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5-05-30陈自力席雷平田庆民
陈自力 席雷平 田庆民
摘 要:针对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任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任职培训学员特点和无人机装备教学规律,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对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效果表明,改革措施对于强化学员的岗位意识,培养其装备保障、指挥和管理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任职教育;无人机;装备保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大批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无人机作为一种高新武器装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保障其飞行安全和任务成功率,提升装备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系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的任职教育学员人数已超过直通车专业学员,将逐渐成为无人机部队装备保障岗位人员的主要来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我系结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等活动,对无人机任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无人机任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在院校教学改革中,我系组织相关人员到部队进行了系统调研,深入了解了部队无人机各岗位对保障人才的能力需求,经反复讨论,确立了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任职培训学员“工程师+指挥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明确了任职培训学员的具体培养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紧贴装备
将装备和人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装备发挥出最大的作战效能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岗位、紧贴装备,以部队无人机装备技术保障需求为牵引,优选教学内容,通过对装备原理构造、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测试维修等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强化无人机装备运用和保障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实践
任职教育学员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必须突出岗位针对性,强调教学实践性。教学中应把知识向能力转化作为目标,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丰富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培养学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技指合一
为适应部队信息化发展进程,满足部队对精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应紧扣无人机装备技指高度融合的特点,在教学中突出装备运用和维修保障能力的同步提高,强化装备保障从使用开始的思想,使学员能够适应部队的综合能力需求。
(四)学研结合
无人机装备系统复杂,列装部队时间短,保障经验积累少,应鼓励学员深入钻研装备,围绕无人机装备研、产、训、用、修找问题、提思路、想办法,解决装备使用和技术保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学员未来能够立足部队一线,从不同层次对无人机装备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无人机任职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日常教学的听查课,与教员的交流以及和学员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了我系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经梳理和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技术复杂,学员很难精通整个系统
无人机作为一种高新武器装备,技术构成复杂。在技术层面涉及电子、光学、通信、控制、导航、机械、计算机、空气动力学、材料学、图像处理等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装备。在结构组成方面,无人机系统包括导航与控制系统、飞机系统、发射与回收系统、数据链系统和任务设备等,每个分系统又包含许多子系统,系统构成复杂,且各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性。任职教育培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学,所学专业通常只能涵盖无人机技术领域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其学习兴趣和特长也与其所学专业密切相关,例如机械专业的学员在学习飞机系统、发射与回收系统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学习其他分系统上则相对处于劣势,基础薄弱使得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此外,任职培训学员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0个月,各分系统课程的学时有限,学员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全面、深入地掌握无人机全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内容。
(二)供求矛盾突出,装备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首先,伴随着我军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无人机装备陆续列装部队,部队对无人机保障专业军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我系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的任职培训员额与原来相比增加近1倍,对装备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我系除了任职教育培训学员外,还承担着无人机直通车专业学员和部队短训班学员的培训任务,各个教学班次都会涉及到装备的操作和使用,而调拨给我系的教学装备只有1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装备使用打架的情况。最后,无人机装备作为一个大系统,各个分系统之间联系紧密,相互耦合,某个分系统的教学离不开其他分系统的配合,例如无人机飞机上除了飞机系统的相关设备外,还包括了导航控制系统、数据链系统和任务设备等,不同分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此外,飞机系统上课需要地面控制站发送遥控指令进行配合,而地面控制站上课也需要飞机配合,并且两者之间都需要数据链进行指令传输,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分系统的课程同时使用同一装备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学员与装备之间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学员多与装备少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限制条件较多,学员很难进行实飞训练
无人机实飞训练是全方位检验学员理论、操作、指挥、维修保障等方面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学员的操作技能、飞行经验、应急处置能力、心理品质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提高学员实战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从目前教学情况来说,制约学员实飞训练的因素较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人机实飞训练准备时间较长。不仅需要对装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状态恢复,而且需要协调人员和物资,请领地图、申请空域等,此外进入外场后,还要进行全系统联调、拉距离试验、技术阵地和发射阵地准备等,整个过程复杂又费时,而学员在系统学完所有课程之后,距离毕业的时间已经接近,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实飞训练。二是制约实飞因素较多。首先,无人机飞行需要有专门的场地,而且对场地要求较高,我们学院没有这样的教学场地,每次飞行前都需要与外单位进行场地协调;其次,无人机飞行之前必须要申请空域,申请周期较长,受制约较多,而且空域申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再次,无人机飞行易受天气影响,风力较大或者下雨等天气,无人机无法进行飞行。三是即使无人机进行实飞,由于无人机飞行架次和飞行时间有限,与之相反的是学员人数较多,因此最终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在某个岗位上进行操作训练,大多数学员只能进行观摩。以上这些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无人机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结合专业特长,制订一专多能培养模式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让学员精通整个无人机系统是不现实的。我系结合无人机系统装备特点和学员专业特长,制订了“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于课表开设的所有课程,所有学员都要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用于熟悉无人机全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以达到对无人机各分系统“多能”的目的。为了取得“一专”的效果,我系根据无人机系统的组成特点划分成了四个方向小组,分别为导航与控制系统方向、飞机系统方向、数据链系统方向和任务载荷系统方向,各组由相应的教研室组织教员进行负责,学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小组。各组主要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组织学员进行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让学员参与到教研室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项目带动学员进一步熟悉装备;二是利用车炮场日,组织学员对装备进行维护保养,让他们熟悉装备的保养周期、保养内容和注意事项等,培养学员的维护保养动手能力;三是利用综合演练,将各组学员定位到相应的装备岗位上,进一步熟悉装备的操作指挥流程,提高学员的操作能力、组训能力和指挥能力;四是结合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毕业联考,围绕讲授一次课,组织一次训练,排除一次故障三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在兼顾其他分系统的同时,重点对自己所属分系统方向上的相关内容进行练习,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二)多项措施并举,解决装备使用供需矛盾
针对装备供求矛盾突出,装备使用经常打架,难以满足学员上课需求的情况,我系积极想办法进行解决。首先在排课时,把装备的利用率作为优化目标,既考虑本科直通车班、短训班和任职培训班不同班次对装备的需求,又考虑不同分系统课程对装备的需求,统一衡量装备使用情况,在开课时间、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优化,尽量避免装备使用的重叠问题,最大限度保障各班次对装备的需求;其次,我系积极与上级机关进行沟通,请领相应的装备部、组件,为装备教学提供额外的资源,装备操作使用由串行变为并行,解决了同一教学班次中因装备少而出现的“有人练,有人看,有人闲”的突出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再次,为了使各分系统的课程能在独立使用自己装备的情况下完成(例如飞机系统上课时不再依赖数据链系统和地面控制站等装备),我们开发了与实装近乎一致的教学辅助系统,包括模拟地面控制站、虚拟无人机、模拟数据链系统等。例如开发的模拟地面控制站,其硬件组成、软件界面及操作方法与实装完全一致,通过该设备可以直接和飞机直连,替代实装地面控制站向飞机发送遥控指令,并且可以接收飞机传回的遥测数据和图像信息,使得飞机系统开设的相关课程完全可脱离数据链和地面控制站装备独立进行,消除了装备之间的耦合性,进一步解决了装备使用的供需矛盾。
(三)面向实战教学,全面提升学员实战能力
针对限制条件较多,学员难以进行实飞训练,实战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的情况。我们依靠现有场地、现有装备和科研技术手段,瞄准解决教学训练中的实战化问题,在实战化教学方面,我系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参与石家庄地区五所军事院校联合举行的联教联训战术演练活动,在演练中让学员通过角色互换,分别履行指挥员、工程师和士兵的不同职责,完成了无人机装备技术保障、指挥管理等众多演练科目,通过实装操作、交叉观摩等方式,不仅强化了学员无人机装备指挥保障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得他们对其它武器系统的运用、保障,以及无人机与其他武器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等问题也有了比较直观、深入的认知与感受。二是组织了无人机拉距离试验,拉距离试验是无人机飞行训练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检验无人机能否正常发射的依据。我系将学员作为主体,教员进行指导,利用周末时间到野外场地进行无人机全系统的拉距离试验,通过整个试验,学员熟悉了无人机部队外出执行飞行作战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和具体实施流程,这些工作既包括到达试验场地之前的接收行军命令、行军路线制订、物资器材的准备、车辆状态的检查、行军中车辆编队与联络、紧急情况预案想定等工作,又包括到达试验场地之后的阵地选择、物资卸载、伪装隐蔽、技术阵地准备和相关试验测试内容与步骤等内容。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强化了学员指挥筹划和协同管理能力的培养。三是研制了虚拟无人机,通过以上这些活动,我们在教学上基本实现了无人机发射之前所有科目的实战化训练,但实飞很难实现,为了解决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系集中科研力量综合利用无人机建模技术、高逼真地表信息生成技术和虚拟任务载荷信息获取及处理技术等研制了全数字虚拟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配合使用,实现了基于半实装的无人机实飞模拟操作训练。通过数据的实时交互,学员在地面控制站能够对虚拟无人机进行模拟操作,可完成无人机发射起飞、侦察校射和回收等相关操作内容,对于培养无人机飞控手、任务控制手、领航员等操作人员的实飞操作技能、飞行经验和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启示与思考
我系在2013届无人机保障专业任职培训学员课程教学改革中,对相应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员军政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指挥和管理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为适应新形势下部队对无人机装备保障人才的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无人机保障专业任职培训学员的特点和无人机系统保障的能力需求,遵循任职教育的规律特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改善教学硬件条件,提升教员能力素质,着重解决院校建设发展中两个“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做到长远谋划,全面落实,阶段总结,逐步优化,切实将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指导思想和“精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落到实处,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顶前.加强和改进当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14,(3).
[2]程平,舒重胜.基于岗位牵引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J].继续教育,2014,(3).
[3]袁中,刘志玮.把握任职教育规律,推进教学模式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
[4]田庆民.无人机构造与维护[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5]苏继杰,郑幸,林冬生等.无人机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9,(5).
[6]夏雷.论中级任职教育院校培训模式改革发展的趋势[J].继续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