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5-30王爱玲
王爱玲
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个倡导”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快实施我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要在“宣传”和“教育”上下功夫
做好宣传教育始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党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的实践证明: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这是因为,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只有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并且扎了根,才能开花结果,才能转化为奋发向上和崇德向善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认知与认同。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具体要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特质及其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通过生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讲清楚、说明白,让人民群众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形成共识。善于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手机等多种载体,生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充分发挥文化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作用,引导文学家、艺术家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体现到文艺作品中,让群众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重点课程,作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深刻领会。把“三个倡导”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进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要在“落小”与“落齐”上下功夫
小中见大是朴素的方法论。价值观的传播同样如此。把“小”的文章做足做好,才能找准价值观建设的着力点,真正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琐碎小事构成日常生活,这当中个体的行为规范,恰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意义出发,价值观涵化于社会生活深处,落脚在公民的一言一行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尤须警惕形式主义的危险,牢牢把握现实针对性,力避大而无当、大而化之。
“小”既是切口、也是载体,“落小”的关键在于唤起从点滴开始的行动。要从具体行为入手,发掘坚守正道、敬业奉献、虔诚勤勉、孝老爱亲的典型人物;创新传播方式、丰富教育载体、办实各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扬崇德向善的感人事迹。惟其如此,方能让人们真切体悟到真善美就在身边,逐步涵养传递爱与善的自觉,激发见贤思齐、明德惟馨的正能量。价值观的培育具体而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图难于易、聚焦于“小”、久久为功,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小成为大成、化量变为质变,以良好的社会风貌谱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篇。
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有“善学者能,多能者成”的敬业作风,才能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有“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诚信品格,才能赢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友善态度,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价值,让我们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生带入更高的境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哪个群体、哪个机构、哪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人参与、人人践行,从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到普通公民的积极参与,每个人多一些担当、尽一份心力,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因此,我们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转变成主导13亿人思想和行动的道德责任感,我们所展现的必将是一个礼义之邦的泱泱气度,我们所改变的也必定远胜于我们的期待。
三、要在“落细”和“落实”上下功夫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非封闭抽象的概念,而是蕴含于社会生活的细节里,体现在公民日常的行为中。一种价值观只有具备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具象形式,才能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正因为如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目标要细化、态度要细致、措施要细密,才能起到润物无声、涵养心灵的作用。
当前应强调“尽精微”在涵养道德中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强调领导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就应多一些有血有肉的细节,让人感同身受;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就应把“24字”方针细化为具体条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教育引导,就应多一些娓娓道来的故事、少一些高高在上的说教,让人感觉到看不见的说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失之于粗、流于形式,只有将工作做细,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落实。只有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就在我们驰而不息的努力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道德的力量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将各个层面的价值理念彰显于国家发展、社会运行、个人生活的过程与细节,增厚道德土壤,实现社会风气的净化,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行动是最有力的证明。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以实际行动彰显价值追求,让价值理念转化为价值风尚,我们就能享受到良好价值观带来的福祉,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当今中国,价值观念日益多元,行为选择日益多样,传递正能量,还需化解负面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既要倡导奉献,放大榜样力量,也要敢于说不,防范破窗效应。只有这样,才能澄清模糊认识、捍卫道德底线,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四、要在“倡导”和“规制”上下功夫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因此,倡导“24字”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标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从这个意义出发,处于前所未有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的中国,尤其离不开这一价值体系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守望共同精神家园。
离梦想越接近,可能遭遇的挑战越艰巨,前行的脚步也须更坚定。我们必须清醒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将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不会一帆风顺,更难一蹴而就。惟其艰辛,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强国梦想融于个人奋斗,中国才能以强国之姿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找准情感的共鸣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亲和力;必须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只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蕴涵着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臧否善恶是非,奖惩荣辱美丑,仅靠教育引导、德义感召还不够,没有一定的评价、奖惩和保障机制,核心价值观建设很难获得持久的感召力和约束力。制度作为社会良性运行、文化规范有序的保证,对人的行为有着强烈的形塑匡正效应。向实处着力,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建立和完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系,形成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支持、政策保证和机制保障,用刚性制度树立道德天平、引导价值判断、规范行为取舍。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
实干直行,是做人之本,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响亮的语言。坚持以知行合一为原则,坚持以真章实效为目标,坚持以制度强化为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能挺立起支撑伟大事业、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脊梁。
五、在“带动”与“联动”上下功夫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党员干部,负有重要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实际成效,既是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的体现。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领域,不但有利于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有利于促进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没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刚性和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韧性,就难见其功。
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亲自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而且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只有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群众才会信任和效仿。领导干部务实清廉,就会带动社会风清气朗;领导干部言行一致,就会带动社会诚实守信;领导干部拒斥浮华,就会带动社会不慕虚荣。当前,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恪守准则,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牢记,党风政风连着民心、民气与民风,务必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只有党员干部都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党员干部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群众树立效仿和追随的榜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形成健康的社会风尚,需要每个公民的协力;打造奋发的时代气质,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参与;再大的社会,也是由个人组成。个人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基础所在、根本所系。涓流汇海、积土成山,每个人秉持怎样的道德规范、践行怎样的理想信念、追求怎样的人格品质,决定着一个社会的面貌、形塑着一个时代的气质。积小我为大我、聚个体为群体、集小气候为大气候,才能绘就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好价值图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要建立国家、社会和个人联动机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循认知规律,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着力解决好普及性、操作性、机制性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思想的罗盘和坐标、行动的指南和向导。要注重开展党员干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以此带动广大群众的自觉实践。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广泛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普通群众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之中,引导人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养成过程中,要遵循规律,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抓两头带中间,促进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开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