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董逌绘画美学中的生意与自然

2015-05-30何雯霞

大观 2015年7期
关键词:自然

摘要:董逌的《广川画跋》强调研究综述,是一部绘画品评的著作。在其中董逌认为在绘画美学中生意与自然的地位不可小觑,在董逌看来,自然的东西往往充满生意,因此,他非常重视绘画艺术的自然原则。生意与自然的存在,是品评绘画作品的重要依据,以至于董逌的绘画美学理论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使后人也可以更好的把握绘画作品。

关键词:董逌;绘画美学;生意;自然

一、董逌绘画美学中生意与自然的关系

在宋代这个儒、道、佛交融、互补的时代,董逌认为,心灵多欲,物象之美适足以为累;只有虚明内照,才能不避于外,外物才适足以为美。《书惠禅师<松林图>》指出:“苟内诚解矣,虽物有众至,呈象露形,不能为累。彼养于中者,湛然凝寂,不立标的,故物无留镞焉。”万物的形象“不能为累”,关键取决于“养于中”,而“养于中”的内涵在于“湛然凝寂”。“湛然凝寂”是佛家话,所以,佛家的心性修养与主体的审美修养呈现出一致性。《书<武皇望仙图>》指出:“故物有至者,过而不留,则物自无进矣。然天下岂无多欲而累者哉?则不能断知见意者,未有不蔽于惑也。”“物有至者,过而不留”就是道家“应物无伤”的含义。道家以“道”为美,所以“应物无伤”既是观道之法,也是审美之法。董逌认为触及物象之美是由超功利的审美心态产生的。

如果说无欲、虚明是审美心态论,那么生意、自然就是绘画的美学特质论。具备了虚明、无欲的审美心态后,再来欣赏绘画之美,绘画之美就美在自然、生意。自然属于艺术真实的概念,是人工达于天工的表现。自然的东西同时是充满生意的东西,也就是自然为“妙”生意必定也为“妙”。

世之评画者曰:“妙于生意,能不失真,如此矣,至是为能尽其技”。尝问如何是当处生意?曰:“殆谓自然。”其间自然?则曰:“能不异真者,斯得之矣。”且观天地生物,特一气运化尔,其功用秘移,与物有宜,莫知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今画者信妙矣,方且晕形布色,求物比之,似而效之,序以成者,皆人力之后先也。岂能以合于自然者哉?徐熙作花则与常工异也,其谓可乱本失真非也。若叶有乡背,花有低昂,氤氲相成,发于余润,而花光艳逸,哗哗灼灼,使人目识眩耀,以此仅若生意可也。赵昌花妙于设色,比熙画更无生理,若女工绣屏帐者。

生意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不异真。《书李元本<花木图>》干脆将生意与自然一起提出来,作为对绘画“赋形出象”的要求:凡赋形出象,发于生意,得之自然。对不含有生意和自然的作品,董逌是以不看好的态度评鉴的。

二、董逌绘画美学中生意与自然对绘画的意义

绘画发展到北宋,绘画作品走向了重神韵而轻形似的阶段。尤其是自从苏轼大力提倡文人画以来,“不求形似,取其意气所到”几乎成了画家的共识。董逌也做出了解释:

乐天言:画无常工,以似为工。画之贵似,岂其形似之贵耶?要不期于所以似者贵也。今画师弮墨设色,摹取形类,见其似者,踉跄其虚而喜矣,则色以红白青紫,花房萼茎蕊叶似尖圆斜直,虽寻常者犹不失。曰此为日精,此为木芍药,至于百花异英,皆按形得之,岂徒曰以之为贵。则知无心于画者,求于造化之先,凡赋形出象,发于生意,得之自然,待其见于胸中者,若花若叶分布而出矣。然后发之于外,假之手而寄色焉,未尝求其似者而托意也。元本学画于徐熙而微觉用意求似者,既遁天机,不若熙之进乎技。

精神是无形、内在的东西,董逌所说的生意则是发散于外的,是人能以直觉感知到的。董逌认为绘画只在乎形似,那么对象本身就显得僵硬而没有生命,最多只能算是一种技艺,而不能达到中国绘画所重视的道的境界。董逌认为绘画展现的形与象,从生意发散出,才能有生命力。但是形、象所呈现出的生意,并不是人创造出来的而是来自于自然,自然的东西往往充满生意,所以他也非常重视绘画艺术的自然原则。生意得之于自然,这是对道的体验感悟,也是对造化之妙、山川之美的感悟。

自然是强调一种绝少人为干预的状态。董逌认为自然就是真,做到自然就可以不异真,也可以保持对象的本真面貌,对象的本真面貌不是指对象的外在形象,而是对象的生意。生意意在说明韵是充满生命力,生机勃勃的意象,虽然平淡、远逸,但不是像禅佛的死寂。正如刘墨所说:“中国艺术与美学不鼓励艺术家陷入主观的感性快乐中,也不曾使艺术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描绘之中,而是以人类精神的活跃创造为目的,将有限的体质点化为无穷之妙用,透过空灵的神思而令人顿感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一花一鸟、一点一线、一弦一音,皆充满了生活活意。”

三、董逌绘画美学中强调生意与自然的重要性

自然的美学本质在于“似”,董逌多次强调,这个“似”,不应该是形似,而应该是“进乎技”的笔墨之外的东西,《书李营邱<山水图>》:“营邱李咸熙,士流清放者也。故于画妙人入三昧,至无蹊辙可求,亦不知下笔处,故能都无蓬块气,其绝人处,不在得真形。夫为画而至相忘画者,是其形之适哉?”“为画者忘画”和“形之适”,意指是形式的美,不在于形式的自身,而在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涵义。《武宗元画<天王图>》:“其放墨饰彩,更无轨辙可求。此殆不与笔墨争胜。”《书李成画后》强调绘画要以“进乎技”为追求:“由一艺以往,甚至有合于道者,此古之所谓‘进乎技也。”绘画不求“形似”,“不与笔墨争胜”,“自当脱去辙迹”,董逌认为作品要想具有自然和生意,那么就要超越形似和技艺,以表明神明、心意为主。《书崔白<蝉雀图>》云:“大抵畫以得其形似为难,而人物则又以神明为胜。苟求其理,物各有神明也,但患未知求于此耳。”“物各有神明”,遗憾的是一般画家不知道此重要性。绘画抓住对象的神明进行刻画,从而达到神似,妙造自然,这固然给人一种艺术真实的美,而绘画不拘形似,寓物写意,哪怕这意是画家主体之意,他也能够给人一种生意之美。唐以来中国绘画美学的传统,就是崇尚神似、写意,把神似、写意与自然、生意之美联系统一起来,就是董逌绘画美学的特点。

由上所述,董逌以发于生意为美学追求,而以得之自然为美学原则。董逌绘画审美理论中的生意论与自然论,不仅顺应了宋代美学发展的潮流,也鲜明地体现了绘画美学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契合了北宋新儒学的生命哲学精神,对现代绘画发展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董逌绘画生意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绘画作品以及拥有哲学深度的绘画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张自然.广川画跋校注[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3]祁志祥.中国美学通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5]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下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8]董逌.广川画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何雯霞,女,河南睢县,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