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人高校中跨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5-05-30叶晗修
叶晗修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已不可避免地成为英语语言教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在语言知识之外,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高低和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将直接决定对外交际的成功与否。因此,本文试图从跨文化意识的基本概念谈起,分析了现阶段成人高校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和部分缺憾,从课堂内外的角度对成人学生的交际意识和文化敏感度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策略,为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关键词:成人高校 跨文化敏感性 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An Analysis on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in Adult College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enhance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e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CC) has inevitably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verseas and domestic contexts , and therefore been taken as an ultimate research object in ELT. As a matter of fa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S) will directly determine the various degrees of success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start from the basic concepts of cross cultural awareness,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ies in developing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adult college students, offering a series of solutions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 with the aim to better realize more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ocal Adult Colleg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S); 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319
一、跨文化意识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跨文化意识,即是人们对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所表现出来的敏感程度,以及在应用外国语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按照目标语所属国的文化来科学恰当地转变与调节自身的语言习惯、语言语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一般地,人们在关注与留意跨文化意识实质含义的同时,也还会着重研究跨文化意识的主要构造部分,即是当代人广泛提及的事物维度。然而每位专家学者对跨文化意识维度的定义以及研究结论都不太一致,为此他们所给出的维度划分结果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G. Hanvey研究出“四层次”跨文化意识维度:第一层次的跨文化意识维度主要是关注文化表层的性质特点,这也是广大群众最容易、直接能够感受到的文化特征;第二层次的跨文化意识维度则能够察觉或者研究到部分与自己本地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的文化特点,而且往往这时候就是最为容易产生文化矛盾问题的重要时期;第三层次的跨文化意识维度则是指人们能够从知识理论或者理性认识层面上进一步地学习和自身本国文化相差较大的异国文化;第四层次的跨文化意识维度则是这四个层次维度当中最难实现的一个最终目标,其需要人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别人的生理与心理上理解他人语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意义。
一般而言,成人高等学校落实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工作应当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深入地了解与掌握本国与异国的科学技术、地理地形、文化历史、体育习惯、艺术特点、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概念性的文化内容;其次,深入地了解与掌握本国与异国民族行为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内在意义、观念、习俗、信仰等思想文化特征;再者,科学有效地学习与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与伟大精神,借鉴异国民族文化的各项精华,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将地球村的各民族文化行之有效地融合起来;最后,借助对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比较、整理、融合等模式来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逐步树立起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不断塑造自身人格。
二、成人高校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和不足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重视语言、忽略文化”的教学形式始终是我国传统型教学模式当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之一,然而伴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当代成人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当高度关注与重视语言文化的教育与培养工作,特别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受到了更多国际上的关注。和异国的交际不应只局限于商贸或者政治交流范畴内,因此当代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也不应当只限制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上,语言所具备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其在多样化、丰富化的外部社会中不断显示自身的真正价值。以英语课程为例,国内绝大多数的英语教学过程都存在着“哑巴英语”、“高分低能”等现象,学生仅仅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来学习与掌握英语,但事实上其却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到英语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所以这也是我国学生难以在英语课程上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原因。下面就以英语课程教学项目为例,阐述现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足。
第一,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当中的含义。众所周知,作为语言的重要构成部分,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与作用着文化,换言之其与文化存在着莫大紧密的关系,而且文化所存在的一定差异性就可能会造成同一词汇具备两种以上的不同解释与意义,甚至其所相对应的词汇也会出现不尽相同的现象。所以要全面地理解词汇意义、掌握文化价值,就要求学习者在根本上学习、研究、熟悉、掌握每一词汇所代表的真实含义,否则会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一些不必要的语言误会,更严重时会导致国际上的交流联系、商贸来往宣告失败。例如人们会习惯用“My body is not good”来形容自己的身体素质较弱,虽然在汉语当中身体不仅有身体结构的意思,而且还有身体素质的意思,可是在英文当中body的意思是泛指人体结构,为此如果在英语交流中用body来形容身体素质就存在一定的不妥性,其正确的英语阐述方式应当是“I am not healthy”。
第二,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识导致词汇累赘等问题。例如人们常常会用“I am reading books”来阐述自己正在读书这一行为,但是在英语国家其正确的表示形式则为“I am reading”,这是因为英语词汇当中绝大多数的不及物动词自身就拥有了某些宾语的实质含义,为此在实际应用中就不需要再另增宾语,比如read、dance等动词。
第三,缺乏异域文化与历史知识导致语法理解上的的偏差。由于受到基督教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作用,英语国家对时间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是比较清晰、严谨的,为此他们还会通过语言时态的形式来表达词汇应有的语法形式,然而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对时间这一观念却并没有给出具体化、准确化的定义,甚至仅仅存有模糊形态的时间观念,为此我国学习者应当着重关注与强调英语动词的时态转变问题,并从英语国家的文化角度着手深入学习与熟悉其语言应用的思维与习惯。
第四,本土的文化思维模式影响着语言表达。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所形成的语言句式往往会受到自身固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教育背景的约束,并且每一种语言文化都会有自身固化的组成要素与构成模式,比如汉语句式会着重阐述人,而英语句式则着重突出外部事物或者事件对人所可能形成的影响,为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时常会构造出“中国式英语”。例如人们往往会用“The park has a lot of charming birds”来表示“公园里有许多令人着迷的小鸟”,可是按照英语特点与思维模式,其正确的阐述句式应当是“There are a lot of charming birds in the park”。
三、成人高校培养跨文化意识及文化敏感度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不断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学习与认识力度
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传授者,教师能够在学生学习跨文化层面上起到至关重要的带头作用。部分教师在发挥积极性的引导作用的同时,仍然不自觉地会表现出消极的对文化忽略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实时地更新与反省自身当前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提高文化意识,务必要在根本上尊重与承担着“教师”这一角色与其所需负责的工作任务。除此以外,教师不应当将教学项目局限于课堂上面,其还能够通过课余时间来实时、自觉地与时俱进,深入地了解与熟悉各个国家的文化特点,逐步扩大自身知识面的涉及范围,从而为拓展成人学生的提供充足的知识基础。
(二)全面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学生作为教学的关键主体,其课堂参与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当代教学的实际质量与效果,关系到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参与度,让她们融入课堂,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借助“填鸭式”的模式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效果,远远不如借助灵活性的工具条件来激发起内驱力和自主性来得有效。例如英语课程教学,一般而言教师如果仅仅通过传统式的讲授形式来讲解英语语言句式是很难吸引到广大学生的。学生原本对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就不高,难度更大的英语句式只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诸如美剧剧情演绎、课文通读、任务式学习等让学生熟悉与理解当前教学内容的词汇形式,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引导学生了解与探索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从原来被动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未知的文化领域。
(三)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面对各年龄阶层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跨文化背后的意义,比如互动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情境模拟式教学模式等。事实上,教师应用上述一系列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项目中,从而让其能够和教师共同寻找语言文化的实质意义,逐渐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比如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如下问题:Why are the youth addicted to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谈论的形式分析具体原因,并且让同学们观察各自小组成员在表达自身意见时所运用的语言特点的差异性与相同性,进而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亚文化的不同思想碰撞,并有效地引导他们深入地学习与掌握其它国家文化,逐步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习惯、人文精神,又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信心。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Winston Brembeck,1977)说的“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可见,离开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文化意识是当代学生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实际的语言文化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培养文化意识的学习平台,为学生积极融入异国文化并实现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欣. 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 外语界. 2012(05)
[2] 周海燕,王黎明. 全球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启示——以美国与澳大利亚为例[J]. 外国教育研究. 2012(09)
[3] Hanvey, R.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 E. C. Smith. Ed. Towards Internationalism: Readings i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79:46-56
[4] 屈晓丽.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5] 桂诗春. 面向交际的外语教学[J]. 现代外语. 2012(02)
[6] 张红玲.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 外语界. 2012(02)
[7] 刘宇红. 对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J]. 前沿.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