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北平红十字会的历史变迁
2015-05-30杨红星
杨红星
北平红十字会,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为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抗战胜利后,中国红十字会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员时期(即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期)。在这一重要转型时期,北平分会抱定“服务社会,博爱人群”之宗旨,试图开创红十字人道事业的壮美华章,但怎奈时局动荡,民力维艰,最终造成复员计划落空,转型蓝图中断。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北平红十字会才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一、组织机构的恢复与调整
北平与红十字运动结缘较早,在北洋政府时期一度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所在地,作为疏导全国的红十字事业。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总会迁往上海与总办事处合二为一,随之中国红十字会开始筹组北平分会。北平分会建立后,在危难与动乱中应时而上,救伤葬亡,扶危济困,书写了不朽的人道华章。七七事变后,随着北平沦陷,北平分会被勒令停止活动,取消名义,原有机构及场所被伪华北临时政府所劫持,改为伪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嗣于1944年10月,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令该会停止活动,复改为伪华北救护委员会,隶属于伪华北医药卫生委员会。
抗战胜利后,北平分会的当务之急即是组织的恢复与调整。1945年12月11日,北平分会召开选举大会,大会邀请北平市社会局局长温崇信,市党部代表马耀立等莅会指导,最终选举王正黼为会长,全绍清、凌其峻为副会长,另选举理监事多人。此举标志着北平分会正式复会,但体制依旧,延续战前。正当此时,1946年2月9日总会颁布了《复员期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分会组织规程》,监事制被取消,之后依照规定,推选王正黼、全绍清、凌其峻等人为候聘理事,并选举王正黼为常务理事兼会长,全绍清、凌其峻为常务理事兼副会长。新成立的理事会集合社会精英,堪称“一时隽选”,且多为该分会事业的长久见证者和亲历者。6月3日,总会为13名理事颁发了聘书。由上可见,北平分会的组织恢复重建工作,顺畅而规范,有条不紊,成为全国各地分会之典范。
为进一步推动组织的健全与完整,1946年7月23日,北平分会第七次常务理事会聘请美国红十字会驻华代表杜乐文为顾问。鉴于分会总干事职位空缺,一时难觅合适人选,于是聘任总会北平区办事处主任舒敏杰为名誉总干事,代为主持工作。总干事一职“承会长之命与常务理事会之决议,掌理日常事务”,至关重要,任务繁重,因此是年7月,分会又聘请前北平青年会总干事吕芝山任名誉副总干事,襄理会务。8月22日,正式委任吕芝山为北平分会总干事,并配齐干事及助理干事。至此,北平分会的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基本健全齐备,人员配置完全符合《复员期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分会组织规程》的“分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二人”、“设理事九人至十三人组织理事会”、“设总干事一人”、“总干事下设干事及助理干事”等规定。
二、征求会员工作
会员与基金历来被视为红十字会的“细胞与营养”,是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红十字事业的生命之源。征求会员关乎会员,也关乎基金,红十字会多在征求会员的同时开展基金募捐工作。抗战胜利后,随着组织机构的复员,北平分会的征求会员工作提上日程。
北平分会的征求会员工作开局之初即注重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并力求获得各界人士的热情支持。1946年8月23日,借总会会长蒋梦麟博士赴平公干之便,由蒋会长及北平分会王正黼会长联名举行茶话会,“招待北平市各界首长,计到北平行辕李主任宗仁,孙长官连仲,熊市长斌等党、政、军警、教育、工商、妇女、新闻各界首长,五十余人”。此次活动巧借蒋梦麟会长之名扩大了影响,别具一格地拉开了征求会员运动的序幕。按照征求方针,9月5日,北平分会成立了征集会员委员会,推举李宗仁担任总队长,孙连仲、胡适等人为副总队长,委员会下设63个分队,分别函聘各界领袖及社会名人为正副队长。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红十字周”期间活动的正式展开。
“红十字周”是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上的宣传周、征募周。这里的“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七天,仅是一个时间段的意思。“红十字周”在抗战时期曾连续举办过四次,1945年中断一次。1946年8月13日总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通过关颂声所提出的“请明定十月一日至十日为中国红十字宣传周案”,由此“红十字周”不仅得以恢复,而且成为更具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定”活动项目。北平分会的征求会员工作伴随着第五届“红十字周”的到来热烈进行。此间全国各地分会活动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而北平分会是其中“最具有规模者”之一。综合其活动要目,“计有特刊、广播、集会、画展、征文、电影、音乐、慰劳、教师联谊、康乐活动、健康检查等,极能引起社会对于红十字会工作(之关注),更增一番认识与兴趣”。
“红十字周”期间,北平分会为征求活动制订了周详的计划,在正式征求之前,分会通过一系列的舆论宣传活动,扩大红十字会的影响,为活动造势和预热。北平市分会征求会员大会在10月5日召开,由此征求会员运动也达到高潮。下午5时开幕典礼正式举行,大会礼堂中间悬挂中山先生像,两壁配以相关图片,会堂所陈列之“服务社会,博爱人群”和“红十字会有帮助人人之义务”、“人人有帮助红十字会之义务”等标语异常醒目。“这里齐集了北平市‘指挥总部的各界首脑,这儿将预卜北平红十字会今后的命运”。开幕典礼上,征求总队长李宗仁先生任主席并致开幕词。北大校长胡适先生也被邀请发言并谈及与红十字会的渊源,他说:“总会前会长王正廷先生是我前任驻美大使,现任总会会长蒋梦麟先生是我前任北大校长,为了这两位朋友的关系,我也不得不担任这次征求副总队长了。这谐趣的说法,使全场越感到轻松。在开幕典礼之后的队长谈话会上,确定10月5日至11月11日为会员征集期间,11月12日至12月底为结束期间。
征求会员的工作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展开,队员们热情高涨,队际之间展开竞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截至11月底共征集会员28703人,其中团体会员950人,名誉会员41人,特别会员1060人,普通会员10631人,青年会员16021人。1947年1月18日下午,北平分会在分会大礼堂举行庆祝大会,到会者有队长、队员共计80余人。会上,李宗仁主任及王正黼会长分别致辞并为各队颁发纪念品,此后开展了茶话、游艺及摄影活动以增进友谊并留作纪念。北平分会1946年的征求会员运动以“红十字周”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红十字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红十字周”的内涵,同时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征求效果。
三、复员中断与走向新生
通过积极而有效的组织建设工作,抗战胜利后的北平分会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促进社会安全”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社会服务方面,复员之初北平分会即被总会选定为红十字服务中心试验区,在很多服务项目方面开风气之先且成效显著。总的说来,北平分会相继成立了华文打字学校、民众识字班、儿童福利站、托儿所、图书阅览室、荣军玩具厂、职业介绍所等10个公益事业并配以相应的服务设施,对协助基层民众增长知识、就业谋生以及救济贫困、营养不良的婴幼儿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复员之初,北平分会向“成为现代化之社会服务团体”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从复员中后期的后续进程来看,却出现了这种发展势头难以为继和不可持续的状况,并由于时局的急剧变化,最终造成转型进程中断。1947年11月,王正黼会长辞职,由全绍清副会长代理会长,主持会内工作。1948年11月,吕芝山总干事辞职,由凌其峻副会长兼任总干事,此外,部分专职人员也陆续离开分会,自谋职业。这时因人事更迭,人心浮动,会员活动基本停顿,复员转型的宏伟抱负也暂且搁置。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民众欢欣鼓舞,北平分会也焕发生机。分会理事们目睹了解放后的万象更新,联想到解放前不堪回首的往事,主动向代理会长全绍清进言,希望能尽早召开理事会,研究如何使北平分会获得新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切都在向新的转变”,有着45年历史的中国红十字会,理所当然也要“脱胎换骨”。分会理事根据北平分会的现状,于11月 19日召开的理事会上,一致同意呈请市人民政府接管红十字会。全绍清因健康原因在此次会上辞去代理会长、副会长及常务理事职务。理事们推凌其峻为代理会长并责成他向市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希望政府接管的意见。
1950年8月2日至3日,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的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揭开了中国红十字会历史的新篇章,是其“转向新生的开始”。之后,红十字会总会具体指导了分会的改组工作,确定“根据全面调查联系,重点整理改组的原则”,并为之提供制度保障、干部基础和支撑条件。1950年10月5日,为了取得改组经验,指导全国各地分会顺利改组,中国红十字会召集原北平分会的理事举行了一次座谈会。会上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对红十字会的指示:“鉴于红十字会的特点及历史状况,采取改组方式而不是接管方式,将旧中国红十字会改组为中国红十字会”。大家一致同意由总会协同进行改组工作,总会首先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吴晗副市长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决定召开协商会议。12月28日,中国红十字会北京市分会协商改组会议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举行。会议经过充分酝酿,通过了《中国红十字会北京市分会组织规则》,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会后向总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报告了改组经过并报送会议通过后的《组织规则》和理事会名单。协商改组会议的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红十字会北京市分会开启新的航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433.
[2]孙静敏.北京市红十字会的65年[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