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跨界演唱中的二度创作及其教学启示
2015-05-30洪晨
洪晨
【摘要】跨界演唱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有唱法的跨界,表演形式的跨界,甚至性别的跨界。跨界演唱中二度创作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理解、气息和音色、舞台表演几个方面。跨界演唱启示声乐教学改变单一的演唱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跨界演唱;二度创作;声乐教学;发声方法
一、跨界演唱的概念和背景
(一)概念和背景
近年来“跨界演唱”这个词开始活跃在大众的视线范围里,跨界演唱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有唱法的跨界,表演形式的跨界,甚至性别的跨界。每个人对跨界演唱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明确清晰的定义。我们声乐研究中,对发声方法的探索最值得研究的是唱法上的跨界。20世纪末,国内的声乐开始规范化,主流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主要有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发声圆润通透,发声方法符合科学人体发声规律,音色饱满,声音具有强有力的穿透力,对演唱者的发声技巧的要求非常高,能够演绎辉煌大气的声乐作品。民族唱法音色明亮细腻,充满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色彩风格鲜明,多强调和注意咬字吐字,发声位置靠前,着重音色和情感的处理。通俗唱法紧跟时尚潮流,演唱的作品曲风形式多变,对声音音域的要求相对偏低,也没有统一的音色评价标准,相对自由,注重作品的内在感情的处理。跨界演唱作为声歌演唱中的创新者,是否成功,就是看能否取长补短,在拥有扎实的某一种唱法的基础上,融入不同的别的唱法的元素,来取得全新的听觉效果。
(二)学院派教学中对跨界演唱的质疑和解释
我国学院派教学非常注重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教学。古典美声唱法经过了三百多年历史的丰富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声歌发声体系,和系统的歌唱方法。而当今出现的跨界演唱方法让“学院派”“规范化”教学的地位有所动摇。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文化传播系主任、副教授琚军红在《“跨界唱法”对现代声乐教学的启示》(《中国音乐》2012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跨界演唱就是包含多元化的演唱方法、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多元化的演唱形式、多元化的演唱语言。只要歌唱者基本功扎实,歌曲风格在听众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再加上自己对歌曲内在情境的深刻理解和深情演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唱出来,就是成功的跨界演唱。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讲师何纯梁在《“跨界音乐”对我国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启示》(《人民音乐》2011年第11期)一文中就以无法归入“三种唱法”中任何一种的“青歌赛”选手李琼为例,相比“学院派”三个组别的其他选手,李琼依然活跃在今天舞台上,他认为这一现象表明:“今天的中国声乐创作者、表演者应该走出以中国和欧美为中心的文化观,培养一种更广阔的真正的全球化视野。”又如我们所熟知的彭丽媛、谭晶、李玉刚、常思思等歌唱家运用民族美声唱法、民族通俗唱法、美声通俗唱法,甚至性别的转变等跨界演唱方法成功演绎了很多跨界音乐作品,带给观众很高的艺术享受,也为跨界演唱树立了典范。所以我们在多方位发现和包容更多的演唱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备熟练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声乐功底。
二、跨界演唱中二度创作的成果分析
(一)作品的理解
要想成功演唱一首另观众回味无穷的声乐作品,就必须把握歌曲的内在含义,对歌曲进行深入了解。比如最近歌坛上从青歌赛中脱颖而出的黑马青年歌手常思思就是把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做到极致和相对完美的歌手之一,她演唱的声乐作品大多华丽大气,演唱声音圆润通透,气息和位置都恰到好处,声音极富穿透力却又有充满民族特色和韵味。如她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由作曲家胡廷江先生改编的脍炙人口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而诞生的。主旋律的节奏和旋律都具有浓厚的哈萨克风格,整首歌曲是四三拍的节奏,尤其是第一句:“人们都叫我玛依拉,诗人玛依拉”用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合,具有地道的哈萨克族特色,但是这首歌最出彩的地方是加入了以前只能在西方歌剧里才会出现的花腔,使这首作品要运用通透饱满并且灵活轻巧的美声发声方法才能演到位。演绎一首声乐作品,在进行二度创作的同时一定要在把握它一度创作的基础上,常思思演唱的这首《玛依拉变奏曲》就是唱出了它的民族风味,而不是一味的炫技,它的主旋律由四个乐句组成,前面两句常思思用轻快甜美的感觉去演唱,第三句“高兴时唱上一首歌”这句运用了跳音的演唱方法,不仅使整个乐句和前面的两个乐句形成了对比,这里音高相对较高,用跳音的演唱使音色也更加饱满,也为后面那句“屋檐底下”渐慢作铺垫,使得整个乐段更加生动。后面的花腔部分常思思演唱的热情洋溢,充分的体现了歌曲中的姑娘可爱俏皮又带着一点小得意的感觉。这首作品是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演唱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融入自己合理的理解去成功完成了这首作品。又如谭晶演唱的版本《小河淌水》,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但是配乐用的是通俗唱法作品中常用的电子配乐,融入了很多现代流行元素,包括第二声部的伴唱用的都是轻盈飘渺的声音,谭晶在演唱的时候,唱得很轻巧,演唱状态看似轻松随意,却很好地把握了作品的主旨,唱出了那种甜美,和柔情似水,又有一种期盼的情愫,虽然改变成了一首通俗歌曲,但是演唱者也不是完全唱得的很洒脱和随意,只是用通俗的演唱技巧来把握内在的情绪。
一首声乐作品,成熟高超的演唱技巧固然必不可少,但是一首歌的灵魂是它的内容,演唱一首歌曲必须要了解它的歌词内容和曲调特点以及创作背景,尤其是跨界演唱的声乐作品,因为本来将不同的演唱元素融合在一起,就容易产生只是单纯的炫技,或者甚至协调不好,导致不伦不类的结果。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二度创作,才能使自己要演唱的歌曲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二)气息和音色
歌唱中音色给观众的印象是最直观的,最先触到观众耳朵的表现元素,音色是由演唱者的发声技巧、和演唱者的先天性音色决定的。演唱者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增强自己控制声音的能力,可以灵活改变声音的发声位置,自如使用需要的发声方法,使其能合理的在所要演唱的歌曲中得到合理的应用。虽然不同的唱法会形成不同的音色,而且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看似是运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声方法体系,但是他们并不完全是相互没有任何关系的歌唱艺术,在很多地方都有着共通之处。如“花腔精灵”常思思将花腔和民族唱法的技法融会贯通灵活表现的作品《炫境》,这是一首无词却意境无比美妙的歌曲,歌曲刚开始时出来的是飘渺空灵的声音,整个演唱是放松,多用气声带出声音,给人无限遐想,仿佛置身纯净的自然中。而歌曲的第二部分到了明亮有力的花腔部分,花腔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清晰快速有力的演唱出每一个音,这就对气息的控制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又要区别那些抒情流动性强的歌曲,演唱花腔的气息是要快速的突出,所以平时的练习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出来饱满有力但却清晰明亮的声音。常思思在《炫境》这首作品中运用了两种不同的音色,使这首跨界风格的声乐作品被完成的十分成熟和令人难忘。
不仅声乐中的跨界值得我们去推敲和研究,近年来为了丰富音乐的多元化,很多作品把民族或戏曲元素融入到了通俗唱法中。如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就是通俗和京剧的跨界演唱。戏曲和通俗唱都很注重气息的运用,李玉刚在演唱通俗唱法的部分运用了胸腹呼吸法,气声和假声的演唱的方法,即发声支点在胸部,演唱“留下太多愁”和“再醉一回”的“多”字和“醉”字的滑音都是用气声去处理的,叹下去唱,给人感觉很随意其实用人的发声本能,位置却恰到好处。而到后面的女声部分演唱的是旦角的唱腔,唱法上模仿的是“梅派”的唱法,共鸣位置靠前,声音从后脑勺向眉心集中,横膈膜扩张支撑气息,而气息托住声音,钉住眉心的位置,出来的声音就细腻优美。通俗部分的演唱放松自然,女声戏曲部分的演唱声音集中,歌者扎实的声乐和戏曲技巧功底为这首作品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舞台表演
跨界演唱本来就是一种新颖的演唱方式,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甚至戏曲,都有自己显著的优点,美声作品的古典优雅让普通的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听众望而却步,而通俗的作品又缺少内涵和意义。然而优点和缺点又是能相互转化的,跨界演唱的出现,让我们力求保留各自唱法各自的优点,通过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使作品扬长避短,既保留高雅的情趣,又避免庸俗,做到雅俗共赏。声乐表演中不仅有是唱法的跨界,声音的改变,作为表演,舞台表现力,甚至服装和造型都是于演出成功与否息息相关的因素。如莎拉·布莱曼,她的演唱和舞台表演甚至服装,都有别于传统女高音。她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我心永恒》从发型服装,到表演都非常的精致。这和莎拉三岁学习舞蹈分不开,她在舞台上不像传统的女高音动作只是简单的跟着歌唱气息的手上动作,她是更加时尚和随意的,表现力更加强和具有现代气息。表演是和声音是声乐跨界演唱中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表演者要把自己的平素感情积累起来,在表演时投入自己所积累的平素感情,合理处理作品,才能使自己索要演唱的作品更加有灵魂。
三、跨界演唱对教学的启示
(一)改变单一的演唱能力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唱法的划分十分清晰,我们遇到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会非常习惯的问对方学习的是什么唱法,学习美声的同学不会学习民族唱法,而学习民族唱法的同学一张口演唱,我们就知道这个学生学习的肯定是民族唱法。所以造成了学生演唱技能单一的现状。跨界演唱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僵局,给声乐教学者一些新的启示,如果学生能以通透饱满和有张力和爆发力的美声发声方法作为基础,同时学习我们民族唱法的咬字归音,感受民族特色,学习各种民族方言,又或者如韩红、谭晶等歌唱家在有民族唱法声乐基础上,学习通俗唱法的现代化元素等多方面发展,跨界演唱并不是单纯的堆积唱法,而是在学好一种唱法的基础上,努力了解和学习其他唱法,增强自己的歌唱能力和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所以作为声乐教学者,应该用心了解学生的先天条件,因材施教,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发展学生个性特色,找到适合学生的演唱路线。
(二)丰富学生的创造性
跨界演唱有良好的声乐基础是前提,但是创造性也非常重要,常思思、莎拉·布莱曼、谭晶、韩红、李玉刚这些成熟的跨界演唱歌手的出现让我们觉得原来声乐这样也可以很精彩很好听。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不能保守刻板的要求学生要按照传统的表演模式进行演唱和表演。
四、结语
跨界演唱的二度创作给了音乐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演唱方法,给了广大听众全新的视听感觉。跨界演唱本身也是二度创作的一个过程,而跨界演唱的二度创作要在作品的基础上给歌曲更新更吸引人的东西,在给它增加新的元素的同时,又保留作品原有的精华。所以声乐学习者一定要有扎实的声乐基本功,并且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而作为音乐的教学者,要积极给与学生发挥自己主动创造力的机会,大牢基础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广阔的平台去挖掘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薛强华.多元文化视阈下的跨界演唱[J].人民音乐,2012,04:48-50+95-96.
[2]高洋,李伶.美声唱法通俗化及其学习方法[J].大舞台,2012,03:75-76.
[3]魏冉.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跨界能力的必要性和措施探讨[J].大舞台,2012,08:229-230.
[4]琚军红.“跨界唱法”对现代声乐教学的启示[J].中国音乐,2012,03:
172-175+204.
[5]黄丽珠.从“有法”到“无法”——声乐“跨界”演唱理念解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04:111-114.
[6]刘媛媛.以谭晶为例谈跨界唱法[J].大舞台,2013,03:69-70.
[7]吴红歌.音乐美学视域下的声乐演唱“跨界”问题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3:122-127.
[8]乔珺.艺术的创新——声乐跨界演唱的探索[J].大舞台,2013,09:40-41.
[9]刘玉洁.多元融合殊途同归——对当代中国声乐“跨界”演唱现象的再思考[J].四川戏剧,2013,07:135-137.
[10]易晓辉.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0,04:168-169.
[11]张红霞.浅论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的问题[J].中国音乐,2008,03:
214-216.
[12]郝玫馨,郝纹卓.歌坛跨界现象给民族声乐教学的启示[J].大舞台,2013,1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