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上忧郁的悲歌

2015-05-30魏肖羽

北方音乐 2015年7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这位二十世纪古典音乐作曲家,深受俄罗斯民族风格影响,虽然他在宏观上跨越多种音乐风格,但其作品大多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如果提到俄罗斯音乐,除了柴可夫斯基之外,当属拉赫玛尼诺夫,他的音乐语言深入内心,更是一位热衷擅长于摸进技法的作曲家,在他大量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在他这一生的三个时期中,第二交响曲的传统保守风格和自身经历给这首作品渗透着丰富的配器戏剧效果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本文通过这首作品粗略的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这首作品有更深的体会和了解。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创作特点

1917年的俄罗斯爆发了专制政权解体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俄罗斯音乐正由传统走向现代音乐荒地前夕,而此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则在即将消失的传统音乐中继承创作,表现出极大热情,但当时音乐评论家对其音乐作品的挑剔和不合时宜的言论,迫使拉赫玛尼诺夫离开祖国,开始踏上流亡之路。在他流亡其他国家期间,“悲情”这两个字一直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命运的辗转也让这位迫切思念祖国的作曲家来说,无疑蒙上了忧郁的面纱,在经历第一交响曲失败后,拉赫玛尼诺夫重拾信心,在德累斯顿开始创作《e小调第二交响曲》。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身处异乡写的一首作品。凭借对任何事物观察细心又敏感的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首作品中,四个乐章充斥着戏剧的效果,带有歌唱性的艺术特性和传统的创作技巧,把观众带到一个特定的意境中,让他们尽情自由幻想,由此可见,拉赫玛尼诺夫在探索新的音乐风格时,一直不忘俄罗斯音乐的韵味。

一、关于第二交响曲的创作

在1907年,拉赫玛尼诺夫离开俄罗斯来到德累斯顿,这时的他生活安静,离开了自己的热土,思乡之情难免一直徘徊在拉赫玛尼诺夫心中,而这时他1月起开始起草《e小调第二交响曲》的创作。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完成的。当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其实早在1906年就已经默默开始构思这部作品,但因第一部交响乐创作的失败,他心有余悸不敢将这个消息告知任何人。当然,这部作品也是在他走出第一次创作失败的阴霾,亲自指挥并获得成功和极高评价的殊荣,更让他重新站立在了当时俄罗斯交响乐顶峰的位置。这时年轻有为的拉赫玛尼诺夫用他独特的音乐传统风格和个人新颖的特性给世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更在音乐圈里变的举足轻重。这首第二交响曲绵延起伏,情绪炙热,旋律歌唱性强烈,反应出拉赫玛尼诺夫的内心矛盾和压抑又强烈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的交响曲中带有意境似的音乐趣味。可以看到,这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已经有了独特的创作思想,那就是他非常注重内心情感体验,尤其创作风格保留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大胆的创新和遵循传统的创作技巧带给交响曲好像是一部戏剧,对于对比性的片段经常以变奏取得共鸣。如果说第二交响曲是成功的大门,不如说拉赫玛尼诺夫是天生的指挥家。这首作品长达65分钟之久,却让人感叹他惊人的创作能力和指挥的激情。尤里·恩格尔曾说:“在屏气凝神地听完四个乐章之后,惊觉手表的指针已过65分钟,这对一般观众来说,可能有点长,但是这音乐史多么清新而美丽啊!”而后这位音乐评论家还评论拉赫玛尼诺夫是唯一与西方的古斯塔夫·马勒相提并论的俄罗斯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有节制的指挥方式反映出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他指挥的姿势简洁没有太多的修饰,手势灵活又富有表情,他严格按照节奏进行,整个乐队彻底服从他的指挥,也让观众无可抵御这样富有生命激情和张力的印象。

二、第二交响曲的创作特点

此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已经有了成熟的创作思想和独特的创作技巧,从这首《e小调第二交响曲》来看,充满着浪漫乐派的特点。并且,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语言虽然传统保守,但是在器乐配置上,肢体却很饱满。他继承了柴可夫斯基交响创作的古典主义倾向,弦乐持续在基本的色调中进行。在第一乐章中,始终保持着神秘又强烈的戏剧性,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一直缓慢的贯穿着整个乐章,而对位技法的的运用也让第一乐章成为拉赫玛尼诺夫特有的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大量的旋律涌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拉赫玛尼诺夫内心深处好像是在诉说什么,缓慢的又不犹豫的表达着最渴望的东西。拉赫玛尼诺夫运用大量的模仿、模进、调性的扩展,而后圆号支撑迭起高潮部分,激烈矛盾又有不断挣脱一种现实压迫的感受。像一个坚韧毅力的人,又温柔勇敢。和柴可夫斯基一样,拉赫玛尼诺夫也是调性旋律写作的能手。在他们的交响曲中,最能体现作曲家特色的便是那些如泣如诉、直击内心的旋律不断激起观众内心的波澜,而这些旋律大都由弦乐器来演奏的。

在第二乐章中,这是一首狂热的,精力充沛的谐虐曲,急促的小提琴旋律一开始就让人紧张又有节奏,之后带入圆号,在部分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低音提琴构成的和声长音背景的衬托下,拉赫玛尼诺夫用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的八度齐奏来呈示这个温柔委婉的线条,再用中提琴、大提琴加上单簧管来演奏分解和弦式的对位线条,同时以双簧管演奏的分解和弦音型,来体现这个部分主题的内在激情。尤其单簧管solo部分旋律流畅优美,沉默缓慢如流水一样,旋律的反复强烈急迫,犹如内心挣扎在黑暗中前进的画面,拉赫玛尼诺夫总是用这样音画似的旋律意境把观众带到特定的场景自由发挥,当然,这也可以透出,拉赫玛尼诺夫是在用一种音乐的潜在力量刻画着内心最深处的坚定的情怀。就像他始终深信“黑夜比白昼更有力量”的现实。这种悲歌性的音乐让我相信,一定是在等待挣脱一种精神束缚,达到最终光明、渴望解脱的情怀。

当然,第三乐章被誉为西方音乐交响慢乐章的经典乐章之一。这是一首极具浪漫风格的旋律,单簧管忧伤缓慢且不失平静的演奏,明朗中又掺杂着暗淡对比,内心婉约惆怅时而看到希望又迫切的内心,仿佛坚持着,这也是最能让我体会到在拉赫玛尼诺夫心中那份高贵又感伤、无法用言语去形容的情愫。他用不同乐器的音色相互交叉着,而后一直持续光明,圆号、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共同交织的和声背景下,这些温暖的音乐线条用最深情的方式仿佛歌唱了出来。那段最著名的感人至深的旋律在再现部又一次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淋漓尽致的表现。单簧管进入半音旋律,宛如拨云见日,渗透出伤感的情怀。整个弦乐三连音的流动音型表达出主题的拨云见日的内质。就在这首乐章中,那忧郁的悲歌一定是拉赫玛尼诺夫内心最倾诉表达的沉重力量,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的那种音乐气质一定是悲的高贵,伤而不痛。

在最后的第四乐章中,这首回旋奏鸣曲,是俄罗斯交响曲的传统中,前面乐章的动机和主题在这个乐章的总结。整首乐章富有歌唱性,辉煌又彻底。短笛的快速进入,弦乐激昂,节奏力度强烈,情绪十分高涨。打击乐带入管乐后那种奋进的心情持续坚强,不断扩展,弦乐配合圆号和小号之间,仿佛中流砥柱,却又不失庄重的威严,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一乐章中,大量用木管乐器,尤其长笛与各乐器之间交相辉映,急促的节奏让人没有开始的兴奋,反而让人不安和害怕,内心充斥的矛盾挣扎。那些光明的阳光不断拨开朦胧,振奋人心。

我们从整个乐曲中不难看出,这首献给拉赫玛尼诺夫老师的作品,大量运用复调写作技术,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交响曲的传统体裁,在这样的基础上音乐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每个乐章中都有大量的弦乐吟诵的大段悠长气息的旋律,不断呈现出拉氏特有的浪漫主义的情怀。而且在每个乐章中,都有木管乐器演奏的短小solo片段,它们穿插、连接或者呼应之后音乐的发展。它们每一个音符都是轻声缓慢诉说拉赫玛尼诺夫内心的语言。这种音乐语言的分句和呼吸,是内在意识的感觉和遵循的逻辑。还可以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那热爱俄罗斯每一个寸土深情又思乡的心声。在这部第二交响曲中,音区范围的扩展,表现力度的扩大,音响观念的改变,以及色彩性手法的大量运用,还有音乐线条性的处理,这些促成了拉赫玛尼诺夫悲歌的产生和意境的想象。还有在整个配器方面,他并未逾越以弦乐作为乐队主宰的传统配器。几乎每一个乐章都有大幅度饱含深情的旋律一直在陈述,四个乐章气息悠长,而木管往往与弦乐旋律叠合,轮流担当背景和陈述,这种混合音色也是听觉和视觉的展现。色彩辉煌和急迫的暴风骤雨让这首西方古典浪漫的交响音乐作品更是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写作手法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是在俄罗斯音乐史上一位特殊的重要影响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语言深刻,直击内心深处的情感,这首《e小调第二交响曲》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不失传统的技法上,对一些音乐表现手法进行革新。他能够通过音乐音响的表现中抓住和掌握情感,这些细腻的感受更是拉赫玛尼诺夫在离开自己深爱的国家走上流亡之路那种内心柔软的深情和表达丰富的内心倾诉。如果离开俄罗斯每一首作品都是戏剧和悲剧的艺术观,那么这首第二交响曲的律动和力量是孤独的悲歌,也是黑暗的力量,是拉赫玛尼诺夫在俄罗斯这篇热土上的深情歌唱,也让我看到在德累斯顿的拉赫玛尼诺夫在经历一些时间雕琢后,变的日趋成熟丰满。

参考文献

[1][美]格劳特,帕利斯卡著,汪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夏滟洲.我爱上了我音乐中的忧伤[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4]范哲明.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的配器风格[J].黄忠(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魏肖羽,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4级文硕班。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
朱践耳钢琴作品《叙事诗<思凡>》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朱践耳钢琴作品《叙事诗<思凡>》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论东野圭吾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演唱风格研究
《红楼梦》音乐的创作特点及风格分析
朱良镇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概述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