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视角下《狼图腾》解析
2015-05-30张素萍
摘要: 《狼图腾》是姜戎花费三十年心血创作的一部以原生态内蒙古草原狼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大量详实的资料带给读者久违的阅读快感和心灵震撼,唤醒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原始野性,被认为是一道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可以说,《狼图腾》是一部有着厚重文化内涵的杰作,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而且还暗合了当前正在勃兴的草原文化研究动向,为当下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在阐释《狼图腾》基本叙事结构的基础上,站在独特的蒙古文化的视角对图腾之辩与“狼”的意象、《狼图腾》折射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支撑进行探讨。
关键词:《狼图腾》 蒙古族文化 图腾
2004年一部以原生态内蒙古草原狼为主角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横空出世,创造出惊人的销售业绩,不仅在评论界被誉为旷世奇书,而且还激发了一股“狼文化”热潮,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论争如潮。作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大量详实的资料带给读者久违的阅读快感和心灵震撼,唤醒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原始野性,被认为是一道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狼图腾》是一部半自传小说,作者姜戎作为一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主动请缨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伦草原接受再教育,在那里一呆就是十一年,作品以他在草原生活的不同寻常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的生命感受书写而成,以悲怆恢弘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惨烈壮观、扣人心弦的“狼战”画面,重新塑造和定位了狼的形象和精神,不仅带读者感受了草原游牧民族骁勇善战、拼搏进取、团结坚韧的精神和开疆拓土的生存哲学,而且还展现了“天人兽草”合一的草原文化精髓所在。作者在这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作品中将蒙古族传统文化与人类学、历史等交织在一起,阐述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历史渊源,展现了草原族群对自身文化的坚守,因而有人认为从本质上看,《狼图腾》是一部强烈呼吁自由与人格独立的作品。
一 《狼图腾》的基本叙事结构
《狼图腾》是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长篇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作品讲述了文革期间,一个知识青年陈阵在故事发生地内蒙古额仑草原上与狼共舞的草原生活和个人经历,作品以狼烟、狼嚎、狼性、狼旗等紧张字眼,雄浑柔情的笔调陈述了原本的内蒙古草原受狼害既恨狼又敬畏崇拜离不开狼的精神悖论和荡人心魄的草原之美,全书通过杀狼、护狼、拜狼、学狼等几十次惊心动魄、伤心惨目的狼战画面:狼群围剿黄羊、狼群与马群以及与人的战役,展现了草原狼的狡猾、智慧、生命强力和团队精神,作品中苍凉遒劲的句式、震撼的场景描写、穿插的农耕与狩猎文明不仅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还热情洋溢地赞誉了一个以狼为图腾、世代与狼搏斗并将凶悍、智慧、顽强等“狼性”品格融入到民族信仰中成长起来的民族,突出了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历史性贡献。写出了为自然代言的毕利格、乌力吉等蒙古草原牧民对古老文明的坚守,揭露了以包顺贵、老王头等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对草原生命资源的掠夺、对大自然的破坏,狼群的溃败、草原的沙化、狼图腾的坍塌透露出作者对草原精神陨落的痛惜,于是,作者在高声赞扬狼性性格、草原文化、狼的生存哲学的基础上尝试解读和重构整个中国历史。
《狼图腾》的成功得益于大量的细节描写与另一种视角下的异文化体验,如狼口余生的主人公陈阵被草原狼身上承载的虚无却又坚固的吸引力深深地震撼,产生了一种着了魔的恐惧、敬畏和痴迷,后来在与草原狼斗争、与小狼的朝夕相处中,陈阵一步步接近草原民族的精神领域、接近狼图腾崇拜的核心,揭示了陈阵的心灵历险和不断反思,而作品还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来描写精彩的围猎场面,通过叙事焦点变化突出狼的形象和主人公的体悟。由此可见,《狼图腾》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史,是对文明和文化的个人思索和经验描述。
二 图腾之辩与“狼”的意象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某种具有神力的动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能给予他们保护和超人的技能,这种精神文化现象就是图腾。“图腾”一词最早出现在一个英国商人写的《印第安旅行记》中,據书中记载,图腾是印第安人额吉布佤族方言“otoeman”的音译,但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腾先后出现过三种涵义:血缘亲属、祖先和保护神,人类学家费雷泽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试图以巫术控制自然的巫术阶段、崇拜自然的图腾阶段、将崇拜转为祈祷的宗教阶段和走向文明的科学阶段,从这里可以看出,图腾起源于原始人对神秘莫测、物竞天择的自然界的恐惧,从而希望借助于对自然物体的崇拜而获得保护、勇气或技能,而这种图腾既可以是龙、虎、狼等动物,也可以是牡丹、树木、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象,还可以是人类身体的某个器官,如对生殖器官的崇拜等。原始社会史学家摩尔根认为图腾可能是一种可食无害或危险可怕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植物或雨、水等自然现象,它不仅与整个氏族之间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且还是氏族共同的祖先和能向他们提供帮助的神,因而它包含了蒙昧社会人类的全部精神内质。精神学家弗洛伊德则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原始人产生图腾崇拜的根源,原始人不杀崇拜的图腾动物而且还不与同一图腾内的异性发生性关系,但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原始人虽然极为崇拜和恐惧图腾却也杀害图腾,就如经常被父亲呵斥的小男孩虽极为害怕父亲却又想杀死父亲获得自身的解放并夺回母亲一样,只不过,原始人在杀害图腾时会举行一种特殊的仪式来求得图腾的原谅。
为实现社会结构的秩序化,高于群体的规定每个古老民族都会创建出一个具有社会和宗教功用的物来承载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图腾和图腾崇拜就成为这一时期的规定物。每个古老民族都有过原始的图腾和图腾崇拜,龙、虎、狮、狼等图腾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文化及文学史上,狼一直是西方文学关注的重要动物形象,由狼散发出来的勇敢、谋略等优秀品质让人赞叹,但中世纪之后,狼的形象从神贬为魔,甚至一度出现“仇狼”、大规模屠杀狼的现象,狼作为图形文化逐渐淡出主流文化话语圈,但在一些少数族群中,狼作为一种符号体系的象征仍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展现了以狼图腾为内核的文化对人类灵魂的撞击。
从《狼图腾》的整体来看,作者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对以狼为隐喻罪恶的文化意象进行颠覆和重新编码,建构起一个桀骜不驯、骁勇善战的草原狼的意象,提出了狼与羊斗争关系的文明进化观,表达了作者直面不同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坚定态度,以及对游牧民族在当前社会受到的压挤和痛苦无奈的生存际遇的哀叹。同时作者还试图在每节小说前以囊括所有蒙古族与狼图腾关系的题记对狼图腾文化的存在事实进行主体验证,明确草原狼是蒙古人的战神和精神信仰,证明了狼不仅是千年草原的主宰,也是草原历史不断衍化的神灵,阐释和证明了“狼”对华夏文明的内在推动。应该说,《狼图腾》表面上在写狼、写狼与羊的斗争,其实是借狼意象的构建写游牧民族的强悍,借狼与羊的斗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二元对立,力图彰显狼的精神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理想的文化互动模型。
三 《狼图腾》折射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支撑
《狼图腾》围绕狼和狼故事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场景,带给读者另一种视角下的异文化体验,让读者在认识真实草原生活的同时领略到蒙古族多姿多彩的生活景象。辽阔壮丽、地广人稀的蒙古草原是人类的伊甸园,是没有束缚的自由天地,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是这里的主人,独特的草原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候不仅培养了蒙古人极强的生存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且还形成了对人的行为产生强烈内在约束力的、尊重自然和维护自然的草原文化。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处于食物链高端最为关键的一环,它通过维系自身生存使得会对草原产生威胁的食草动物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间接调节牧草与食草动物之间的平衡关系,维持草原原生态面貌,正因如此,额仑蒙古人才将狼作为图腾崇拜,视为天父腾格里派来保护草原的“神”,这是把自然作为人类本源的合理内核和精神自觉。蒙古族人民都像毕利格老人那样拥有“精神自觉”,尊重所有的生命,尤其是草原的“大命”,重视对原生态草原的维系。
有着最辽阔的原始和自由的远古草原承载着人类对原始生命力、自然状态和自由精神的渴望,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主人公陈阵,使他在从未感知的心底呼唤出最远古的情感,使他的血管充斥着生命的活力、生命向远古延伸、内心回到幼年时的童真状态。没有工业文明喧嚣的草原是原始生命状态的呈现,是纯真和洁净的自然状态,崇拜维护草原的狼就是崇拜自然、就是尊重草原大命的精神,就是遵循自然的逻辑,就是捍卫和维护草原的图腾,这是蒙古族精神的支撑,也是他们敬畏自然的表现。“天崇拜”是蒙古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天”在蒙古人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出于对“天”的敬畏,蒙古人视一切飞在天上的生命为天使,从不侵犯,而狼作为上天派来的使者不仅具有以一当万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还能将人的灵魂带到天堂,所以蒙古族流行以狼为师,死后以身饲狼的传统,这不仅体现了对“天”的崇拜,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但农区转业来的军代表包顺贵完全不考虑牧民们朴素逻辑里包含的深刻道理,甚至试图摆脱受狼图腾精神约束所形成的草原逻辑,结果造成草原的毁灭、狼图腾的坍塌和游牧文化的溃败。导致这种结果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汉文化观念与草原文化的冲突。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汉文化相比,草原文化强调自然的主体地位,认為人类是大自然的捍卫者,与捍卫大自然的“大命”相比,人类捍卫的只是自己的“小命”,人类虽有智慧和能力改变社会,但与自然相比却是渺小的,天道必定战胜人道,因此,人应该回归本性,遵循腾格里之道。正如作者在结尾处写的:不息、不淫、不移、不屈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也是蒙古文化中狼图腾精神的高度概括。
《狼图腾》表面写狼,实质却在写狼与文明,作品站在历史和人类学的角度探索历史的真谛、关照狼与人的关系,这不仅为读者展示出全新的狼形象和狼图腾对人的心灵的冲击,而且还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解读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和感官刺激。可以说,《狼图腾》是一部有着厚重文化内涵的杰作,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而且还暗合了当前正在勃兴的草原文化研究动向,为当下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萨日娜:《〈狼图腾〉在不同文化圈的接受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3期。
[2] 韩宇红:《〈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
[3] 张权生:《〈狼图腾〉的思想悖论与信仰缺失》,《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 丁尘馨、应妮:《专访〈狼图腾〉作者姜戎——“我身上有狼性也有羊性”》,《新闻周刊》,2004年第21期。
[5] 赵薇:《生态批评视野里的〈狼图腾〉》,《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张素萍,内蒙古科技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