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自信”的整体性

2015-05-30滕明政孙昊

求知 2015年7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建设

滕明政 孙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我们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我们成功凝练出了一套指引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我们成功总结出了一组保证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三大自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是党的十八大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政治宣言。

一、“三大自信”的深厚来源

1自信的底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三大台阶”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自信的底气。因此通过历史的对比,我们有足够的底气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相比具有优越性,与当代资本主义相比具有优越性。虽然我们不是“结果主义者”,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中国人的自信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必然联系,没有成就的自信纯粹是自欺欺人,由此,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就绝对不可能有提出“三大自信”的底气;虽然我们不是“物质主义者”,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党合法性的悄然转移,由单纯的革命合法性到以经济合法性为突出标志的复合合法性转变,党正是通过赋予人民实实在在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不断赢得人民的支持进而维系自身执政的合法性。这是理解“三大自信”最深厚的基础。而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前进。

2自信的保证——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科学把握是中国人民自信的保证,它使得中国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进而不必担心走弯路。实际上,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刻起,对“三大规律”的探索就已经写在党的日程上,但这种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才达到了比较深入和较为准确的程度,认识到共产党执政规律实际上就是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实际上就是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核心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及其普遍规律,它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提高了我们行动的自觉性和自由性,使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宣称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3自信的坐标——苦难和挫折的反思与铭记。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然而社会主义并不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经由斗争而产生的,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资本主义的集中围剿。基于维持社会主义自身生存的迫切要求和改变旧世界的强烈愿望,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度过于重视速度、过分强调集中,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初衷,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埋下了巨大的危机。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通过对历史的考察,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忧患意识,在反思与铭记昔日的苦难和挫折中,体味我们寻求民族自尊自信的艰辛历程。

4自信的源泉——世情国情党情的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我国的发展仍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国际环境;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揭示了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想问题办事情的战略基点;深刻认识到我们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军事和经济封锁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最根本依据。保持清醒的认识就是要认识新事物、回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自信不但能得以源源不断的产生,而且还笃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为每一次认识新事物都会有一种新奇感,每一次回应新情况都会有一种成就感,每一次解决新问题都会有一种喜悦感,这使人们越发相信自己,从而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前景的无比坚信。

5自信的力量——以人为本的不断落实。早在我们党成立之初,共产党人就将“为人民谋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人民支持下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党自信的力量全部来自于人民。新时期以来,党中央更是将以人为本当作自己的核心执政理念,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正确认识“三大自信”的深远意义

1核心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表达。从根本上来讲,社会主义不是本土产品而是舶来品,这种外来的主义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就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借助于民族的语言、民族的风格、民族的气派,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所建设的社会主义不仅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成功探索出“理论—路径—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成为新时期中国争夺社会主义核心话语权的坚强利器。它不仅有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而且找到了路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路径;还有保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路系统。这个系统具备了顺利完成一项任务所有最基本的条件,能够确保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因此,由道路、理论和制度构成的“理论—路径—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话语体系的集中表达,这是蕴含在“三大自信”背后的深层意义。

2凝聚共识——把认识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多样化的时代,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表达意见的空间和自由度陡增,这使得传统的舆论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凝聚共识的难度也骤然增加。对我国而言,核心领导层的认识统一,就会形成执政的最大合力;如果核心领导层各执己见,那样就会产生内耗,极大地降低执政效率。因此党代会就成为党的领导层凝聚共识的重要会议,党代会报告就是凝聚了党的领导层共识的重要成果。通过这一过程将经过认真调研、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报告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已经成为党实行集体领导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定“三大自信”,并要求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凝聚执政共识。这样“三大自信”本身就具有了凝聚共识、把认识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的重大意义。

3鼓舞斗志——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完成执政使命。“三大自信”的高度概括,再次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为全党顺利完成其执政使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坚定有力地指出了自信但不自大、自信但不自满、自信但不自负。信仰凝聚力量,信念激发斗志,信心鼓舞干劲。当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但也处于矛盾凸显期,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需要这样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回首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三大自信”是我们振奋精神的提神剂,是大有可为的时期更加奋发有为的重要精神支撑。

4回应疑惑——解答群众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对改革的质疑一直伴随着改革的始终。近些年来,有人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质疑。实际上,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分量最重的、最根本的命题。动摇和否定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从根本上动摇并否定了党的艰辛探索,进而动摇并否定了党自身。“三大自信”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回应这些疑惑,完成思想领域的正本清源工作,用事实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告诫全党不要对自己创造的理论、行进的道路、设计的制度妄自菲薄,要坚定地相信自己,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努力增强“三大自信”的基本要求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兴旺发达;而什么时候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停顿倒退。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三大自信”自然就包含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成分,并且是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放在第一位的,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纯洁性,毫不动摇地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大旗上。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自信不可缺,但是自信若没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就容易演变成盲目的狂热,而盲目狂热的结果则毫无疑问地指向惨败;当狂热结束,人们又会质疑自己的过往,否定自己的能力。这是保持和增强“三大自信”首先要强调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所在。

2开展火热实践——筑牢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基础。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要想实现赶超,就必须将精力放在发展上,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否则就无法打破“中心—外围”的束缚,永远受制于人,“三大自信”就根本无从谈起。当下,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三大自信”最深厚的基础。

3坚持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自我封闭都是死路一条,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浪潮,有更加锐利的世界眼光和更加扎实的搏击全球化浪潮的能力。改革开放是时代赠给我们党的特殊礼物,党借助这个礼物为中国带来更多的福利,从而彰显了它的执政智慧。中国由自我封闭走向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这本身就彰显了党对所坚持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具有高度的自信。继续保持和增强这种自信,就更要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

4增进制度定型——保障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制度建设是党反思“文革”悲剧的重要成果。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更是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表明党更加重视制度化建设、增进制度定型的坚强决心。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制度自信是我们制度定型的阶段性成果,它初步框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使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因此,只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制度定型的任务。

5加强党的建设——永远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此增强“三大自信”就要牢牢抓住党的建设这个中心环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总之,对待“三大自信”,不仅要理解其内在整体性,即它本身构成了一个“理论—路径—保障”的科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也要理解其外部整体性,即要遵循“自觉—自信—自强”的思路来理解“三大自信”。自信须以自觉为前提,尤其是要以理论的自觉为前提;自信须以自强为目标,特别是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理想追求。

注: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全媒体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若干问题研究”(2014010033)的成果;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士兰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作者单位:中共安丘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