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听力水平之我见
2015-05-30施议祯
施议祯
【摘 要】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
【关键词】义务教育 英语教学 听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207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首当其冲。它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口头交际活动中作用最大。但是,由于多数中学的英语教学还放在语法教学上,加上升学率的压力,因而造成学英语重笔头轻口头,忽视听说训练。这种现象在一般中学和农村中学更为常见。因此,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实践证明,受过专门训练与未受过专门训练的学生之间的听力有着极大的差距。下面就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一、影响听力水平的因素
听的能力一定要通过听的练习来培养。听力水平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找出障碍并加以克服,就显得颇为重要。
1.语音的辨别能力低。
要听懂一般语言材料,尽可能多地听懂其中的单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部分学生对英语标准发音掌握不好,或者他们自身的英语发音与标准发音差距甚大。在听的过程中,往往分辨不出听到的是哪个词或者分不清词与词的界限。有时即使听到了已经学过的词,也会误听为其它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在理解上步入歧途。
2.不懂得变音。
英语句子的单词,不是一个个孤立地发出音,而是会因邻接单词的相互影响,使得一些单词发生了音的变化,给我们的听力带来障碍。造成发音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连读、弱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元音的省略等。
3.搞不清英美音的区别。
在听力中,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在发音上的较大不同会使学生无法较好地进行分辨。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都是英式英语。因此,对美式英语发音的不熟悉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听力。就因为如此,一些极普通的常用词在学生听起来就成了陌生的词,结果影响了对全篇听力材料的理解。
4.词汇量不够。
我们知道,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语言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单位。没有足够的词汇就好比无源之水,一切技能训练,学习方法都将成为空谈。
5.主要内容抓不住。
在听的过程中,要每个词都听懂,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只要听懂中心内容,就能理解领会全文。但部分学生不善于在听时抓主要内容。他们只根据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地进行理解,不能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理解,快速找到与上下文的联系,结果对整段内容产生片面的理解,得出错误的结论。
6.正确习惯没养成。
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听的习惯。他们往往先将听懂的东西译成汉语,用汉语进行思维理解,缺乏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不能做到边听边理解边记忆,不懂得要将听懂了并且理解了的信息迅速联系起来形成连惯的记忆,最后将全文的要点通过一定的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克服障碍,提高听力水平
古人论教育谓:“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意思是说,与其将现成的鱼送给他人,不如将打鱼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他人。以古人这个观点去说明听力课的教学目的是最恰当不过了的。但是,要将“渔”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确确实实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1.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环境常常是非真实的环境,在培养交际意义上的听力时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安排听的内容和要求。
(1)首先,要强化语音,使学生分清字母、音标。
要强化语音的基本训练,掌握辨别单词中的长短音、辅音、辅音连缀,辨认语流中的重读、强读、连读和语调。要让学生多接触辨别语音、语调的听力练习,消除语音上的障碍。
(2)要精泛并听。
精听与泛听是听力训练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方法。精听是让学生反复听一些听力材料,直到完全听懂为止。方法可以采取听力材料中的每个句子,然后检查纠正。或听后复述材料内容,回答相关问题等,以便了解学生对所听到的材料的掌握程度。泛听训练主要培养抓主题大意的本领,听不同的口音与语调,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明快的语流,丰富知识。教师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泛听是精听的基础,精听是泛听的深化,应用泛听来带动精听。
(3)注意及时测试。
在每次听力课中,教师对学生作一次小测试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测试是听力课的一个特殊的授课环节。这个环节有两个积极的作用:其一,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其二,教师可以通过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收听情况,以便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测试结果最能反映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这样的问题更具有共性、普遍性。测试题宜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或回答问题形式,因为这两种形式检查起来方便、省时,往往测试一结束,答案便知分晓。
可以说,学生的听力训练过程是从老师多讲学生少练到老师少讲学生多练的过程。学生从听三、四遍逐渐减少到听一、二遍;放音从一句一停到一段一停甚至一篇一停。例如,听对话或短文,听第一遍时,只要抓住大意;听第二遍时,要求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听第三遍时,才要求抓住细节;在做完答案后,再让学生听第四遍,以检查答案以及复习巩固所听的内容。注意要做一题清一题,不能几道题混在一起校对,这样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逐渐适应听力课教学,最终把他们引进听力理解的大门。
2.引导学生掌握听音的重要技巧。
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听音的技能技巧,让学生明白听什么?怎样听?如果教师不向学生传授这些技巧,只是一味地放录音让学生听,几遍后对对答案了事,学生的进步则会十分缓慢。教师若能把听音的一些技巧向学生仔细讲解、示范,并通过反复练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能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使放音与收听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阶段性的小测结合起来,在纠正错误时指出所犯错误的原因,那听力训练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1)抓住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这是听力训练中的一种重要技能。在听力训练起始阶段,可以边听边做一些笔录,记录下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时间、年代、数字等信息,以便在答题时可以有所参考。在听力过程中,不要期望什么都听懂,这是不必要的。要克服力求听懂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而平均分配注意力的错误心理。听文字材料的目的是了解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掌握了中心便能理解全文。要注意抓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句子,想方设法捕捉主题和关键语句。要在全面听的基础上,培养和训练在语流中抓住中心,运用所学语言的音、词、句及其它信息,真正理解全文。
(2)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在听音前先浏览练习测试题的供选答案,从中预测听力材料可能的内容和体裁。猜测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大概内容。理解语篇的过程也是不断验证、修正预测的过程。由于预测活动贯穿听力理解的全过程,因此,即使听音活动已结束,听者的大脑仍应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听完全文后,听者还可利用后续的信息补充前面信息中的疑问和漏听的信息。依据上下文,或录音中的语调、语氣及伴随的其它声音进行合乎情理的推理或猜测生词。对于一些含蓄的问题,要利用自己的想象与经验去理解、猜测、推理,并注意英语的背景知识与习惯用法。在必要时用排除法来剔除不可能成立的答案。由于听前的预测一般不会是100%地符合原文。
因此,听者还应根据后续捕捉到的信息对听前预测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修正那些与原文不相符的预测信息,达到更准确地理解全文。
总之,听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几篇听力材料所能解决的事。教师要针对目前的听力现状以严谨的态度认真备好每一节听力课,要注意自身的听说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懂得听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从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