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昌江河道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文化应用研究
2015-05-30张群
张群
摘要:河流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滨河景观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对象,它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传承与弘扬着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关键词:景德镇;昌江;地域性文化;滨河景观
一、地域性文化的阐述
(一)地域性文化概念
地域性是“一个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人文传统、社会经济等要素的总称”地域性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文化与环境相融合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独特性,是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等文明表现形式。
(二)地域性在滨河景观中应用的意义
文化是滨河景观的灵魂和内涵,没有文化的场地是不能吸引人类去解读的脚。滨河景观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印记镌刻于城市建成环境、场所之中积淀了对一个连续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景观的营造是在地理环境的表皮形态下塑造的,每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表现出来的地域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小区域的地域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理解地域特征能让我们更好地从实际出发,创作出具有符合环境的景观。不同的地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人群在这一文化环境中对环境也存在不同的认知,因此,只有从当地的文化展开,才能创造属于某一城市的景观形态。
二、景德镇昌江河道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文化应用
(一)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研究对象为景德镇珠山中路历史环境下的滨河空间,北至珠山中路、南抵中渡口,临近曹家码头附近。昌江属鄱阳湖区饶河水系,是景德镇市与外地沟通的唯一水道。在皖赣铁路通车前,它承担着景德镇市物资运输总量的一半以上。总面积约为34公顷,其中滨江部分的面积为4公顷,为重点研究对象。
2.景德镇昌江河道的现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景德镇慢慢失去了过去的特色。昌江建筑景观已经不适合城市发展的需要,被大量拆迁,慢慢消失在历史之中,但沿江建筑形成的独特里弄景观却打下了瓷业城市的烙印。在如今景德镇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对昌江窑址景观的保护也意味着这个城市的每一个成员都惦记它辉煌的过去。文化景观需要重建,更需要保护。在昌江文化景观的嬗变和重构中,景德镇城市建设者也在努力地继承传统,并注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二)景德镇昌江河道地域性特征
1.自然特征。景德镇地处依山傍水的丘陵地带,昌江水系大小河网交错,为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与制作创造了条件。景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矿产资源丰富。昌江河是景德镇城市的动脉,除了东河、南河、西河、小北河及各条支流,呈叶脉状分布,由东西分别流入外,还有五十多条小支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
2.文化特征
(1)陶瓷文化。景德镇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镇之一,制陶业开始于汉世(公元25-220年),在宋景德元年,由于造御瓷得到真宗的赏识,而改用皇帝年号,名为景德镇。一直以来,景德镇以制瓷为业,积蓄了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被世人称为瓷都。千年窑火,生生不息,造就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灿烂,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陶瓷文化包括创作理念、制瓷技艺、陶瓷产品、习俗风隋等,它们凝聚了在陶瓷发展中一切思想行为和物质创造的文明结晶。
(2)船运及窑柴文化。昌江作为景德镇瓷业贸易、生活资料和外界交通的主要通道,在与外界及自身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交通景观,包括码头的船运和窑柴运输景观。昌江有着大量来自湖南、安徽、南昌等地区的有地方特色的沙排子船、麻雀船、乌龟子船、抚船等,支撑着繁忙的昌江运输。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昌江对于景德镇而言,是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从而形成了繁忙的昌江船运和船帮景观。
窑柴运输也构成了昌江独特的文化景观。景德镇这个瓷业生产的都市,窑柴的需求量很大。窑柴运输到景德镇以后,集中在昌江水面上,有时占整个昌江大半个江面,其验收场面热闹非凡,十分壮观。
(3)昌江水域民俗文化。沿昌江而建的民居和坯房体现了景德镇陶瓷业的独特文化,城市格局和建筑模式皆依昌江而建。民居由于受天气的影响,其建筑外观主要以灰色和白色为主,一般分为2层。景德镇是典型的手工业经济城市,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改变与革新。为了贸易的需要和保证生产的方便,景德镇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前店后市”特点。其中,前面作为瓷器买卖的场所,后面具有仓储作用的建筑风格也是为了满足贸易的需要。昌江民居景观中主要是坯房,多以窑砖、废弃的木材搭建而成。这样搭建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通风散热,使得各种窑坯迅速风干,以保障生产的供应。昌江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民俗建筑景观,这些建筑景观和昌江一起,见证了景德镇这一世界瓷都的发展历程。
(三)地域性文化在景德镇昌江景观设计中应用原则
1.体现“文化生活”的设计理念。在景德镇昌江河道景观设计中我们突出体现了“文化生活”的理念,将水、自然绿地、文化以及历史遗迹贯穿在一起,承续其历史文脉,形成了一个以“水、火、土”为主题的文化特征。并且与当代都市风貌结合,体现了景德镇当地的地域文化,创造了以自然为背景的新滨河景观。
2.“以人为本、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持续发展”,从人本出发,充分考虑人的生存需求和活动需求,并贯彻环保原则,努力创造自然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有机融合的人居环境,保留了昌江原有的独特文化特质与历史文脉。通过改造设计,赋予了昌江更开放的功能,实现设计的可持续、人文的可持续和发展的可持续。
3.传承与弘扬地域性文化特色。景德镇不仅是千年古镇,更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设计中通过桥廊、河道、亭台、雕塑小品反映了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点缀在昌江河道的绿荫丛中,宛如一幅时代的画卷。把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等融合于景观环境之中,通过此情此景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将浓厚的历史文化与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打造出昌江滨河景观风光带的独特韵味,使其成为了传统民俗文化体验休闲街区与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四)地域性文化在景德镇昌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1.在文化上的体现
昌江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承载着人们共同的记忆,是城市发展过程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设计中应避免过度的商业化而对原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改变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在昌江景观设计中,我们非常重视再现传统民俗文化,并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景德镇人民。可以说我们已将景德镇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整个设计之中。首先,设计中加入了文化景墙、陶瓷艺术雕塑等代表景德镇当地陶瓷文化特征的元素。此外,陶瓷体验馆的设计,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特色,让当地人不断的传承这样的陶瓷文化产业,让外来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陶瓷制作的过程,享受这一过程,更多的了解景德镇这一千年瓷都的不同非凡。其次在昌江中渡口处设计了船只造型的桥梁及船只造型的管理中心如图(1),船运文化和窑材文化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通过窑材和船只的搭配,使人脑海浮现出历史上壮观的窑材运输景观。为了体现“水、火、土”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景观雕塑、主题雕塑中都结合了这三者的特点,实现了很好的融合性。最后,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考虑到周围的居民和游客,我们在设计中加入了亲水平台、钓鱼台、观景台等,让当地的居民能够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丽环境。
2.在自然特征上的体现
(1)建立多级亲水平台。建立多级观水与亲水平台很好地满足了人们休闲生活中亲水的要求,增强了人们与昌江的互动性,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景观环境中。为打造宜人的滨水空间,我们还设置了长约30米左右的木栈道并延伸出去,使人们行走在栈道上仿佛在水中观景,投身于自然的怀抱中,与对面的昌南阁相呼应。在平台处种植可亲水乔木,形成阴凉环境的步行绿色通道,实现了江岸的整体绿化效果。这里也可种植株高2米左右的挺水植物,如菖蒲、芦苇等。木栈道与挺水植物的设计不仅可以打造亲水的空间,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常水位与枯水位时期岸线的美观度,起到软化硬度较高的防洪堤的目的。
(2)打造开敞式开放空间。在沿堤上河道一侧设计通畅的步行空间,串联起各个活动场地,并通过休息空间的设置降低通长空间带来的单调感。此外,考虑到功能动静分区,布置多样的休闲活动空间,包括文化主题广场,树阵休闲广场等场地,以及丰富的林下休憩空间。在堤顶植物种植上力求在统一中各有变化,实现四季皆有景观且各有侧重的良好效果。设计中考虑到景德镇的水土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我们还设置了眺望台、亲水平台等设施,让人们可以更好地置身于自然的怀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