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比较分析
2015-05-30田静
【摘要】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都是我国声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无论从演唱特点还是音乐风格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然也不乏一些共性。本文对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这两种唱法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同时结合笔者研究及实践经验对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之间的差别及共性进行了具体探讨,通过比较分析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两种唱法,以期为声乐学习和演唱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差异;共性
我国声乐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唱法,即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各有各的特征,也拥有着不同的欣赏群体。[1]在三种唱法中,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具有一定的大众倾向,受众群体也较为普遍。虽然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在演唱特点和音乐风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之间也产生了相互借鉴的发展趋势。对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不仅有利于两种唱法的科学化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声乐演唱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基本概念
(一)民族唱法
从广义上来说,民族唱法主要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以及具有这三类风格的歌曲演唱方法总称。从狭义上来说,民族唱法主要就是指运用恰当的技术方法及规律,对民族色彩较强的声乐作品进行演唱,通常包括民族民间唱法与中西结合的新唱法。民族唱法特点主要表现在:在传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对西洋唱法中的优秀技巧进行积极的吸收和借鉴,使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得以改进和完善,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声方法。[1]民族唱法在声音方面较为注重民族性的表现,其音色较为明亮、圆润、靠前。声乐演唱时也比较追求声情并茂,不仅气息要深,还要产生局部的共鸣。此外,民族唱法的高音大多采用真声,声带及喉咙的肌肉存在较大的紧张度。
(二)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也称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演唱通俗歌曲时所采用的演唱方法。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主要包括气声唱法、假声唱法和低吟唱法。通常从表演风格的角度分析,主要分为艺术型、柔美型和劲歌型。通俗唱法能够采用的轻唱形式,没有过多的共鸣,喉咙也不用完全打开。在呼吸运用方面普遍较浅,追求声音的自然与流畅,音域不宽,需要声带及喉部的用力参与。通俗唱法比较注重对作品情感的表达,虽然表演较为随意,但能较为容易的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二、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共性分析
(一)呼吸运用方面
声乐表演的基础就是呼吸,良好的呼吸不仅是发声的动力,也是声音质量的关键。我国传统声乐表演就对呼吸有着严格的要求,也结合了一些呼吸经验。从目前的民族唱法来看,民族唱法在呼吸方面能够表现出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以及用气灵活等特点。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大多要求学生们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以达到呼吸的科学性。[1]通俗唱法作为声乐表演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呼吸方法的科学性同样重要。因此,通俗歌曲在呼吸方面也开始慢慢吸收与借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力求在呼吸运用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总体来看,虽然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在呼吸深浅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所要达到的演唱目的则是完全一致的。
(二)声音走向方面
民族唱法的音色较为明亮,声音走向较为靠前,追求歌唱时的亲切、自然及高位置。通俗唱法对声音效果同样追求明亮、清晰,声音走向也较为靠前,讲究亲切自然,发音管较短,采用口腔共鸣。由此来看,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声音走向方面,有着基本的相似之处。
(三)表演方面
民族唱法在表演方面比较注重对情感的挖掘和发挥,对歌唱的传情性要求较高。富有感情的演唱不仅是表演者歌唱能力的表现,也是表演者对声乐作品理解能力的评判。[2]通俗唱法同样也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有些时候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演唱者甚至可以舍弃对嗓音的高品质追求。因此,我们所听到的通俗歌曲大多感情丰富、感染力极强,舞台表演也绘声绘色。
(四)审美方面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都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行为艺术活动,也是一种对某种情感的特殊表达。声乐艺术作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精神食粮,在触入人们精神世界、影响人们道德情操和引导人们审美体验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两种唱法在审美方面,都有着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尤其在表演形式上,大多优美动听、健康向上,不仅蕴含丰富的情感,也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在审美体验与审美特征方面,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有着共同的追求和表现。
三、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差异分析
(一)共鸣运用方面
民族唱法大多采用局部共鸣,中低声区大多采用是真声,而换声区和高音区则多会采用假声或混合声,这便形成了民族唱法所独有的演唱风格。传统的民族唱法将头腔共鸣称为脑后音,将胸腔共鸣称为膛音。因此,混合共鸣作为一种有效的发挥各共鸣腔体作用的共鸣方法,被认为是歌唱发声的基本原则。混合共鸣可以发出明亮、饱满而优美的声音,可以将演唱者的音区最大限度的拓展,使发声自如、稳定。也能够使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有效发挥。[3]而通俗唱法则有所区别,通俗唱法,大多采用真声、轻唱,大多为口腔共鸣,演唱时追求一种自然状态,而且演唱时可借助扩音器来扩音,所以除了一些特殊的歌曲外,演唱时对共鸣的要求并不高。
(二)喉位运用方面
民族唱法通常对声音的流畅性和自然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将喉咙打开,而且喉咙的打开程度也需要根据要求进行适当调整,这就要具备较高的喉头及喉位控制能力。需要演唱者在演唱时,能够根据民族声乐作品的具体风格及要求,来及时的进行调整。比如演唱陕北民歌或者山歌时,可以使喉位稍微向上调整。而演唱蒙古族民歌时,则可以让喉位稍微向下走;通俗唱法当中,无论男女歌手,大多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的打开也不需要多么大,只要能够形成圆管状,且根据作品风格及内在情感进行调整即可。可见这两种唱法在喉位运用方面略有不同。[3]
(三)咬字、吐字方面
民族唱法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歌唱过程中比较注重咬字、吐字,比较注重以字带声、用字来传达感情。可以说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是行腔的根本。保证咬字、吐字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是民族唱法的最基本要求。民族唱法中,歌唱的咬字、吐字能够直接反映歌曲的情绪,演唱时尤其要着重声母的力度,用力较为集中和夸张。比如,在演唱《白毛女》的一段喜儿唱段中“刹时间天昏地又暗”开头的“刹”字在牙齿部位较为用力,咬字时结实有力[3];通俗唱法通常不太追求音域,也讲究咬字与吐字的清晰。但是通俗唱法比较生活化和口语化,即使对于意境较深的歌曲,也是从总体的演唱情绪和表演氛围上来把握,所以语言性较为突出。[4]比如歌曲《弯弯的月亮》虽然歌曲的意境和情感比较深沉,但咬字、吐字方面仍然自然而亲切。需要歌唱者通过对歌曲的整体把握,来突出歌曲的意境,这与民族唱法略有不同。
(四)演唱风格不同
每首优秀的歌曲都需要在歌唱者的演绎下,才能充分发挥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当然在表演方面,由于作品、人物、审美层次以及表现形式的不同,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在演唱风格方面,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民族唱法由于吸收了戏曲、曲艺等声乐体系的表演方式,所以在演唱处理方面,要求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且情景交融。民族唱法在表演风格方面能够体现出唱作一体的特点。比如要求眼神、手指、身段以及姿态等都具有民族特色,甚至在服装方面也尽量要求民族化和端庄化;而通俗唱法除了一些基本要求外,则要求演唱者善于运用声音或夸张的形体动作来强化音乐情感。而且有时还需要借用一些电声乐器、灯光等来渲染表演效果。通俗表演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受太多约束,也没有规范性的表演要求。演唱者可以根据歌曲内容或个人喜好而灵活运用各种表演手段。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既存在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对两种唱法进行研究和学习时,必须认清不同唱法的不同要求,从每种唱法的基本特点出发,找到准确而适合的演唱切入点。这样才能保证对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完美演绎,才能保证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其自身的基本个性。
参考文献
[1]苏高丽.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之比较[J].艺术教育,2008,1:88~89.
[2]王美玉.论民族和通俗音乐相互整合的艺术和社会价值[J].科教文汇,2009,3:267.
[3]陈长玲.论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J].音乐美学,2012,3:79~80.
[4]何洁.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探索[J].黄河之声,2013,9:23~24.
作者简介:田静 长江师范学院2012级音乐学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