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背后的故事
2015-05-30杨子
杨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写的正是他的父亲。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妻周氏,是个读书人。朱鸿钧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最后在徐州做到徐州榷运局长(俗称“烟酒公卖局长”)一职,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宝应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跑到徐州大闹。这一闹,就把朱鸿钧的“差事”给闹得“交卸”了。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1945年4 月9日逝世,终年76岁。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朱鸿钧对朱自清从小就既格外珍视,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其学习督教甚严。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 新学始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朱鸿钧毕竟是封建式家长,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维护父亲的绝对权威,在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与朱自清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使朱自清非常不满,于是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这又使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翅膀硬了,就抛弃了自己和这个家庭,激怒之下而不肯原谅朱自清,父子从此失和。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便带妻儿回了扬州老家,但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门,后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对朱自清不予理睬。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几天后便悻悻而返,这不免又加重了他对父亲的怨恨。
1923年,朱自清创作了小说《笑的历程》,文中塑造了一个名叫小招的姑娘,小招未嫁之前,在父母身边自由自在,性格开朗活泼,自从嫁到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里,为人妻,为人母,吃尽辛苦,同时还得忍受公婆无端的刁难。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旧时青年妇女的苦闷,对旧家庭旧道德进行了抨击,小说中的人物有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谦的影子。朱鸿钧看后,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大发雷霆。朱自清脾气也倔强,于是父子俩不再讲话,一过便是两年多。
其实,晚年的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实际一直挂念着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低下为父之头向儿子认错,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时,10月的一天他接到了两年多未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父亲在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悲从中来。毕竟,血浓于水。正如他在《背影》里写的那样:“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于是,他不禁回忆起了8年前与父亲离别时的情景。当时刚办完祖母的丧事,朱自清要回北大,父亲也为了生计而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背影》便是朱自清含泪记载的他与父亲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
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曾在1988年的《人民政协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的文章,读来可以使我们对《背影》一文的来龙去脉更为了解,也更能体会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深情而复杂的情感——
“《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
“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然而,大哥对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的预科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物华心里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正在这时,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只有在这时,自清才真正感受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自清凝视着微微发胖而显龙钟之态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和一群弟妹,心情十分沉重,他轻轻叹了一口气,拉着我的手说:‘我要争取再早一年毕业。”
“文中所记买桔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桔子,就是金桔子、银桔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桔子便不同寻常了。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是这样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与这些相对照的是: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皮大衣。父亲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1920年,也就是浦口之别的第三年,大哥在三年中学完了四年的本科课程,又提前一年从北大哲学系毕业。父亲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一辈子不信神的他,竟跨进了天宁寺的大门,求助于扶乱乩和尚。老和尚早已觉察他的来意,便胡诌了一首诗:‘三径犹荒芜,渊明尚未归,故乡风景好,雁影送斜晖。‘恭喜您老人家,您儿子要和他的好友一起回乡做官了。恰在此时,自清与俞平伯先生双双从北大提前毕业,回家乡教书,但却不是什么做官。”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的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他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课外阅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