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雨人生

2015-05-30王国

初中生学习·低 2015年7期
关键词:虹口苦旅龙华

王国

余秋雨,这个名字就已告诉我们,他生在秋雨时节。余秋雨的经历很简单,只要读过他的散文《乡关何处》,就能一目了然。他生在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诸多大师。更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也随处可遇乡邻。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都会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最初灵感的地方。作为余姚人,他感到自豪。

余秋雨12岁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投入到都市。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吞吐着日出日落的自然转换。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他的学业名列前茅。在学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人一起被列入该校的英才榜。在完全有可能考入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时,他偏偏选中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执教。谈起往事,余教授依然天真,说是跟着感觉走,当时只觉得戏剧学院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面纱的简单冲动,竟成了他一生的选择。

说起余秋雨,不得不谈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在成年后至今,他搬了4次家。每一次搬家,都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著作。

早先住在上海虹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65万字的史论著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生命,使他有了第一次心灵的震撼。这部书稿不但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

而后,他从虹口搬到了静安寺,朝北的房间缺少阳光。每每冬夜,他都把双脚裹在草堀里,坚持写作。在这里,他写下了《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这两部书稿标志着他从戏剧理论研究开始向人类文化学研究的转移。

到80年代中期,他第三次搬家至上海西南方向的龙华。由于他的名篇《家住龙华》写得情感备至,龙华已被他的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完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创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显然成了他人生和文化到达新的境界的坐标。

第四次搬家伊始,也是他散文创作搁笔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之后,说不准他又会在哪个领域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他说他听从感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客》课外阅读延伸

猜你喜欢

虹口苦旅龙华
Multifunctional light-field modulation based on hybrid nonlinear metasurfaces
虹口高中举办“弘文励教桃李芬芳”校友讲坛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上海虹口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护理干预中的应用
点燃自己
通过JCI、HIMSS7后,龙华医院有话说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不忘初心 稳中求进
——前进中的虹口烟草糖酒有限公司
读书实践收获(3)
Influence of bending rigidity of submerged vegetation on local flow re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