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提问方式
2015-05-30黄墨章
黄墨章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注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情况,以此實现对教学进度和学生状态的把握。而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互动性、创新性和师生交流性都提出的更高要求,则要求语文老师必须能够更好的对课堂节奏进行把握,而提问环节的设置就是有效实现课堂进程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语文课堂提问所遵循的原则,具体提问的方式以及课堂提问起到的作用,力图寻找语文课堂提问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方式;学习兴趣
【分类号】G633.3
1 语文课堂提问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环节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环节,它起着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与此同时,课堂提问方式的选择,对提问数量和时间的把握同样需要遵循相应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真正成为促进学习高效进行有效途径。
1.1适量原则
提问环节与阅读环节、讲课环节、讨论环节、反思环节一起构成了语文课堂的整体进程。是以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必须合理分配提问环节在课堂中所占的时间,进行适量提问。
提问起到引导教学方向和激发学生兴趣思考的作用,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深陷问题的海洋不能自拔,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沦为了单纯的解答问题,使语文教学变得应试化,进而导致自主学习的环节发生缺失;而过少的课堂提问,则会让语文授课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使学习缺乏引导性。
适量的提问能使课堂环境变得松弛有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避免课堂审美疲劳的发生。通过在课程开始时,课程中段和课程结束前进行启发式、追问式、反思总结式的适量的提问,可以实现对授课进程的有效控制,逐步引导学生深化对所学课程的认识。
1.2针对性原则
语文课堂的提问不能是无序、无准备的瞎问,而必须是有针对性、引导性的提问。所谓针对性原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针对授课进程、预期授课目标进行的针对性提问。在授课环节,学生对课本知识及相关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对授课进度产生了影响,这就有可能造成原本的计划提前或滞后。一旦发生学生无法理解相关内容而导致授课无法继续进行的情况,教师就要适时抛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对这一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了解;相反的,如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速度超出老师的预想,原本计划放在这一环节的相关提问就应及时取消,进而缩减授课时间。针对性原则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针对学生兴趣而产生的。在授课时,不仅存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反之也存在学生对教师的反提问。这类问题可能出现在一个知识点或一道题目、一个段落的讲述之后,也可能出现在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对所学文章提出相关问题的环节。此时被提出的问题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因为它取决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不同理解及不同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够更准确的把握教学中重点、难点所在的位置,而这种针对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发学生自主性的作用。
1.3创新性原则
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经验能帮助老师更好的认识和发现语文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同学们可能存在思维误区。然而,在享受教学经验带来的帮助的同时,也存在着惯性思维下提问模式僵化、问题单调缺乏新意的现象。是以,不少老师只是参考相关教辅书籍上的提问内容进行提问,而缺乏临时应变的反应力和问题上的创新。
坚持创新性原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方式的变化,也能使教学过程变成老师的学习过程,使师生在面对新问题、解读新问题时能够共同思考,促进双方共同进步。与此同时,创新性问题的提出还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为问题陈旧,缺乏新意导致的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气氛沉闷。
2 语文课堂的提问种类
2.1比较类提问
作为比较常见的提问方式,比较类提问的优势在于通过树立问题的对立双方,帮助学生更直接具体的找出二者间存在的不同。举例来说,在课文《春》中,作者通过各种动词的综合运用及通感手法的使用,帮助学生对春的到来进行深入而生动的感悟,而一旦将相应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予以删减和替换,文章是否还有原来的表现力呢?这类问题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的关键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应用技巧进行学习,完善他们的分析能力。
2.2反思类提问
反思类提问大多出现在每堂课的最后,偶尔出现在课程开讲之前。这类问题与设问这一手法的运用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并实现举一反三的知识拓展。出现在授课之前的反思类问题,是作为贯穿授课始终的线索存在的,起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阅读和听讲环节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问题答案的作用。反思类问题多以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写作态度为引子,将课本内容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社会性、现实性的思考。可以说,这类问题是最考验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的。
2.3拓展类提问
与反思类提问不同,拓展提问更多侧重于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恰当的拓展提问,应在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课文中的已知情节进行更加深的发掘和对知识、文化层面的拓展,使学生在获得既有答案的同时能够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隐含内容。它的存在对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帮助学生更广泛了解相关知识点起到了重要作用。拓展提问大多开展于课文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因为这不仅能保证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分析文章内涵的基础,也能保证他们能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2.4追问类提问
追问类的问题,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它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事件内涵的作用。追问类问题可以针对班级中的每个人,也可以始终针对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学生。前者,是教师完成预期授课目标所采用的必然形式,是顺序不可逆的提问;而后者,是建立在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基础上的。此时进行的追问,可能源自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误差,但更多的可能,则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逐步引导上。通过不直接给予答案的方式,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不断东南思考,并及时修正答案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以此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3 提问环节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通过结合教学的实际现状,及时适当的对提问方式、提问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园地。提问数量、提问节奏的有效掌握,能帮助老师更好的实现上课进度的调节,使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重点不一,思维各异,独一无二的课堂,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师探索创新精神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顾俊康 .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2]温丽芳 . 语文课上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9.