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顺牌坊的文化传播意义
2015-05-30姜艳菊
姜艳菊
一、牌坊的历史沿革
牌坊的起源是来自于春秋中叶,而牌坊正式列入传统文化之中,则是起始于宋朝,鼎盛于清朝。纵观各式各样的牌坊,它总有柱子和横梁。而最为原始的“衡门”则是由两根柱子架起一根横梁,在诗经和汉书中都对衡门进行了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使得自安于衡门之下”,颜师古注曰:“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从这些典籍中可以看出早在春秋中叶时期衡门就已经出现,而牌坊的最初雏形正是衡门,并随着牌坊的不断发展,牌坊已经将衡门作为了基本要素,可见牌坊起源的推论也可以在春秋中叶。在牌坊产生之后,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北魏时期便已将连阙演变为牌楼的过渡样式,连阙是两阙间架有屋檐的阙,在后世被称作为牌楼,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城市规划中。牌坊主要是城市内交错道路划分出来的居民区,而坊与坊之间并不存在围墙等标志,而是通过设置坊门来划分坊与坊之间的区别,而坊门也称为闾,形状与衡门相类似,都是在门框中间装设门扇,并通过两边各立一根望柱架上横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牌坊并没有被赋予任何文化特征和象征意味,在发展初期牌坊仅仅是人们用来休息的简单建筑物,而原始雏形的牌坊也并不具有传播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越发完善,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带动了牌坊形势的变化,坊门的形式日趋华丽,将雕刻华丽的华表柱子取代了最早的两根简单立柱,两个立柱直冲上天,横木插入柱内,柱头用一种水生植物乌头装饰,故称之为“乌头门”(也称“棂星门”)。并加入了各种装饰,牌坊的社会意义也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坊门通过添加了华表精致的雕琢技巧,因此在街口路等地方,能显示出主人的威严气势,这种标志性作用,将坊门强化了钱、权势以及社会地位阶层的社会意义。而随着坊门被建造规模的扩大,在《唐六典》中明确做出了规定,只有六品以上的官员府第才能用乌头大门。此时可以看出牌坊的传播意义已经出现在社会各层面,也真正被赋予了社会地位的象征意味。
宋朝之后,乌头门常作为古代帝王祭拜灵星儿修建的灵星祠的门,因而被逐渐成为“棂星门”,而“棂星门”也常用作陵墓、文庙和寺院的正门,起到标识作用,而门扇并无较严的要求。而与此同时,只有华表柱和横梁的冲天牌坊开始盛行,有一些坊门吸纳了古代“阙”的形制特点,在柱顶上加盖了楼顶,成为屋宇式牌楼。这种牌楼出现后迅速发展,除了有单檐、多檐之分外,屋顶、檐脊上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装饰雕刻,更加气势雄伟、雍容华贵。
二、文化学视野里的牌坊
1.古建筑的社会心理学层面
通过古建筑的社会心理学层面对牌坊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地认识到牌坊的意象化结构,并通过古建筑的心理图示和知觉模式,能够更加清晰地体现出牌坊在建筑符号中的文化意义,牌坊意象化结构也组成了原型性和公约性的关系体。可以根据牌坊有意识的创造和构形,推论出社会、个体对建筑、秩序、生活状态的情感体验,探究牌坊的有意识构形和无意识体验,能够在探究古建筑具体形状结构的同时,加强对当时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与家庭的互动关系,并探析社会各阶层的心理趋向。
2.现代建筑理论
牌坊属于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源时间较早,能够从牌坊的演变过程中体现出我国历史的众多时代特征,通过对牌坊的研究可以探索丰富的历史信息,将建筑意象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集合,并结合当时社会的各种思想意识,通过复杂的建筑活动,让社会发展和文化情感进行传递,而这种意象的传递过程中,也包含着社会财富和地位的积累与期望,印刻着浓重的统治阶级思想痕迹。
3.传播符号角度
牌坊作为特定的建筑物具有强烈的符号象征意义,并拥有携带信息和表达特定意义的功能,在传播符号角度对牌坊进行探究,符号具有多种形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许多事物,都携带了相应的信息或特定意义,如:气味、动作、声音、颜色甚至是物体。符号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都属于符号传播领域,而符号象征意义也是研究传播现象的重要媒介和手段,符号是文化与传播的联系桥梁,并在人们交往的传播仪式中,通过对不同符号的创作和处理,能够强化社会秩序的确立,并稳定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通过这种象征观念的共享和传递,促进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牌坊作为建筑符号已经成为了集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实用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物,在具备审美特征的同时,还具有文化情感的意识象征。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文化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在明清时代,牌坊也随着社会秩序和关系的稳定,进入到鼎盛时期,成为了独立的建筑样式,而牌坊的文化传播意义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丰富拓展。
三、牌坊建筑符号的具体的文化传播意义
下面,就以云南腾冲和顺的牌坊为例来探讨牌坊建筑符号的几种具体的文化传播意义。
1.对贞节观念的极度宣扬
封建礼教对妇女进行“夫为妻纲”“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方面的道德标准要求。而男尊女卑的思想也作为夫妇关系的基础,对妇女一生的命运进行规定和束缚。《礼记》中有“男率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也。”宋代以后封建社会对人的礼教束缚达到了巅峰,统治阶级需要强化民众对于皇权君权的服从性,将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通过封建伦理秩序进行政治地位的巩固,从而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妇女在家庭中对丈夫的道德标准也正是臣子对待君主的样版。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会利用贞节牌坊对妇女道德标准进行维护,通过褒扬“贞妇”“节女”来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但通过每一座贞节牌坊,也能侧面体现了我国妇女孝老养亲的优良传统美德。
通过和顺许多民间熟知的民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社会在和顺地区的女子生活情况,这种凄楚心酸的生活状态,也深深加剧了人们的生存困境。
在和顺镇大石巷下,民国间为李德爵母寸氏立。寸氏十七岁嫁入李家,而十九岁时丈夫却身死他乡,他将侄子李德爵抚养成才,并最后成为了和顺跨国大商号永茂和的经营者。而在和顺张家坡,有一位尹家女子。根据记载,她嫁给同邑张炳照,在她二十七岁那年,丈夫已故,她独自抚养三个儿子长大,长子成瑞被封为中宪大夫,次子成瑶,被封为奉政大夫,季子成佩,被封为文林郎。而更是有八位孙子,其中孙辈张德阳于癸卯之年参加科考高中举人,被分往广东知县。据记载,迤西兵备道石褒额曰:“贞松慈竹。”兵备道关题曰:“松柏本性”。州牧黄题曰:“义守共姜”。陈题曰:“节寿仁慈”。有司具状请旌,准建坊如祠,立有节孝石坊。卒年一百零二寿。”尹氏常年在官道旁卖茶,并将三个失去父亲的孩子抚养长大,最终三个孩儿尽皆成才,她的孙辈中更是产生了和顺的最后一位举人张砺,即张德阳。
从这些牌坊,尤其是牌坊的褒额及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出牌坊的存在正是封建统治阶级伦理观念的传播,将妇女的遭遇进行记录,也是强化传播效果的有力手段。在和顺,“才是新娘就成孀”是对旧日和顺妇女生活的鲜明再现。历史的车轮行至今日牌坊的封建意义已经消失,但却仍然具有封建意识传播媒介的功能,在这片土地上,诉说着历史。
2.对慈孝道德理念的维护
封建社会中儒家道德思想将孝道作为核心内容,“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功能最开始只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关系问题,孔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但随着社会道德准则的确立和完善,孝道逐渐发展到宗族观念、社会观念和国家观念。孝道的双重性在于体现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品质的同时,也是封建统治者加强政权稳定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孝道伦理规范来控制民众。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历代帝王都大多以忠孝立国,孝道在封建社会进行广泛传播,并成为立身教民之本、建国安邦之基。而孝道的传播过程一方面利用言传身教进行思想观念传播,另一方面则通过立牌坊这种仪式化过程,加强伦理规范的稳定性。口语传播并不容易民众记诵,而书籍传播在封建社会很难实现民众的文字识别能力普及,建造贞节牌坊能够深化民众的伦理观念,以建筑形式传达着统治者的思想。这类牌坊在腾冲和顺有百岁坊。
百岁坊是为年登高寿同时德高望重的老人而立的,是和顺人家长寿的象征。在腾冲和顺,一共有四座百岁坊:一座位于举人张德阳宅巷道口,为纪念张尹氏王珍老人一百零一岁而建;一座立于贾均贤宅巷道口,为纪念贾李氏一百零二岁寿诞而建,门楣上有云南都督蔡锷题的“民国人瑞”匾;一座位于李氏宗祠左侧通道上,为纪念李德贵之妻百岁寿诞而建,上有云南省长唐继尧题字“天姥峰高”;一座位于东山脚许佩宅巷道口,为许佩的祖父许廷龙百岁高寿而建。古人通过建造牌坊主要是为了记载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大事,如:盛世、科名、倡导和旌表等,但建造百岁坊,可以充分体现出古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对生命的珍惜和尊崇,并且突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
综上所述,牌坊这种物化的社会符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并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媒介,能够让我们更为深刻的理解象征体系的时代特征。封建统治者通过使用牌坊的物质媒介符号,强化民众心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将牌坊作为合理性的仪式过程,丰富了牌坊建筑符号的社会意义,并赋予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充当图腾作用的媒介,向民众传递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使得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规范更加强化,而这也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其桢.中国牌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葛兆言.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许秋芳.民国腾冲县志稿(点校本)[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
[4]殷晓蓉.关于传播的文化学意义——从三个基本问题入手[J].新闻大学,2005.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