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15-05-30曹红艳
曹红艳
内容摘要: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成长阶段,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着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对子女的教育缺乏长远考虑、不主动与学校联系、片面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主要有家庭、学校、政府等方面的原因。由此可知,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一起努力。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少农民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近年来,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各行业农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长”,“从雇主或单位得到住房补贴的农民工增加”,“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有所下降”,[1]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选取了“举家外出”的进城务工方式,伴随着这种务工方式,产生了“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
家庭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化的最初环境,为其城市化提供了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前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就曾指出:“要消除农民工子女内心的不安,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发动家庭教育的力量”。
一.相关概念
1.农民工随迁子女
“农民工随迁子女”指的是跟随农民工父母一起进城的子女。具体地说,本文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指的是跟随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父母在城市暂时居住半年或者半年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农民工子女。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所实施的教育和影响”。[2]学者骆风在《成才与家教——北京大学学生家庭教育探索》中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给予指导,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本文中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用语言、行动等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二.当前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着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对子女的教育缺乏长远考虑、不主动与学校联系、片面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它等问题。
第一,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
绝大部分的农民工家庭租住城乡结合部的房屋或者集体房。这些地方环境复杂,设施很不完善。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工随迁子女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无法获取学习课本以外的其它学习资料。
同时,由于农民工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由于工作的变换要改变住处,也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经常被迫接触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农民工随迁子女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多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非打即骂。还有的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经常加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管理、教育孩子。
在孩子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农民工家长对子女也大多是“买好吃的”、“多给零花钱”、“买新衣服”等物质层面的奖励,缺乏其它的更有效的鼓励方法。
第三,对子女的教育缺乏长远考虑。
绝大多数农民工对其子女的教育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在教育投资方面,农民工往往是“理性算计”,缺乏长远的考虑。在其子女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农民工往往感觉无能为力,一般是认为孩子不是学习的料,让他再读几年,混个毕业证,就可以打工补贴一下家用了。缺乏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不主动与老师联系和沟通。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普遍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孩子送入学校之后就等于关进了保险箱,管理、教育孩子都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了,于是并不会主动的与老师联系和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对学校的诸如家长会之类的家校联系活动,也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参加或者很少去参加。
第五,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它方面。
农民工由于自己的工作和收入都不如人意,“他们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但又感到自己力量的渺小与不足,故他们对子女成才倾注着极大的希望。”[3]这造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认为成绩好就是一切,成绩好才有出路,而对子女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不重视。
三.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家庭、学校和政府这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农民工所受的教育相对偏低,这就使得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较低技术层面的工作,收入较低,也就没有力量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使其在管理、教育孩子方面只能依靠传统的教育。此外,为了维持生活,挣到更多的钱,农民工工作的时间往往较长,有时还不得不加班,这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周全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2.学校方面
有些公办学校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上设置种种阻碍条件。而民办学校大多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合格,没有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有些老师不关心农民工随迁子女,甚至戴着有色眼镜对待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老师的不合理做法,往往会影响孩子上学的热情和学习的信心,从而带给家庭教育严重的问题。
3.政府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战略目标,但是,没有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
一些地方政府举办过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讲座,但是,由于不了解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讲座内容就很抽象,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四.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的发展和将来步入社会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家庭、学校、政府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1.家庭方面
(1)父母提高自己的素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说脏话、粗话,杜绝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其次,父母要在工作之余,读书、看报,提升自己。“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最明智选择”。[4]
(2)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环境
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农民工家长在进城后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选择环境安静、设施相对完善、条件较好的住所。要是条件允许,可以在住所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布置,这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内部,父母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培养自家特色的家庭文化,这样的环境能促使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2.学校方面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家庭教育资讯站等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变其对子女受教育的看法。引导家长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重视和培养,鼓励孩子的全面发展。
(2)对家长进行教育技巧的培训
学校对家长进行亲子沟通等方面技巧的培训,让随迁子女的家长在现有的条件下,掌握一些必要的亲子沟通与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实际生活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让家长意识到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和孩子交流,分析问题,找出改正的方法,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3)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情况,根据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配合,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3.政府方面
(1)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2010年3月,我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在大方向上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给予了指导。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大纲》的指导下,尽快细化、出台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法律制度,使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政府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收入和休息时间,尽可能的设立适合农民工的岗位,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让农民工能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3)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投资
政府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投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拨专款用于发展家长学校和举办各种讲座,保证这些家长学校和讲座能顺利进行”。[5]同时,政府还要深入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举办讲座,这样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只有政府、学校和家庭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共同努力,形成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合力,才能有效的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注 释
[1]统计局网站.《统计局发布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9/content_2854930.htm,2015-04-29/2015-06-08.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
[3]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沈年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4):142——144.
[5]杨申宣,刘琼维,王红晓.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云南省蒙自市小学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