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约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因素与对策
2015-05-30熊伟宏史柳英黄敏孙孝武肖旭峰
熊伟宏 史柳英 黄敏 孙孝武 肖旭峰
【摘要】通过调研和收集江西省食用菌产业相关资料,分析了我省食用菌生产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从国内外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今后有利于健康稳定发展江西食用菌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对策建议
赣菇是我国传统四大名菇(徽菇、浙菇、闽菇、赣菇)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食用菌产业是江西省园艺特色的主导产业,然而近十年来我省食用菌产量及产值从未跻身于全国前十位名列,而且现有的大部分食用菌干制品及少量鲜品均需从外省调入。如此情况下,要把我省食用菌产业引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取得新突破,必须分析并扫除限制食用菌发展的多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生产现状
江西省食用菌种植分布广,每个市、县都有食用菌种植户。从200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37.8万吨,产值约14.28亿元发展至2013年食用菌总产量为100.05万t,年总产值73.9亿元看,整个产业发展速度并不快。据调查,全省食用菌栽培种类主要有平菇、金针菇、茶树菇、香菇、草菇、双孢蘑菇、杏鲍菇、木耳、杏鲍菇、巴西蘑菇、大球盖菇、鸡腿菇、灵芝等20余种,其中平菇和茶树菇生产规模最大。
通过30年的发展,我省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已形成六大优势产业带,即以宜春为中心的反季节香菇生产区,以黎川为中心的茶树菇生产区,以浮梁为中心的香菇、木耳生产区,以武宁为中心的灵芝生产区,以信丰为中心的草菇生产区及以宁都为中心的双孢蘑菇生产区等[1]。
近年来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在我省出口创汇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显赫的作用。如江西省天华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鲜杏鲍菇出口东南亚;贵溪市金沙蔬菜加工厂将金针菇加工制成罐头出口日本;九江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食用菌保鲜加工成即食产品出口东南亚等。
2、阻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下
目前,江西省食用菌生产仍以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主。由于技术、环境、品种等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这种家庭分散型生产经营食用菌的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菌种市场混乱;品种多、杂,自主品牌较少;菇农盲目生产;环境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技术改进困难、先进技术难以实施等。
2.2缺乏权威市场信息发布体系
目前,全省较大规模食用菌交易市场数量有限,尚未设有权威的食用菌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信息监测和处理系统建设较为滞后,没有形成稳定的营销网络。由于缺乏专门的市场开拓人才和队伍,对市场的把握、信息的收集与反馈能力较弱,难以按照市场需求及时组织生产和销售,更无形成出口创汇能力。
2.3科技水平低下,科研人才不足
近年來,由于科研资金投入不足,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急需的一些科研攻关项目上,还存在规模小,重复研究,科研和生产不能很好结合等不足,如在食用菌病害防治、保鲜、加工等方面。此外,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产量逐年上升,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同时具备先进科研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不足,严重妨碍了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对策及建议
在新时代下,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将朝着生产规模化及工厂化,从业人员专业化,产品向北方及西部扩展,产品种类增加,同三农经济结合等方向发展[2]。由此,我省要加快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步伐,以绿色食用菌标准化为基本原则,紧跟市场的发展要求,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搞好区域化布局及基地建设
为了发展壮大我省食用菌产业,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科技主管部门,应根据现有产业基础从整体战略上制定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省食用菌产业优势,努力构建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认真付诸实施,按照“一地一品、重点扶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菌种生产、规模栽培、栽培原料等产业基地建设。
3.2加强食用菌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
根据食用菌生物学性状,各地应将“绿色”的概念结合现代工业理念技术运用于整个食用菌生产包括菌种、栽培、加工、运输、包装等流程,在实现绿色生产的基础上,构建集食用菌实验、产销、加工、生态示范、旅游观光、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平台。
政府应充分发挥省农业专家顾问团食用菌分团和省食用菌协会的协调指导及服务作用,对全省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菌种生产经营人员进行一次轮训,培养一大批技术推广骨干,提高科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3.3建立食用菌产业资金扶持和科技支撑机制
政府应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政策,拓宽资金扶持渠道,如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由能人牵头,跟食用菌龙头企业对接,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科技创新把农业的效益最大化。此外,政府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合作,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推进我省食用菌产业人才高地建设。以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目标,攻克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难题、研发功能型及深加工产品、推广食用菌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
3.4继续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地域品牌
出台有关的扶持政策,给予龙头企业更大地倾斜,通过帮助企业做好对外宣传招商和引资工作;帮助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各类人才等措施壮大我省龙头企业。
此外,品牌建设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省的“仙客来”品牌已被业内充分认识,但更多品牌仍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品牌经营可以让食用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5构建标准化体系,推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以全面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为中心,制定从“菌种—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储藏—销售”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并从建立技术体系,改善生产条件,建立示范基地和检测体系,开展认证工作等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标准[3]。农业、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通过溯源管理、构建安全高效的菌种生产体系等方面加强质量监管工作,加快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健康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湖生,肖鸿勇,廖洪初.江西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和前景分析[J].现代园艺,2011,(06):9-10.
[2]卢敏,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21-3124,3127.
[3]谢永信.依靠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食用菌产业[J].新农业,2012,(09):10-11.
基金项目
本项目获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No.3181)支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