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人生
2015-05-30王国
王国
余秋雨,这个名字就已告诉我们,他生在秋雨时节。余秋雨的经历很简单,只要读过他的散文《乡关何处》,就能一目了然。他生在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诸多大师。更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也随处可遇乡邻。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都会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最初灵感的地方。作为余姚人,他感到自豪。
余秋雨12岁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投入到都市。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吞吐着日出日落的自然转换。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他的学业名列前茅。在学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人一起被列入该校的英才榜。在完全有可能考入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时,他偏偏选中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执教。谈起往事,余教授依然天真,说是跟着感觉走,当时只觉得戏剧学院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面纱的简单冲动,竟成了他一生的选择。
说起余秋雨,不得不谈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在成年后至今,他搬了4次家。每一次搬家,都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著作。
早先住在上海虹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65万字的史论著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生命,使他有了第一次心灵的震撼。这部书稿不但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
而后,他从虹口搬到了静安寺,朝北的房间缺少阳光。每每冬夜,他都把双脚裹在草堀里,坚持写作。在这里,他写下了《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这两部书稿标志着他从戏剧理论研究开始向人类文化学研究的转移。
到80年代中期,他第三次搬家至上海西南方向的龙华。由于他的名篇《家住龙华》写得情感备至,龙华已被他的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完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创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显然成了他人生和文化到达新的境界的坐标。
第四次搬家伊始,也是他散文创作搁笔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之后,说不准他又会在哪个领域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他说他听从感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客》课外阅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