又具有其独特之处: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保持沉默,而鼓励学习者尽量多地参与到语言活动中去;告知,则会忘记;教授,则会记住;参与,则会运用;教师的沉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只有教师保持沉默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学习者需要自我监测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虽然教师引导大量的课堂活动,但教师的示范行为是不重要的。

通过教学观摩发现,受聘于中国学校的外籍教师乐于使用沉默法。一方面由于口语课堂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方便教师对于学生活动的监测;另一方面也与国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有关。而中国学生从语言学习的最初已经习惯了教师的引导,语言活动的参与也多以模仿为主。这就使得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关键。这种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语言活动形式并不是与素质教育相冲突的,但确实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所幸发散思维在二语学习中并非不可或缺。

六、社团语言学习法

在社团语言学习法的课堂里,学生坐成一圈,教师游走于圈外,学生说出的句子由教师翻译成目的语言。学生就学习这些译成目的语言的句子,不使用教材。教学计划也是隐性的。社团语言学习法包含着许多人文主义思想:语言体现的是人的交往;语言的教学是一个社会过程;语言教学的过程与人的交往过程一样,是双向互动的,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教学中存在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知者之间两个交往层次。

社团学习法最大胆的主张在于不使用教材,如:给五个七年级小学生一个故事的开头“有天在上学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老太太”,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做故事接龙。学生的接龙大致如下“她给了我一个苹果→她要我吃下并许个愿→我吃了苹果许愿我会游泳→忽然发现我变成了一条美人鱼→我醒来发现这是一个梦”。故事中的许多动词,如“give”“meet”“eat”“wake”,都有着不规则的过去式。因此教学者顺理把此节课的教学内容设定为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学习,并配合故事梗概的重复,使学习效果显著。

总体来说,社团语言学习法强调整体教育观,重视语言的交流功能,无疑是是素质教育“全人”教育观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但由于主张不使用教材,教师的教学功能有些类似于口译中的交传;而与口译不同的是教师事先无法知道学生的句子大致属于哪个领域,所以无法对课程教学进行提前准备。显然,此种教学方法适合教授九年级以下的学生,或者适用于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教授课,因为外教的二语词汇量要远远高于汉语词汇量。因此,使用此教学方法的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保证随时能够将学习者的句子翻译成目标语言。

七、自然法

用学习母语的方法学好第二语言是二语教师一直在追求的梦想,这种学习外语的方法被称为自然法。自然法产生于美国,它的研究与运用主要在国内,教学对象是国外移民。也就是说,作为“二语”的英语是在英语环境中的“习得”。由此可见,自然法的使用是与二语习得的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的二语课堂上,最容易创造的“人为自然环境”莫过于教师的全英授课。素质教育支持二语教师全英授课,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在努力践行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二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会折中地使用双语授课。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在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对于全英授课是逐渐接受的。随着学生词汇量以及听说能力的提高,到第四个学期,绝大多数学生已完全适应全英教学。而全英教学又反过来刺激了学生听说能力与词汇量的提高。可见,用学习母语的方法学好二语并不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关键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共同努力。

八、暗示法

暗示法是影响最广也是分歧最大的教学方法。它将心理学的暗示理论应用于教学,充满神秘色彩。暗示法坚持教师在教学中需表现出绝对的自信,并认为学习者最大的心理障碍是缺乏信心。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以减轻压力。如:学生坐在舒服的靠椅上;柔和的灯光配以轻音乐;教师的朗诵要伴以音乐并抑扬顿挫,学生则闭目静听;师生关系如同父母子女;教学活动要游戏化……等等。在所有的教学法中,暗示法是最人性化,最“以生为本”的,因而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也最为苛刻。所以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总结,暗示法也许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教学,或者教学试验中。暗示法在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可以对教学方法与理论的研究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义务教育中,甚至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也并不多。

九、结语

通过对以上八种教学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二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其独特的社会背景的产物,也都对其当时的外语教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因此,用历时的方式来看,不存在优劣的区别。在践行素质教育的征途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不必拘泥于某种或某几个方法,只要在教学标准框架之内,但凡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教学积极因素及方法,都可以广泛借鉴和使用。

参考文献:

[1]Richards,Jack C.& Rodgers,Theodore.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杜钦(1986—),女,硕士,助教,主要研究美国后现代文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