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反思与教学策略
2015-05-30王世成
王世成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也是初中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让众多师生费脑头疼的事。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师在教授时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使学生能够消除对文言文学习的逆反心理,达到乐于学习的目的。教师还要不断地尝试不同的适合课堂、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成绩。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现状 反思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48-01
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占据语文教学中的很大部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成为教师教学中的最大困难。为了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构建初中语文课程高效课堂,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按照课程标准的指导方向,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学生们具有一颗平常心来学习文言文,体会作者的用意,不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达到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反思
文言文也是一种语言,是古代作者表达和抒发情感的主要形式,由于这些作者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所以我们在接触文言文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会感觉陌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造成了学生们不愿意学、不想学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鉴于此,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使学生们能够在课上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授课的技巧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地制宜,找到一条适合课堂、适合学情、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最大化的达到素质教育新要求,把获取知识的金钥匙交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
二、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一)情景再现理解大意
情景教学法可以把学生带到生活中的某个情景当中,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使学生们能够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课文大意。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这篇文章年代期间一些典型事件,让学生领会主人公在当时背景下向往美好而又和平生活的追求,感受到作者的心声。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根据学生学情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到文言文作品的内涵。
(二)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文言文与我们当今学习的内容的区别就是文字的组合方式不是我们经常接触的类型,使学生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让学生们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教师对句子中的每一字都进行翻译,然后,让学生们翻译整句话的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把文言文内容用现代的语文知识解释出来,使学生们容易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们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正视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懂得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总结,认识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积极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丰富积累面,夯实文言文基础。
(三)前后呼应贯穿全文
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作者安排文字的先后顺序的意图,学习更多的文字衔接关系。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授课文的大意,再让学生们进行阅读,通过小组的形式查找资料进行翻译,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找到课文中承上启下的桥梁部分,再根据文章的结构,按照事情一定的发展顺序贯穿全文。若是学生在翻译文章前边、中间或是后面任何一个位置出现了疑难问题的时候,不要担心和纠结,根据课文的大意进行分层次、分结构地分析,这样就很容易解决了心中的困惑。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困难不退缩,克服种种困难,并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习题练习融会贯通
从学生做的习题答案中可以直接反应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找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完成设置的问题。最后,教师带领大家一同分析、总结、反思,找到解答类似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培训,在教授文言文的知识内容上有了新的看法,不断排除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使学生扫除心理障碍,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得到更好的帮助,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提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建堂.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实施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