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参与意识
2015-05-30李美云
李美云
【摘 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智慧火花的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联想,激发情智,触发灵感,激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能不能调动和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知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情智 培养意识 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206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功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不能调动和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知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参与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一种情感的冲动。学生这种情感的冲动,往往随着教学中教师的精巧的启发引导产生的。学生受到形象、生动的教学艺术的感染或是美的熏陶,心理一得到愉快和满足,自然会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求知欲望。既然如此,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无疑是重要的。下面就自己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浅尝,在课堂导入方面简单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
1.运用语言渲染。有些课文,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课文情景,可以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激起他們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我就要开讲:“同学们,现在的生活对你们来说是多么幸福美好啊!看,你们穿戴一新,各个红光满面,精神饱满的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才出生八个月就开始了监狱生活,那里有黑暗又潮湿,他光头赤脚,仅凭着一只勉强能捏得住的小铅笔头和一些废纸,在敌人的看押下学习……”听着听着,同学们的脸变得阴沉起来,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悲惨情景。
2.运用直观演示或实验铺垫。从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看,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最能引起他们注意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形象。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借助与成功的直观形象,也就是借助于一些直观的演示或实验,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有些蕴含科学道理的课文,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作为铺垫,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两个钢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我先准备了两个重量完全不等的铁球,开讲现设问:“让这两个铁球同时向下落,哪一个先着地?”学生在对其中道理毫无所知的情况下答案不一,然后,我找几名同学亲手试验一下,最后确认“同时落地”的答案是正确的。试验后我导语:“今天我们做的这个实验,在三百多年前曾引起世界科学界的关注,它是由一位大科学家和一位哲学家索引起的,要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看课文《两个钢铁球同时着地》”。由于学生经历了一场争论和试验,已经取得了感性的认识,在加上教师恰当的导语,学生自然会产生探究的愿望。
3.以课题激趣。有些课文的题目是主要内容的浓缩,可利用解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沙漠里的船》一课,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解题:(1)沙漠是什么样?(2)沙漠里有船吗?(3)这“船”实际指什么?(4)为什么叫它“沙漠里的船”呢?这使人产生悬疑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待把课文学下去,参与意识调动起来了。
4.注重创设情感教学情境。俗话说:“亲其师,乐其道,信其言”。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师生双发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角色。如在组织教学时,上课前先让学生唱唱歌,做一做律动,听听音乐……,这样,课前创设一种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学生没有压力感,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大有益处。如有时孩子们唱《春天在哪里》;有时做做《小星星》的律动;有时听听《让我们荡起双桨》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歌曲。
通过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的作用之重大的。它能够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使他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民主、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较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学生的要求。当然,调动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待于全体同仁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