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反排苗族木鼓舞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传承
2015-05-30叶晓雨
叶晓雨
摘要:反排苗族木鼓舞是一种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节。其历史渊源久远,历史丰富,是由反排苗寨历代每7年一届传承下来的,现已有45辈人,超过将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从此,木鼓便成为苗族人民的一个精神支柱,联系人们心灵的纽带。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不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反排木鼓舞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处于设危状态。所以,应该极力保护其文化的原始风格性,以及传承其未来文化底蕴和艺术本身的价值。
关键词:保护:发展:以舞传情:传承:粗犷豪迈
对丁苗族人民来说,木鼓舞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更是整个苗族赞扬的载体。但南丁受历史的影响,有些村寨基本已经失传,现在仅存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现在影响较为广泛的是反排木鼓舞。在为数不多的各村寨当中,仍保持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牛态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命脉。因此,我们在保护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底蕴和精神家同。它一旦消失或灭亡,就不可能可以再进行恢复或再牛。建立其保护意识,发展其内涵,传承其文化。
l 反排木鼓舞所面临的危机
1.1 作为祭祀性舞蹈的影响
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的舞蹈,与祭鼓节相牛相伴。尽管这样,它曾近被视为“四旧”而禁止表演,另外许多老艺人已作古,现在掌握完整的鼓点和跳法的人数有限,原牛态的鼓点及跳法技艺已处边缘化。越来越少的人可以了解反排木鼓舞的深层宗教文化及、精神境界。
1.2 外来文化的影响
由丁现代交通、通讯、媒体的发展和影视宣传的普及,苗寨青年都因各种原因常年在外,也就只有长期居住在苗寨的老一辈保留着原始习俗文化。全部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苗族青年的身上,但并不能保证他们都对其文化有充分的探究兴趣。原有的民族文化开始丧失和异化,在主观上逐渐失去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卑意识,因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从心理和行为上处丁被动状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濒临灭绝。
1.3 经济压力的影响
过去作为稻耕生产自给自足的族人,进入现代社会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迫使许多苗寨青年为了牛存而外出务工,带着以反排木鼓舞到全国各地演出,为追求舞台艺术效果,增加经济收入,把具有原始苗族特色的反排木鼓舞改造得面日全非,使那些充满民族气息的木鼓舞文化都加以改动、简化。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大众会都把这些舞蹈归结于再普通不过的娱乐性舞蹈。
2 保护其艺术内涵
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在反排村世代相袭。反排木鼓舞以鼓导舞,鼓点就是舞之音乐,鼓于就是舞蹈之核心,舞随鼓点变化。在舞蹈的时候,头,于、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乌、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犷豪迈、灵巧活泼。
2.1 融合血缘,凝聚氏族精神
从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和《祭鼓词》中可知,木鼓对丁苗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器,而是“祖灵栖身之所”、一个血缘家庭的纽带与象征。因此,苗族人民借祭来强化血缘、家族观念,维护氏族团结、凝聚氏族精神,增强氏族的力量。
2.2 承载历史,熏陶后代
反排木鼓舞主要有五个章节,每一段都表现不同的情感,分别是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徙来时昼夜兼程,披荆斩棘,打猎御敌,开垦田土,共同祭祖先的情景。木鼓舞在展现苗族历史牛活的同时,熏陶后人记住祖先苦难的经历,激发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2.3 以舞传情,传扬民族文化
解放以前,反排木鼓舞只在苗族重大节庆、祭祀活动时跳。它的独特艺术魅力,不仅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而且还受到许多国家邀请出访演出。以舞传情、以舞会友,它变成了人们进行社交的基本“于段”。造就了全民皆舞的社会文化环境。木鼓舞走出乡村,走进城市,其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3 发展其价值
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到来,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反排木鼓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音乐的创作上,有其系统和规律性。在动作编导上,把各种动物活动的姿态和人类牛产、生活以及祭鼓的姿势融为一体,牛动形象,舞蹈动作快慢相间、轻重缓急、弱强得当。舞蹈由木鼓伴奏,鼓于采用不同的演奏于法,敲击木鼓形成典雅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牛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反映出苗家儿女不畏艰险,创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剽悍的性格,体现了苗族鲜明的文化特色。
4 传承反排木鼓舞的传统与现代
4.1 传统的传承
反排木鼓舞的传统传承是通过民族风俗传承的祭祀式传承。反排木鼓舞非祭祖灵不跳,闲时明令禁止,这就限制了它的传承范围。传统木鼓舞的庄严化,神秘化和高难度的技巧,使它在祭祖时必不可少。因此,在祭鼓节仪式才能见到木鼓舞,人们通过眼见耳听,用心领悟并模仿、学习和继承木鼓舞,成为其文化传承的最主要方式。
4.2 现代的传承途径
由于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大量外流,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反排木鼓舞在反排村遭遇传承的瓶颈,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寻找现代传承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主要用不同种类的途径去实现传承,让每个人都可以了解到这种凝聚力极强的民族文化。
(1)表演传承。反排木鼓舞在今天能走出大山受到大众的喜欢,与其本身的艺术文化魅力是分不开的。在多次的民间舞蹈演出之中,都取得不错的评价及影响。甚至还得到了出国演出的机会。反排木鼓舞的舞台化,表演化是其现代传承的一个大趋势。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反排木鼓舞以电视、网络和光盘的形式展示其舞蹈。
(2)旅游业传承。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前景可观,业内人上称:反排木鼓舞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并没有走向消亡,而是焕发出新的牛命力,真正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双赢”。以旅游业带动反排木鼓舞的发展,以反排木鼓舞的活力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3)群众活动传承。反排木鼓舞活动场地没有严格要求,时间不限制,活动对象有男、女、老、幼,器材简单木鼓,随着木鼓舞章节、鼓点的节律一起舞蹈。这种运动强度和运动适中,并且以根据白身情况而调控,又极具趣味性。不仅可以得到良好的健身,而且使其成为男女老少乐丁从事的活动方式,从而起到“娱人并自娱”的效果。
5 结语
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其研究发现其传承所面临的危机重重。不管是从祭祀方面、外来文化方面还是经济压力方面都体现了其逐渐灭亡的事实。总而言之,苗族木鼓舞是一种原牛态文化的展现,对它的过去、目前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都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思考。对原牛态反排木鼓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持之以恒、永无止境的漫长过程,关键是我们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渠道、途径去努力的探索、使其达到一个最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