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 湖北语文卷的使命
2015-05-30钱金涛
钱金涛
【读关键词 试卷分析】
湖北省自主命题12年,到了收官的时候。从明年起,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将恢复为全国课标卷(新课标卷)。为了顺利地实现由湖北卷向全国课标卷的过渡,本期“特别策划”栏目安排了3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比较湖北卷和全国课标卷,主要是为同学们2016年的备考提供有益的信息。
与湖北卷相比,全国课标卷有着许多不同,有的学科甚至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试题结构、题型分值、能力要求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有些基本的理念是不会变的,比如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回归教材是不变的;比如关注日常,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是不变的;还比如基本题型问题,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请大家细心阅读,并结合相关试卷分析,体会两种试卷的特点,做好考试之前的顺利对接。
高考湖北自主命题历经12年,到了收官时刻。今年的湖北卷,坚守和创新仍然是主旋律,对接和过渡呈现出新的亮点。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对接”成为命题的关键词,也是2015年高考湖北语文卷的使命。
语言运用:对接生活与运用
今年的湖北卷在淡化知识的命题取向上下足了功夫。按照以往湖北卷的套路,字音、字形题的材料大多源于教材,今年选取的材料除“逸兴遄飞”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外,其它均从日常用语中易误的读音和书写中采集。第21题一般都是语言运用的课本题,用来考查对课本的熟悉程度,今年的语言运用题彻底抛弃了这种题型。而其他的命题语言村料,诸如马铃薯的试验、全民阅读、生态保护、探月工程、血液和血液制品、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构字部件组字、天鹅戏水图等,均来自社会生活,重在强调实际运用。
今年全国课标卷彻底走出了教材,大胆舍弃如字音字形之类的基础知识,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摄取鲜活的素材。一道补写三句使语意完整连贯的题,在设计成的交际语境中,让我们学会具体而有逻辑的表达;2014年依据活动的构思框架来写一段话,在预设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中,让我们学会有条有理地准确表述;今年依据邮票的主体图形来写其要素和寓意,在特定的事件或场合中,让我们学会流畅而简明地解读。今后备考,不能简单说内容变少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生活,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古诗文:对接考纲与体验
今年的湖北卷在文言文题型上比较平稳,全国卷变化较大,断句选择题、文化词语题、文意概括题和文句翻译题,着力考查我们的文言文素养。全国卷的文化词语题好像是孤立地考查我们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其实是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生动诠释。如今年第5题“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一项,应该立足原文来理解。“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一句中,“诸王”指各个王子,包括“太子”,可见“太子”有别于皇帝的其他儿子,是不能用来称“其他儿子”的。此题可谓对考点把握灵活,对传统文化体验的要求也高。湖北卷《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以古今对照的方式剖析当朝为官者的心态,如果没有对传统的廉洁文化的深刻体验,就不容易理解文言的内容,答题就容易出错。
古代诗歌欣赏中,湖北卷的《劳停驿》和课标卷Ⅰ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对应的考点分别是表达技巧和情感内容。一个是让我们由景物描写进入腾挪多姿的诗歌意境,一个是让我们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都离不开阅读者的生活体验。可见,考纲永远是备考的指路明灯,而体验则是对久远作品读懂的灵丹妙药。
现代文:对接学术与审美
湖北卷论述类文本《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阐述了秦汉时代人们对“天”以及生命、幸福、国家等问题的认识。这篇选文出自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的学术论文,是与全国卷《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和《艺术是什么》的学术品位一脉相承的。所设3个小题由易到难,依次考查内容理解、要点归纳、信息整合,能准确考查我们对论述文本的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湖北卷现代文大阅读的选文历来讲究文辞兼美,强化考查阅读的审美能力。选用的散文《头脑中的旅行》,以其“头脑中旅行”的无限魅力给阅读者给予审美的享受。全国卷与湖北卷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选考与必考之别。今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是选用的小说,语言朴实,人物鲜活,技法独特,读来令人印象深刻,美不胜收。各自依据文体特征命题,由局部到整体,能够较好地考查我们的审美能力。
全国卷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传记。如课标卷Ⅰ的《朱东润自传》,这篇大家自传不同于一般自叙性的文字,融知识和经历于一体,汇叙述与评议于一炉,展示了学者行文的风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名家名作,其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颇高。从纯文本的角度看,这篇虽是传记文,但其文学性绝不亚于选做的小说,据江西省阅卷的情况看,选做小说的成绩要比选做传记的均分高1.5分,彻底颠覆了以前人们认为选做传记简单的观念。因此,只要坚持这样的选文标准,今后不可盲目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应该充分体味试卷设计者的初衷,让选做题真正成为个性化的阅读实践。
作文:对接社会与思辨
纵观这几年的作文题,大多数试卷的命题开始转向亲近社会、立足现实的轨道上来。新课标卷Ⅰ中2014年的“山羊过独木桥”比赛所引发的思考,2015年阐述女大学生举报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的父亲的看法,都是从社会生活甚至是同年龄层的生活中撷取的材料,要求我们谈自己的真实想法。要写好这些作文,文中要强化哲理和思辨性,突出对现实生活的独到见解。这样,命题回归了材料作文的本位,对接了社会生活的存在感,有效地回避了套作和宿构的现象,使写作真正能够传达心声,做到能够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
而湖北卷作文题,以“出与入”(2005年)、“方与圆”(2013年)等为代表的命意,总是给人“高大上”的印象。但是近两年的命题变化较大,开始慢慢“接地气”,凸显对接全国命题的特点。2014年对游客登山的感悟、2015年对泉水和喷泉的认知,这些材料均取自生活现象。从材料中明示的信息看,游客登山和旁人评说、泉水和喷泉以及其“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对比的要素鲜明,思辨的色彩浓厚,具体的情境约束了模式宿构的泛滥,深刻的思想避免了浅表层次的无病呻吟。
“对接”体现了今年湖北卷更多的是在内容创新上的追求,但差异是自主命题尝试的异象。我们只要多研究全国命题的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着力打造全国卷亮点题型的备考方略,实现由省考到国考的过渡就会变得顺利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